家长易论坛
标题:
“预录取”禁令之下,高校还会忽悠考生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清扬
时间:
2012-6-30 15:44
标题:
“预录取”禁令之下,高校还会忽悠考生吗?
在2011年高考录取期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预录取”问题,近日终于有了比较“权威”的说法。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之前,教育部发出通知,重新调整发布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其中第六条为: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新华网6月28日)
其实,“预录取”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在当前高考中,合法的“预录取”,只存在于自主招生阶段,而在集中录取制度中,高校拥有的自主权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根据考生的分数、志愿接收档案再进行录取。大学是无法对考生作出“预录取”的承诺的。万一高校最终的录取分数高于事先预计的分数,就有可能导致“预录取”的考生不被录取的后果。
但是,热衷于制造招生政绩的高校,却硬是创造出了这一“录取手段”,以给学生“预录取”承诺的方式,诱导高分学生报考本校。而且,有的学校还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录取政策不了解来“威胁”学生,要求考生不得报考他校,说什么签订“预录取”协议后,将在教育考试部门备案,如果不报考该校,不但诚信有问题,还会影响到其他院校的录取。
这种行为,不但暴露出高校的心胸狭隘,更反映出高校为招生,已经用起了厚黑手法。在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中,考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考分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填报志愿,学校用“预录取”方式威逼利诱考生报考本校,严重违背招生录取规则,给考生扣上莫名其妙的帽子,限制了考生的选择权。
在去年高校为“预录取”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期间,笔者曾撰文明确提出,预录取没有法律效力,制造了招生乱象,教育部应该明令禁止。当时,还有高校招生负责人为预录取辩护,认为这是一种可取的方式,有经验的高校招生人员,会准确预估当年的录取分数,进行“预录取”。这种辩护本就讲不通,高考录取不是靠经验,而需要靠规则,万一招生人员的经验失灵怎么办?事实上,去年南京大学就出现了学校放“预录取”学生鸽子的丑闻。
据笔者了解,在招生期间签“预录取协议”,已经存在多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所以也被一些名校认为是被默许的。从严肃招生纪律,维护高考招生录取秩序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出现“预录取”的苗头时,就进行严厉的处理,而不是等待问题演变得十分严重时才出手——一些高校感慨,本校本来觉得“预录取”不妥,但看到其他高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抢生源”,为了不使自己的招生处于劣势,也搞起“预录取”。
“预录取”之所以可以带病运行多年,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部门追求教育政绩的心理和高校追求招生政绩的心理一拍即合——地方教育部门希望本地有更多考生被名校录取,而名校每年的招生分数线,是评价当年招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教育部门和高校纯粹为了自身利益,而置考生的权益不顾。
现在教育部发文明令禁止高校“预录取”,高校将不能再以预录取之名进行忽悠。但这一禁令能否得到切实执行,前景并不乐观。从各地的媒体报道看,一些名校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招生做法,只是把“预录取”工作做得更为隐蔽。为此,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禁令,对高校的任何“预录取”苗头加以制止,另一方面,需要考生和家长明白当前的高考录取规则,不能轻信高校的“预录取”的承诺,而应该对高校的违规行为进行检举,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的违规“预录取”,为所有考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切实保护每个考生的权益。
而从健康的考生和学校的关系构建出发,我国应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在高考升学中实行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如果学生可以充分选择学校,学校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学将难以用招生手段来抢生源,而会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以此来吸引考生选择本校。
作者:
雷锋
时间:
2012-6-30 23:29
既然来了,就留个脚印 {:4_113:}
作者:
西湖鱼
时间:
2012-7-1 00:49
知道了 不错~~~
作者:
纸水仙
时间:
2012-7-1 00:49
呵呵,我觉得很有用
作者:
帝王
时间:
2012-7-1 07:46
很好!很强大!
作者:
heavennirv
时间:
2012-7-1 09:45
呵呵,明白了
作者:
zxcvb12
时间:
2012-7-1 09:45
嘿嘿
作者:
yn1025
时间:
2012-7-1 10:59
呵呵,支持一下哈
作者:
robin
时间:
2012-7-1 13:42
顶一个先
作者:
雷锋
时间:
2012-7-1 17:59
嘿嘿
作者:
wangming
时间:
2012-7-1 17:59
不容易啊 ~~
欢迎光临 家长易论坛 (http://www.jzy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