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标题: 不考语文行不行? [打印本页]

作者: 瞿老师    时间: 2012-4-14 11:28
标题: 不考语文行不行?
                                                                                                   不考语文行不行?

       放弃的不是语文,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
  ○白岭
  母语是人类思考的基本语言。作为一切人文科学基础的语言学科,母语承载着我们的思维。有人说,你所拥有的词汇越多,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越深,这并不夸张。作为中国人,讲汉语写中文是基本能力,不管你是文科还是理科,也不管你是做会计的,还是研究导弹的。
  教育方向的大车轮,终究要看应试制度这个方向盘的眼色。放弃语文的招生,具有极其不良的暗示作用,它传达的是对人文学科的离弃。
  
  语文“被牺牲”是文化的沦落
  ○宁波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说明了语言是培养人、造就人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核心载体。
  语文并非简单地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母语,更是通过母语教育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语文的“牺牲”是民族文化的沦落,年青一代纵然掌握了某些实用的才能,若没有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谈何“文化自觉”和“以文化复兴为己任”?
  (以上摘自2010年2月5日《解放日报》)
  
  中国大学招生考试“去语文”令人担忧
  ○佚名
  正在展开的2010年大学自主招生中,上海六所著名高校招生测试中有四所学校或理科生不考语文,或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和前不久新加坡掀起的华文学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提高华文学习效率,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给家长支招——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讲汉语,说让孩子学好汉语,必对他们的前途大有裨益。不管从现实主义还是从人文素养培养来看,“去语文化”确实令人担忧。
  目前,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去语文”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的中文太好而不需要考,相反,中国年轻一代的汉语能力逐渐下降,错别字频发。很多年轻人表示一些常用的字不知道如何写,电脑办公的普及,加剧了很多人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美剧、韩剧等在中国大陆的盛行也给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有“哈日”“哈韩”的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一度火爆,“三国”“论语”热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年轻一代对古文化了解的缺失。
  考试“去语文”其实是现实主义占了上风。作为高考人才选拔机制的一部分,大学自主招生“去语文”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恐怕会给未来的学生无形中指了一个方向,学生将努力培养大学所重视的数学和英文,而忽视语文的学习,从而把语文边缘化。这才是大家最担忧的。
  (摘编自2010年3月2日中新网,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短视行为
  ○滨兵
  讨论汉语重要,还是英语重要,这是个伪问题。懂英语,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语言窗户,让我们更了解世界。如今的很多学科,最高精尖的科技其实还都被外国人掌握着,学生要想在本学科上有所建树,当然少不了要阅读外国文献。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因此便无视汉语的价值和意义,恐怕不仅太过功利,更是一种短视行为。大学固然需要培养高精尖的学科人才,但大学首先要培养的其实是合格的人,真正合格健全的人,当然应该有对本国文化的起码体认,而这首先来自对本国语言的起码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国的大学仅仅因为英语有利于所谓的学科发展,便放弃对于学生国语水平的要求,无疑传递了一种危险而偏颇的理念。
  其实自主招生在看重学生学科特长的同时,更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杰出的科学人才在成长道路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都有广泛的兴趣。自主招生不考母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而且是对科学长远发展的不负责任。从本质说,名校不考母语反映了当前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心态,折射出部分高校学术浮躁的趋向。
  我们的教育已经滑向了功利教育。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考试就是指挥棒,如果考试时不考哪一门,这一门就不会被重视。这已经是心照不宣的教育潜规则。虽然只是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但无疑却起着很坏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会对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起着很深的坏影响,会使本就很脆弱的语文意识更加脆弱,同时弱化的还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热情。很难想象,汉语在心中不占多少位置的中国人会有多深的爱国心。






欢迎光临 家长易论坛 (http://www.jzy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