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说到一个智商特别高的孩子,由于妈妈马虎,没及时填写学校发的表格,结果无法继续上学,一辈子就此废掉。哈代的小说《苔丝》里,因一封信塞到了地毯下没及时看到,苔丝的人生从幸福转换成悲剧。这些自然主义小说里说的偶然性因素,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但也不是所有偶然因素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书中说的这个故事,也不能全怪那个妈妈,她也不是有意要这样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成与败,所谓必然因素,其实真是几分打拼几分天命,有可为有不可为。我们说认命是一种消极,可是我看英文中常说是“退休”(resigned to the fact), 或者说人变哲学变睿智了(I’ve become philosophical about it). 有一点这样的心态,哪怕是作为一种调剂,也是可以让我们的存在不那么紧绷,以至于一触即断。换言之,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天才都是被人刻意毁掉的,有的纯属偶然。 2. 官僚的学校。
书中说中国人数学好,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汉语中念数字所需时间比较短,符合人的短期记忆习惯,这一点我以前也谈论过,只不过我想到的是音节数多少。另外一点,是“水稻田文化”的影响,让人知道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多劳多获。而其它一些文化就有一定的禁锢性,比如法国农民到了冬天要去“冬眠”,非洲一些地方农民靠捡果子谋生,你让他去种东西,他会说世上有这么多白捡的果子,你种这些干嘛?我不知道如今非洲接受援助是不是也是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亚洲孩子有一些是水稻田文化下长大,所以能知道付出和获得之间的关系。当然美国现在也注重培养孩子的 “work ethics” (职业道德)。比如我们小孩回来就用一种美国信天游告诉我说:No bees no honey, no work no money. 歌词大意是:蜜蜂百忙才成蜜,不去干活哪来钱?
(顺便说一句,我发觉世界上最瞧不起中国农民的人是中国人自己,我看过好几本书,都带着一种神奇的眼光看中国农民。这本书的坐着看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在水田插秧,施肥,灌水,简直都看呆了,说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在管理一个个小的企业啊。上个月我看的一本书 Weapons of Mass Instruction中,作者用了很长篇幅,描述德国一个工厂被中国人收购后,德国人估计要几年时间才能全部搬完。结果工厂请了一班民工去德国,在包工头指挥下,这伙民工很快就给搬完了。而我认识的几个娶美国老婆的中国男子,全是农村小伙,因为他们的妻子觉得中国农村美。这是多年中国工业化灌输中,我们自己看不到的。不信大家请看这位美国姑娘的介绍: 她对中国农村的描述是: less developed — but charming — countryside.)由此我们说到第五个问题,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