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烨晚 于 2012-7-6 11:16 编辑
谁家拥有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家长的内心一定是“鸭梨山大”。----一位家长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 现如今,“小升初”已被媒体并成为与中考、高考并列为“人生三大考”。虽然教育部早已三令五申,反对各种形式的“小升初”考试。但在实际上,“小升初”的各个主体:学校、家长、培训机构早已对一切“潜规则“心知肚明……每个主体都熟练却又无奈地围绕着这一块领域团团转,其中的内幕,众人皆知,却难以更改。 而受教育的主体——孩子——却被放在了最后一端,这样畸形的一个怪圈,何时能结束? 家长: “无畏”也无奈 “小升初必须依法免试”,教育部一位官员在曾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到。,但这一命令似乎早已名存实亡。 据《南都周刊》今年5月报道:小升初共有“占坑”、“自选”、“推优”、“特长生”、“共建生”、“子弟生”、“双拥生”、“定向生”、“直升”、“寄宿”、“私立生”、“随班就读生”、“条子生”,以及“电脑大派位”等方式,而据其他媒体总结出的,小升初共有16种升学方式之多。 其实很多家长发现,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合法”方式却成了一种垫底的升学办法。“落后就要想办法。”家长们经常是在尝试了所谓的推优特长之后,才无奈不甘地等待“命运抉择”。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北京等一线城市是“小升初”热度最高的地区。 在北京一些知名的“小升初”论坛上,记者就发现关于特长生、共建、推优、点招、各种培训机构的相关话题一年到头热度不断。有意思的是,家长们还研究出了一套“黑话”,用拼音字母代替那些心仪的“名校”:比如,rdf就是“人大附中……家长们为了顺利“小升初”,疲于奔命的架势早已拉开。 家长易论坛里也经常有人士进行经验交流,如:“五年级下学期必须准备,否则到时候一定会抓瞎。” 记者仔细浏览论坛发现,论坛上更多出现家长们的牢骚声:“教委应该容许所有学校公开海选。什么所谓就近入学,什么所谓义务教育,不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吗?” “年年多少家庭为小升初花费财力物力精力,看看有娃小升初的家长哪个安心工作?” “看看孩子们身心被小升初摧残的样子,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可无奈的是,牢骚之后,他们却继续着无畏着开拓着孩子的“小升初”之路。 学校早已“变味”为教育机构? 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家长发现,在“小升初“怪圈之中,学校似乎成为了一个奇怪的主体。在许多家长看来,本来应该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政策的缝隙之下被打乱,“小升初”似乎成了权力寻租的手段。 无论是“学区房”还是“择校费”,都是这种寻租之下的怪象。“学校看起来也不那么像个义务教育的机构。”众多家长评价道。 “资源分配不均等”是一些家长谈到“小升初”的最深感受。李小姐对记者表示,政策本意是说就近上学,电脑派位,但在师资、资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家都想上个好学校,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差的教育?于是想尽办法买好学校周边的房子,比如西城、海淀。在她见过的里面,有人单单为了上小学、初中给孩子买套房,上完直接把房子卖掉。“房子的流动率太高了,这不是正常现象。学区房房价奇高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最后这些地区的住户里面小学生迅速膨胀,教育资源越发紧张。 经常会有人上教育论坛来询问北京某一学校的共建“价码”,(注:所谓共建生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记者看到,这些价码号称少则3万,有的甚至多则十几到二十万。 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也都存在着。 广西桂林的梁女士称,当地跨地区上学的孩子必然需要交“择校费”,少则1万,多至3万。但是这样的价码只存在于坊间,依旧是个传说。许多人都表示他们曾经交过钱,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收据或凭证。 教育部在1999年曾对这一现象明令禁止,就是为了防止义务教育内产生的差距和不公平。但是为了追逐小升初的“暴利”,一些中学另外办小学部也成为提前培养“苗子”的手段。 “破解小升初的乱象,主要在于监督政府履行投入责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按照《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实行免试就近入学。遏制择校热,最关键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但是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小升初”的现象却依然没有得到依法治理。 “我朋友说,今年小升初可能更严了。有钱你都没地方交去,好学校的话,‘关系’更重要,钱当然也得交。”李小姐说。 坑爹的“坑班”、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目前好多家长热衷于将孩子在假日送进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其实很多人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特长或推优“加分”。 “那我让孩子去考个深水证好了。这个容易,我娃喜欢游泳。” “听说海淀可以加2分。”……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兴趣班,还是奥数、英语补习班,本质是一样的:为“小升初”多做准备,多拿一项是一项。而传说中神秘的“坑班”也在媒体的曝光之下浮出水面,所谓“坑班”就是某些教育机构与“牛校”合作办班选苗子,而里面的老师就有在“牛校”内部执教或者退休的人! 这就导致只上押宝类型的班依旧不够。有家长曾痛心疾首地表示,只上了“坑班”,没上补习班,孩子不习惯做难题,最后还是吃亏,所以,一个也不能少!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占坑班”和名牌初中“暗中”的考试难度是非常高的。大部分考试就是奥数,这就是很多家长不得不上培训班的原因,因为不上就会跟不上“牛校”的步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成为中小学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比率最高的地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80%以上,而针对中小学的各类补习机构也达到了10000多家。至于这些“班”收入自然是相当可观。 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报道,90%以上的“占坑班”一年费用在8000元以上,多数占坑的学生都会选择2至3个“坑”。而“占坑班”费用仅是“小升初”花费中较小的一部分。一些家长4年的实际花费可达10万甚至10多万元。 同一时期,一教育机构所做调查显示,家长在孩子“小升初”择校准备阶段的花费平均为4.4万元,而北京地区的家长高达8.7万元。 政策探索:回归公平 旨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由教育部在今年3月出台。 记者仔细分析发现,这八条措施也许依然做不到“最严厉”,因为它中间依然有缝隙存在的痕迹。比如:要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可招收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的学校以外,义务教育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 这几条措施虽然看似严格,却依然保留了“推优”“特长生”的空间。而这些政策早已被家长视作“择校”的灵丹妙药,比例再小,依然有人想尽办法往里钻。也会依然存在觉得“不公平”的家长和孩子。 有疲于奔命的网友甚至留言说,干脆小学也像高考“一考定终身”,省得家长操心;更有极端者支持这一想法,认为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下,所谓素质教育也会沦为变相应试,素质教育就是为滋生腐败开口子,不如不考。 “小升初”这一早已变味的“义务教育”何时才能回归公平公正?有专家谈到,“上海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同样作为大城市的北京和广州的“小升初”,没做到公平公正,上海却做到了,还是因为上海对于“教育平等”贯彻得彻底,不许择校,不许办初中部,名额公开透明,全都做得比较完善。 也许“小升初乱象”的症结仍旧在于:没有回归义务教育的公平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