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14 故宫博物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课文研讨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课文第1段交代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它地处“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即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故宫又叫“故宫博物院”,是着眼于它的丰富的收藏品而言的;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这就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
          第2段统观故宫全局,先大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后文对故宫各建筑物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故宫的上述特点,而故宫的这些特点和它本来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下面就根据课文从几方面来看故宫的特点。
          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紫禁城布局统一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至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龙凤雕饰、太和殿民族味道浓郁的造型等。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这样,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够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面虽然对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等建筑一笔带过,但读者因此而获得的鲜明印象并不会模糊。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既呼应前文,同时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本文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一)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二)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练习说明
          一、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边这个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图略)
          设题意图是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能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填图可要求在预习课文时完成。上课时,可在简略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后,让学生说说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学生只要回答出“由南向北”即可。至于“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练习第二题介绍给学生。
          二、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设题意图是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进入更深思考。
          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三、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更多了解故宫,并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可以试着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左右的建筑,也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教学建议
          一、课前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故宫,课堂上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题进行交流。学生在对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对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也就觉得熟悉起来,阅读本文时也就觉得心里有数,不至于眼花缭乱。
          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有关资料
          一、关于《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书面文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研究,还能借助于图表,广播却是一听而过,无法中途停顿。下面谈一点我写《故宫博物院》前后的一些情况。
我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的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我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春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我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开头的这三句话,就是在这时候逐渐形成的。
          写文章最怕缺乏资料,没什么可写,但写故宫正好相反,常常为资料丰富、景物众多而发愁。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这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记得我第一次游故宫,是从神武门进去的,一到里面就转了向。以后虽然也多次到过故宫,但对什么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一些殿宇的位置、陈列,也还是记不十分清楚。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从天安门往里,一直走到坤宁宫,然后折向西路,从养心殿到储秀宫(编者注:课文里介绍养心殿和储秀宫的这部分文字已删去),往东再返回中轴线上的御花园,出神武门到景山。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如:出保和殿后,在小广场稍作停顿,总结“前朝”,简介“内廷”。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紫禁城中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方面都能大做文章。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养心殿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清朝后期,地位并不亚于太和殿。可这些重点,到底在文章中占有多大比重,重点与全局,重点与次要部分怎样处理,详、略、取、舍,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采用了拍影片的手法,运用全景、过渡和特写镜头,再借鉴绘画技巧,工笔和写意并用。文章的开头两段是全景,给人以故宫的历史、地理概貌。再从午门和太和门过渡到紫禁城的中心,把镜头对准太和殿,从各个角度拍摄,用工笔重彩描绘,连白石台基一起,用了将近八百字,占了整个文章字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养心殿也用了三百多字。但另一方面,有些重要建筑物,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一字未提。如: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午门,只用了十几个字。太和门连门前的铜狮也只用了二十多个字。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门前的乾清门,初稿都写进去了,但最后为了保重点,不致岔开主线,也“忍痛割爱”,一字未留。我觉得,写故宫这样庞大繁复的建筑群,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特别是要能略,更要能舍。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账。
          采写《故宫博物院》时,我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故宫和长城等伟大的建筑一样,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无数国外游人为紫禁城特有的魅力所倾倒。美国的基辛格每次来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故宫博物院》不是一篇抒情散文,不能离开景物做很多抒情描写,但它应寓情于写景之中,把感情溶入字里行间,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这是对太和殿外形美的描绘,也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这种感情表达就更为强烈了。
          写《故宫博物院》,我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对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我是憎恨和揭露。在太和殿的一段里,我描绘了多姿多态的龙,同时也没有忘记揭露那些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在养心殿一段中,我用了一段带有鲜明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的痛恨。
二、关于紫禁城(楼庆西)
          1.紫禁城的规划
          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侯爵陈和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宫殿建筑也是如此。紫禁城是封建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办理政务,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第二是生活起居,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等;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如佛堂、斋宫、藏书阁、射骑场等;还有为以上各项内容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据统计,在紫禁城内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要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三宫的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皇帝休息、游乐的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所有这些前朝、后寝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联,组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帝之重威。明朝帝王通过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当时的规划者是采取什么手法来实现这种要求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保留至今的第一手文字与图像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紫禁城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去探讨当时规划的思想与手法。
          2.紫禁城建筑布局
          在中国古代,礼可以说是统治者用以治国的根本。礼制是什么?《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这些规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
          在一部《礼记》中可以见到不少有关建筑形制的规范与要求。《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这是说王城的城楼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诸侯城楼按王城宫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楼则按王城门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经途即南北向大道宽九轨,可并行九辆车;诸侯城的经途相当于王城环城道路的宽度,即宽七轨;而宗室都城的经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宽度,即五轨之宽。
          《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
          为了让礼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各种更为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将它们列入国家的法典。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帝王的宫殿可用有鸱尾装饰的庑殿式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顶,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屋顶。明朝在建国之初即对亲王以下的各级官民的宅第规模、形制、装饰都有明确的制度。《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间”指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庑殿”“歇山”“悬山”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根据它们不同的构造和形式,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所以,等级制在建筑上通过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式样等被表现出来,建筑往往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宫殿建筑的象征与标志作用自然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我们首先从礼制的秩序与等级来探讨紫禁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
          先从位于中轴线上的各座城门、院门说起。午门是整座宫城的大门,位于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台上,中央有一座九开间的大殿,在它的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在这殿屋两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这种呈字形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大殿用的是庑殿重檐式屋顶,这也是屋顶中最高级的式样。午门作为紫禁城的大门,同时又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和战士战后凯旋向皇帝献俘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官员犯死罪,传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其实明、清两朝执行死刑斩首示众的地方是在离午门有相当距离的菜市口,午门广场只是对官员执行“杖刑”的地方。午门城台下正面有三个门洞,左右城台各有一门称为掖门。正面中央的门洞是皇帝专用的门道,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宫时可进此门;各省举人汇集京城接受皇帝殿试,中了状元的进士可由此门出宫,这算是特许的了。百官上朝,文武官员进出东门,王公宗室进出西门。如遇大朝皇帝升殿,朝见文武百官人数增多,和皇帝殿试各省晋京的举人时,才把左右掖门打开,文、武官分别进出东、西两掖门,各省举人则按在会试时考中的名次,单数走东掖门,双数走西掖门。一座午门的五个门洞也表现出了如此鲜明的等级制度。
          紫禁城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门。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烨,为了避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
          午门的北面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大门太和门。太和门不是宫城之门而是一组建筑群体的大门,因此它没有采用城楼门的形式,用的是宫殿式大门。大门坐落在白石台基之上,面阔九开间,进深四间,上面是重檐歇山式屋顶,这是在屋顶中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等级,大门之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铜狮把门,铜狮坐落在高高的石座上,张嘴瞪目,形态十分雄伟,增添了这座大门的威势。明、清两朝的帝王除在重大节庆日必须亲临太和殿举行大朝仪式外,平日遇到需下诏颁令时往往在这座太和门内接见文武百官。所以太和门除了作为前朝的大门外,还有“御门听政”的用处。
          紫禁城后宫部分也有一座大门,称乾清门,它位于前朝保和殿的北面,也是一座宫殿式大门。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屋顶,也有白石台基,门前左右也有一对铜狮子把门。但它毕竟是后宫的大门,所以在屋顶形式、面阔大小、台基高低、铜狮子的形态上都比太和殿要低一个等级。在礼制规定的许可范围内,为了不失后宫大门的身份,特别加建了两座影壁,呈八字形联接在大门的左右,与乾清门联成为一个整体,使这座宫门也颇有气势。
          我们再看一下中轴线上的几个庭院、广场和广场上的主要建筑。从午门进紫禁城,首先来到一个横向的广场,面积有26000平方米。北面为太和门,左右两边各有门廊围合成为封闭性的庭院。在广场的中间,横列着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河上架着五座有汉白玉白栏杆的石桥,正对着太和门。紫禁城里并没有自然河道,这条金水河从何而来?
          原来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即使没有自然的地势环境,也要人工创造出相应的条件以求得吉祥与安宁。紫禁城在兴建时,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于是,在这座重要的太和门前出现了这条金水河,河道弯曲如带,也称为“玉带河”。当年皇帝御门听政,文武百官清早就立候在这条玉带河的南面,等帝王驾到,即从太和门的左右两侧台阶上门听旨。玉带河不仅具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它横贯太和门前,无疑也增添了环境的意趣,加强了广场的艺术表现力。
          进入太和门到前朝部分。先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庭院广场,紫禁城的中心大殿太和殿就坐落在广场之北。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大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组成紫禁城前朝的中心,无论在整体规划与使用功能上都处于整座宫城最重要的位置,尤其以太和殿最为突出。
          太和殿面阔11开间,共宽60.01米;进深5间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它是中国留存的古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大殿。屋顶自然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台基有三层,共高8.13米,三大殿共用这座大台基。三层台基的四周有石栏杆相围,台基的前后左右设有台阶,其中前后的台阶有左右并列的三道,中央一道为专供帝王上下的御道,御道上雕着九条龙纹。在最上面的一层台基上,位于太和殿的前方,还布置着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铜龟、铜鹤、石嘉量、日晷和成排的铜香炉。每当大朝之日,庞大的仪仗队罗列广场,旌旗招展,百官上朝,钟鼓齐鸣,殿前香烟缭绕,这气氛是颇具感染力的。试想当年朝廷百官或各路使节要觐见皇上,先在午门或太和门外候旨,然后经几道门阙进入广场,穿过仪仗队,爬上高高的三层台基才能进到太和殿,这种环境造成了一种威慑力。当年的规划者和匠师们就是这样运用最大的广场,最高的台基与建筑,最讲究的装饰,通过环境的经营,及建筑本身的形象与装饰使紫禁城威武壮观。
          后宫也有三座主要的大殿。最前面的是乾清宫,在明朝和清朝前期这里是皇帝、皇后的寝宫,有时皇帝也在这里接见下臣,处理日常公务。其后是交泰殿,为皇后接受皇族朝贺的地方。最北面的坤宁宫为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时将它分作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分按满族习俗,沿墙设大炕,室内安置大锅,每逢祭日,皇室在这里杀猪、做米糕、喝酒祭祀诸神。东半部为皇帝结婚用洞房,设有龙凤喜床,双喜字影壁等。三座宫殿同处于中轴线上,并且坐落在同一座台基上。乾清宫与坤宁宫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按礼制,后宫比前朝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乾清宫前面的庭院远没有前朝的那么宽广,在乾清门与大殿之间还连着一条甬道,使人们进入后宫大门后直接可以走到乾清宫而不必由庭院登上高高的台基。凡此种种,都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到这里是供帝王生活的寝宫,不需要像前朝宫殿群那样地威严而宏伟。
紫禁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方位中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等。在紫禁城,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将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放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即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是后期加建的),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组成。地上的方位分作东、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官;颜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声音分作宫、商、角、徵、羽五音阶。同时还把五种元素与五方、五色、五音联系起来组成有规律的关系。例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于中间,而中官又分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这中垣紫微自然又处于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称为天之子,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也应该称为紫微宫。汉朝皇帝在都城长安的未央宫即别称紫微宫。明、清两朝把皇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据了。五官除中官外,东官星座呈龙形,与五色中东方的青色相配称青龙;西官星座呈虎形,与西方的白色相配称白虎;南官星座呈鸟形,与南方朱色相配称朱雀;北官星座呈龟形,与北方玄色(黑色)相配称玄武。所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个方向星座的标记,也成为地上四个方位的象征,因而也成了人间的神兽。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四神兽纹样的瓦当,成为当时用在宫殿上的特殊瓦当。唐朝长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宫城,它们的南门都称为朱雀门,北门都称为玄武门。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门也称为“五凤楼”,凤本属鸟类,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北面的宫门自然称玄武门。
          五种颜色中,除了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为黄色,黄为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黄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除了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之外,紫禁城的规划者和营造者还采用了哪些原则和相应的手法呢?我国着名的建筑史学家傅熹年教授从紫禁城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的模数关系上进行了探讨。他对紫禁城主要院落和重要建筑仔细测量与分析,发现了一些现象:
          首先,测得后寝二宫组成的院落东西宽118米,南北长218米,二者之比为6∶11;由前朝三大殿组成的院落东西宽234米,南北长437米,二者之比同样为6∶11;而且后者的长、宽都几乎为前者的二倍,即前朝院落的面积等于后宫院落的四倍。其次,在后宫部分的东、西两侧各有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经测量,这东、西两个部分的长为216米,宽为119米,这尺寸与后宫院落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前朝院落与东西六宫、五所的面积都可能是根据后宫院落大小而定的。傅教授认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对皇帝来说是“化家为国”,所以以皇帝的家,即后宫为模数来规划前三殿与其他建筑群,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如果在后宫院落和前朝院落的四角各划对角线,那对角线的交点正落在乾清宫和太和殿的中心。这很可能是一种决定建筑群中主要殿堂位置的设计手法,中心之前为庭院,之后安排其他建筑以突出主要殿堂的地位。这种现象在北京智化寺、妙应寺等重要寺庙中同样存在。傅教授还发现,前朝三大殿共处的工字形大台基,其南北之长为232米,东西宽130米,二者之比为9∶5。按阴阳之说,单数为阳,阳数为九属最高,五居中,所以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之数,称“九五之尊”。在这座重要的台基上采用此数,应当说不是设计者的无意巧合。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宫城,占地达72万平方米,近千幢的房屋面积也有16万平方米,要把这样多的建筑安排妥当,使它们既能满足宫廷各种物质功能的需要,又要合乎礼制,创造出表现封建帝王权势的空间环境,当时的规划和营造者必然采取了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在缺乏确切史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从而揭示出古代营造者们的规划思想与具体的设计手法。
          (选自《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7-6 22:43: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了
板凳
发表于 2013-7-22 10:23: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15 01:42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