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生活] 中国作家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6: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核心提示】鲁迅拒绝文学奖提名?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门槛并不高,全世界每年有200多人入围第一轮候选人名单,但这里面最终获奖者一般却只有1个人。一被提名就认为是距离诺奖仅“一步之遥”的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故意营造一些“失之交臂”的落选气氛来获得自我满足当然也没必要。

目前,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争夺者。这再次引发了热议,曾有多个版本说法认为,中国多位作家距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比如老舍、沈从文,都是因为去世而不能获奖,那么这些人最终没有获奖,真的就是因为所说的那样简单吗?

本决定颁奖给老舍?《宁波日报》2009年2月4日以题为《老舍昨天诞辰110周年,舒乙披露——老舍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内幕》介绍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经过。舒乙认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该是父亲,但在1968年“文革”进入高峰期,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一直没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老舍早已于1966年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东方人,结果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获奖了。

疑点1:老舍去世时还没到最终评选投票阶段,怎么就能判断老舍一定将会获奖?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去世,但传言是将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奖,如果说是因为“文革”期间消息闭塞,已经去世两年还不会评选方知晓,那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根据评选规则,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每年2月份起,对被推荐的作家进行遴选、淘汰,要到9月份才能确定3—5人的小名单,交由院士表决。老舍先生1966年8月24日非正常死亡,即使此时他还活着,瑞典文学院也不可能“拍板”选定,因为还没有最终的投票结果。

疑点2:舒乙说艾笛曾提到决定将诺贝尔奖颁给老舍,可艾笛又说当时没有谈论老舍。舒乙的说法来源于挪威女汉学家伊丽莎白?艾笛。1979年初春她来华,并拜访了萧干和文洁若夫妇。在用英语交谈中,艾笛顺便提到“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姑且不论作为汉学家的伊丽莎白?艾笛,评议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否具备可信度,可是偏偏连她自己事后也否认了这个说法。2000年第11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在曾在文章的“编按”里特意说明: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迈平及本刊驻瑞典特约记者傅正明曾致电挪威汉学家艾笛女士求证。艾笛女士回复从没有跟萧干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

沈从文肯定会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2007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候说“这个话我不应该对你说,不过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现在可以告诉你。1988年沈从文肯定会得到文学奖。”并介绍到:1988年的5月10日,龙应台女士给我打电话,她问,“你听说沈从文去世了吗?”我说没听说。我就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秘书打电话,我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沈从文先生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问,“你说的是谁?”我说是沈从文。他说,“沈从文是谁?”我就把电话放下了。我再给李辉打电话,他是一个专门写文化老人的记者,我们是老朋友,我请他打听清楚,沈从文到底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告诉我沈从文真的去世了。我记得那是1988年5月10日。我告诉你,要是沈从文那个时候还活着,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

疑点1:终审也要获得过半投票才能得奖,沈从文1988年进入终审就一定不会落选吗?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流程,每年的2月1日提名工作结束,每年都接到无数的提名,刨去重复的,大概每年会有200多个不同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准备好这些人的资料,向瑞典学院的全体院士汇报。进入4月份,200多人的大名单会缩减为15人的名单。到5月份,剩下最后5个候选人。最后以投票来决定诺奖得主。瑞典学院有18位院士,每次投票必须有超过12位的委员,投票才算有效。而只有得到超半数的票,12人投票要超过8票,这个人才能得奖。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即便如马悦然所说,沈从文曾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但也还要经过18民评委的投票的流程,既然1987年的终审落选了,那么1988年的终审为什么就能保证一定不落选?

疑点2:马悦然还力挺过曹乃谦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但到现在他也没获奖。马悦然声称,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但因为对沈从文的钦佩促使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可马悦然显然并不只是“钟爱”沈从文一人,在曹乃谦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出版以后,媒体就曾经报道,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看来,这样一个只读到高一、会唱要饭调的“乡巴佬”(指曹乃谦),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之一。”由此不难看出,马悦然所谓“最有希望获奖”和“肯定后获奖”,更多只是一种语气上营造出来的强烈,夹杂了许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并不表示最终的结果的就一定如此。

鲁迅拒绝文学奖提名?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谈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疑点1:斯文?赫定是否有问鲁迅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奖?马悦然说是谣言,评委会主席说有过带话。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1、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2、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4、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斯文?赫定作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但是关于斯文?赫定是否有过传话给鲁迅,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2005年,《南方周末》文化记者夏榆曾经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埃斯普马克表示,“在19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可是2008年11月29日,马悦然在一个主题讲座上对这件事进行了辟谣,“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

疑点2:斯文?赫定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是鲁迅,还是梁启超?根据台静农回忆了“鲁迅拒绝诺贝尔提名”的来龙去脉:“1927年9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前往祝贺。席间半农把我叫出去,说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金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半农以为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但是,半农先生快人快语,口无遮拦,他怕碰鲁迅的钉子,便嘱我出面函商,如果鲁迅同意,则立即着手进行参加评选的准备——比如将参评作品译成英文,准备推荐材料之类,结果鲁迅回信谢绝,下一步的工作便没有进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鲁迅会在回信里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根据台静农的回忆来看,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更像是鲁迅朋友们的一种单方面的好意。

疑点3:提名距离获奖就一步之遥?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鲁迅拒绝提名就几乎是等于了拒绝获奖,其实大缪不然。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门槛并不高,只要大学副教授就可以提名任何作家了。每年的2月1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工作结束,全世界大概会有200多个不同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会准备好这200个人的资料,向瑞典学院的全体院士汇报。进入4月份,200人的大名单会缩减为15人的名单。到5月份,剩下最后5个候选人。最后以投票来决定诺奖得主。瑞典学院有18位院士,每次投票必须有超过12位的委员,投票才算有效。而只有得到超半数的票,12人投票要超过8票,这个人才能得奖。从200多人到15人,再筛选到5人,最后只余一人。距离得奖是有很长一段路的。

李敖接到诺奖提名通知?200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李敖已于上个月底正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被提名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称李敖是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是这次提名的重要依据。

疑点1:提名名单50年内不可对外界公布,李敖怎么会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着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有资格提名诺贝尔奖的人名单其实很大,但这仅是一个外围名单,包括了200多人。而且即便是这200多人的大名单,也是50年内不可对外界公布。所以所谓“接获正式通知被提名”是不可能的事。如某教授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推荐了李敖,并写信或打电话告诉了李敖本人,这是可能的,但这只代表个人的意愿。

疑点2:诺贝尔奖没人能以一部作品获奖,李敖却凭《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的?消息称李敖是以《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的。但事实上历届获奖者中绝大多数人是以多部优秀作品在世界上确立地位后才获此殊荣的,诺贝尔奖没人能仅以一部作品获奖。据瑞典文学院院士埃斯普马克所著的《诺贝尔文学奖内幕》所述,该奖的评选不是单纯看一部作品,而是凭借对候选人整体的评价。长期从事瑞典文学研究的李之义同志(《诺贝尔文学奖内幕》一书译者)认为,单纯凭借一本书获得提名是不可能的事。

巴金王蒙也被提名?2000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提名巴金和王蒙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当时两人都不领情,王蒙说“全然不知被提名的事”、“估计是些捕风捉影的无聊‘写手’搞的所谓‘热点’报道”,巴金女儿则干脆说“这很可能是一场闹剧,或者别有目的”。可是这种提名在之后几年接连出现。2003年7月“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宣布,他们将正式宣布提名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参加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据悉,这也是该会连续第四年度提名王蒙先生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

疑点1:由中国文学青年创办的“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是否具备提名资格?前面就已经说到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的提名资格最初是不具备的,但是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为了更开放地吸收各国作家及其作品,放宽了限制,每年都会主动向各国的相关机构和研究部门寄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表。1994年中国文学青年冰凌“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打工拼搏”(其自述)之余,利用美国具有完全的结社自由之便,成立了一个名称大得吓人的组织“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自任会长。2000年,又成立了一个“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自任主席。所以马悦然才认为:“我不敢说他们(指“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没有提名资格,但可能没有,我不相信他们有。”

疑点2:中国人常被提名却不能得奖?林语堂也有四次诺奖提名的说法。第一次是1944年,林语堂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出版后,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仅在美国就卖了10多万部,被国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他的《生活的艺术》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被列为当年畅销书之一。林语堂的书是直接用英文写的,而且畅销影响大,因此获得提名。第二次是1972年;第三次是1973年;第四次是1975年被国际笔会举荐为诺奖候选人。但媒体报道常慨叹出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仍无缘入选”,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费解,因为即便获提名,也只是200多候选人中一个,最终要从这里选出一个人来,落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门槛并不高,全世界每年有200多人入围第一轮候选人名单,但这里面最终获奖者一般却只有1个人。一被提名就认为是距离诺奖仅“一步之遥”的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故意营造一些“失之交臂”的落选气氛来获得自我满足当然也没必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30 14:5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