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生们有的吃着东西翻着闲书,有的塞着耳机打着瞌睡,老师站在讲台上视而不见、照本宣科这样的场景,在大学的课堂里并不罕见。
是大学的课堂有些无趣,还是经过了高考前的拼搏,学生们有些懈怠?大学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几年,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都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抓住教师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力求提升三尺讲台的吸引力。
埋怨学生,不如先练教师
大学生上课不积极、不认真是大学里的普遍现象。经过了初中、高中连续多年的紧张拼搏,多数大学生都有喘一口气、轻松一下的想法。可是,讲台上的教师“照本宣科,有口无心,怎么能出好课?不出好课又怎么能让学生认真上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任德呈反问道。
这个发问在华东理工大学影响甚深,并促使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顾问组”。顾问组由在本科教学中奉献了一生心血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本科教学顾问组主张从老师自身找问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就转化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顾问组采取听课、举办授课比赛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各个学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化工学院率先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专门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条例、培训方案,由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共11人全程指导。
2010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孙伟振在全国第五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侃侃而谈,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探讨赢得了众多同行的好评。看到这时的他,谁能想象得到2007年受训前他的青涩与紧张。“习题课试讲前,我花了半天时间准备了20分钟的内容,结果讲得太快,时间没到,就把所有内容都讲完了。”孙伟振说,“通过培训,我发现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回事。”
孙伟振的体会,在华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中颇具代表性。今年,学校正式推出9大类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在培训中,新教师通过听课、备课、试讲、上习题课等环节,亲身体验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不仅每人有一位“师傅”,还要参与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与整个团队共同成长。
单兵作战,还是组织传承?
大学教师都是高学历出身,在科研上都已获得或多或少的成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既然独立创造了科研成果,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应当不是难事。但是,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教师仅凭个人的摸索,短时期内难以见到成效。
华东理工大学破解这一问题依靠一个传统,那就是在各个教研组内,形成了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长期保持的教学文化。
作为本科教学顾问组的专家,李炽章教授每学期都要听20节课,已经坚持10余年了。基于多年的听课感受,他得出一个结论:有基础、有传承的课容易上得好。像化工原理、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因为有教研组的实体组织,教研活动得以长期坚持,团队内部有“传帮带”的传统,教学质量普遍较好。相反,一些专业选修课因为只有一个老师单兵作战,其效果就难有保证。
同为本科教学顾问组专家的黑恩成教授特别认同这样的说法教学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是一种学术成就,是一种创造。黑恩成说,教学和研究不是天生就会的,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一定要靠“传帮带”和持续不断的教研活动。除了两周一次的组会、每学期的示范课之外,每次上完课,黑恩成都要把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讨论学生反应和教学进度。在黑恩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年轻老师的作风也越来越精细,就连教案里符号的正体、斜体格式,也都力求规范。
一条腿,还是两条腿?
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一直是中国各高校教师的理想,但似乎并不容易做到。许多老师慨叹:一条腿容易,两条腿难!
华东理工大学的探索,集中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否能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是,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统一起来。
青年教师宋楠曾经在培训中提出疑问:为什么反应工程教研组里的教师都这么有成果?既是知名教师,又发表过上百篇文章、有数十项专利?培训后,这个疑问便迎刃而解了。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大量的案例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经典案例,没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和深刻的自我感悟,是绝对讲不出其中的道理的。“自己都没感悟的事情如何给学生讲解呢?曹发海老师教这门课已经整整10年了,还曾赴日本进行反应工程的研究,所以他讲课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一个原理就能引发一个工程故事,不干巴不空洞,学生自然爱听。”宋楠说。
长期教授物理化学课的胡英院士一直强调一个关键要素:框架。所谓“框架”,就是一门课程的宏观架构。这就像造房子,把房子的结构设计好了,再做细致的装修就有了基础。而课程的框架,并非来自于哪一本书,而是自己从科研中悟得的。没有长期而深厚的科研实践经验,是形不成自己的课程框架的。从科研中悟得授课框架,正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
有了这样的结合,做好科研就不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拖累,反而是其基础。对于不同成长阶段和条件的教师,华东理工大学的各教研组提出,允许在某个阶段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而在另一个阶段则可能反过来。让年轻老师尽快地获得科研的经验、体会,让他们先上有体会有经验的课程,在华东理工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