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青少年得意的穿了一件垮裤,爸妈一说,“哇!你这裤子好酷喔!”孩子马上换另一套。虽然是个笑话,却暗喻了青少年,明明他是要的,可是一旦父母认同,他就偏不要了。
接受孩子在长大
许多父母慨叹青春期的孩子,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其实,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象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强烈追寻自我认同、渴望同侪接纳,因此要逐渐拉开和父母亲的距离,即使在大事上认同父母,也一定要在小事上和父母有所不同。
换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即使还爱恋父母、享受亲子关系,但他仍渴望在心理上跟父母分立,拉出一定的距离。你是你,我是我,我不再只是你的小孩,跟前跟后,这很自然。根据许多研究,只要亲子关系基础稳固,亲密感还在,孩子在重要价值观上,还是比较认同父母。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要指望青春期的孩子会说,“妈,你讲得好有道理喔!”、“爸,我真希望能像你一样。”这根本不可能。
对青春期的孩子要观其行,不要一直听其言,因为父母的情绪容易被孩子的态度和言语挑起。父母要去观察,即使孩子当场态度欠佳,只要后面的行动修正了,就表示他有听进去。父母亲也要体认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父母的年代,某些价值观的变化是必然,也必要。如:他们现在用iphone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已经是普遍现象,有时还一边MSN。要用父母那个年代的标准去跟他们谈,根本没说服力。
区分大事与小事
当孩子不想再跟你一模一样,想要做自己时,家长要先学会区分大事跟小事,以利因应。如果小事都放手,你就会发现孩子“要他往东,他偏往西”的行为也会日渐减少。因为小事,你尊重他的决定,碰到大事,他知道你不会为反对而反对,就会愿意听听你的意见,也比较好商量。那么如何区分大小事呢?
和生涯规划、课业学习,以及道德品格、价值观相关的是大事;该独立负责、会伤害或损及他人权益的也是大事。至于小事,大约就是外表的打理、穿着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日常琐事。
针对小事:原则上能不管就不管,尽量尊重,但仍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譬如孩子染发,父母可以表达,“你可能觉得染头发很好看,但那么年轻就染头发,头皮会受伤,发质也会坏掉。”
针对大事:首先,要想清楚底线,然后依据具体客观的资讯争取孩子的共识。以染发为例,父母会认为这已经牵涉到身体,是大事,但你必须了解孩子的主观感受。像毒品有害健康,大家都能明白,而染发对身体不好,对孩子太遥远了。更何况,他周遭有许多人,包括朋友,甚至师长都在染,你哪能说服他呢?当你清楚底线是健康和社会规范,那么重点就不在染不染,而在于不可违反校规、次数不要太多,染剂要好等。
其次,提供选择。尽量先询问“你要往东,还是往西”;而非先主导“你必须(或应该)往东(或西)”。先问有个好处,孩子会觉得受到尊重,明白你不是在反对他,他也就不需要为争权而反抗。再以染发为例,你不要急着告诉他染发有多不好,而是问他对染发的想法。如果他说就挑染一下,一年顶多染一次,这其实跟你的底线不谋而合,你就可以不费唇舌,甚至因此发现孩子挺不错的。父母亲若愿意多听,会发现孩子有时候已经想过了,而且不见得会超过你的底线。
如果你事先询问,发现他的回应本来就在你的底线内,你要大方的表示赞同,就做吧!而且还要告诉他,“孩子,你很会克制自己,真的不简单。”这些是一般父母比较难做到,却最能赢得孩子合作的做法。父母若想全盘掌控,结果往往节节败退、全盘皆输。如果你坚守底线,适度放心放手,你就会发现亲子可以双赢。而且,孩子在讲的过程中,就是在检视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你的鼓励有助于他以后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他每次想要争取自主,就会先行找出理性的基础。基本上,父母只要戒急用忍,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美好结果。
学会运用“我讯息”
不过,每个孩子的特质和成熟度不同,还是有可能超过底线、判断失误。这时,父母就必须用比较客观的方式去表达立场。换言之,就是用“我讯息”来取代像“你太自私了”、“你到底有没有责任感”这样充满指责意味的“你讯息”。“我讯息”是最有帮助、最不伤害、最容易促进合作的技巧。这个技巧有三步骤:
■具体描述行为。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粗心?”多数的孩子会马上回应,“那个×××比我错更多呐!”,要不就是“我哪有粗心?我都检查五遍了”。如果你说,你“6”写太快,看起来就像“0”,这就叫具体描述。他无法否认、不能狡辩,而且你语气不带责备,他也比较能够平心静气的接受。像“你本来会的,因为写太快就错了”,这样的具体描述,才是正宗的对事不对人。
■明确指出后果。“明明会的,因为写太快无法辨识,分数就不见了。”指出后果,让孩子有机会想想这是不是他要的。
■说出你的感受。“你一定很懊恼,我也觉得好可惜喔!”、“我担忧,万一你碰到大考试也这样,影响真的好大。”这样讲话说明父母亲因关爱所产生的担忧,通常孩子就比较能接受。
亲子互相了解后,告诉孩子为什么自己会坚持某个底线,试着寻求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因为彼此情感都互相接纳,火药味不重,才不会情绪化的面对问题。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同意,“好吧,只要下次考试粗心大意的状况超过○次,我就多做点练习。”、“如果是这样,我接受一年染发不超过○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