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武汉小学始建于1951年,原名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72年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004年更名为武汉小学。在五十多年的风雨磨砺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成为了一所知名的学校。
在新的历史时期,引领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领导一个学校的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毋庸置疑,首先是教育理念,是符合校情和孩子成长需要的教育思想。
走进武汉小学,你可以听到一个新鲜而又温暖的词——童心教育。什么是童心?童心就是“儿童心情,孩子气”(引自《辞海》)。所谓“儿童心情”就是李贽在《童心说》中讲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一种真诚、纯洁、坦荡的“赤子之心”;“孩子气”就是指天真、烂漫、待人待物无惧、无戒、无遮、无饰。这是一种没有受到成人社会污染的,极其珍贵的生命的自然状态。由于天真,纯朴,涉世不深,因而他们的心灵没有束缚,具有一种天然自由的生命状态,蕴藏着蓬勃的生命能量和创造活力。他们常常是行动多于思虑,什么事都想试一试……。归结一点,童心就是儿童的生命品格。
我们认为儿童作为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小学教育更不能随心所欲,他们的儿童世界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还应依据儿童生命、精神的本性,充分体现其独立价值的存在,促使其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的成长。
基于我们对“童心”的认识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校提出的“童心教育”理念力求体现追真、向善和求美的特征,突出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儿童独立价值的存在;
(2)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给予学生丰富的人生经历;
(3)构建和谐美好校园,珍藏孩子幸福的童年回忆。
其核心内涵是: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纯正意义上人的发展的要求,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让教育依归童心,依归儿童世界,提供贴近儿童发展的人生经历,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构建师生精神和文化成长的家园。把属于儿童的生活、童年的幸福还给儿童,使小学阶段成为孩子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人生经历。
童心教育理念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努力实现奠定“四个基础”和促进“三个发展”的目标:
小学阶段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儿童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包括:第一、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少年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第二、智慧学力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著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放在启迪智慧发展上,培养其基本的学习能力;第三、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维护、尊重、发展并培养孩子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第四、健康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少年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应当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以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童心教育就是相信生命的丰富多彩,生命个体是有尊严、有活力,是自由的;生命是属于个人的,是富有个性。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奠基的小学教育,必须促进儿童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创造性地成长。
1、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不只是包括知识、智力和认知因素,而是还包括情感因素,生命是智情的统一体。有人这样评价惟智的教育:惟智的教育是忘记了方向,是丢掉另一半的教育。童心教育意在克服惟智的教育,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2、促进儿童的自主成长
自主是自由的第一要求,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即儿童的“发展次序”。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今日的儿童没有成为儿童就成为了“大人”,这是教育的悲哀。儿童不是一个未来的存在,他是一个当前的存在。
我们应做到把儿童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儿童,把精神成长发展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促进儿童创造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孩子们创造性、富有个性的发展有赖于学校教育。童心教育就要创造、营造适合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开放、多元、个性的环境,有助儿童生命的舒展,生命的涌动。
二
大教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种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明朝教育家王守仁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惮枸检,如草木之萌发,舒畅之条达,摧桡之则衰痿。”这些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未成年的状态,珍视儿童清纯、天真、好奇和智慧的自然天性,不揠苗助长,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激发孩子们发自天性自然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映照出儿童生命本质中美好的“童心”,体现出儿童作为独立价值的存在。
回想和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现实是学生没有或者少有童年的生活,2005年六月《中国教育报》开辟“六一特别对话”邀请北大的专家学者就“孩子为何提前告别童年”等儿童成长的话题展开讨论。许多有识之士表达了对当代教育共同的忧虑,反映了社会对“呼唤童年”的心声。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许多忽略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尊严、存在、快乐”的现象,还有学校和社会简单的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就可以”的功利性思想,都是“教育为了儿童的未来牺牲了儿童的现在”的短视作为,造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严重侵害了儿童现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孩子们最朴实纯真的心灵已经湮灭了。
2006年6月29日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实施素质教育”以法律形式作出了规定。2007年2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澜教授——《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的文章,指出素质教育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突出关注学生“全体”和要求“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突出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着力点在于人的长远发展,在于基本素质,在于奠定基础,这些都与小学教育的对象——6至12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内在规律和精神价值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提出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践行童心教育的理念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
我校提出的“童心教育”理念就是期望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创造一个充满爱,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为此我们崇尚以下行动理念:
珍视童心,崇尚真爱。
我们将尊重与关爱、宽容与善意,期待与成全给予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让学校真正成为“爱的学校”。
依归童心,张扬个性。
我们面向全体,关注不同个性儿童生命的自主、自由和独特,让娇嫩的“小花”绽放生命的异彩。
开掘童心,开启心智。
我们相信儿童潜力无限,并执着地用教育智慧去点化、润泽、开启每一个智慧心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融入童心,共同成长。
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学生,与他们共生共荣,共同成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师生同构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从贴近儿童真实的需要出发,建构“色彩德育”。
小孩子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小学教育能否尊重童心,尤其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教育能否尊重儿童的生活,能否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文化的和教育的条件,能否提供贴近儿童真实需要的人生经历。“教育即生活”是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条重要教育思想,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所处的就是一个真实可感、丰富多彩的生活圈,他们接受学校教育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生存本领,适应社会,从容面对
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回归生活。
在“教育即生活”的大德育背景下,我校提出了“色彩德育”模式,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七彩的生活体验,遵循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它以生本德育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和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将爱国主义、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环保、法制等教育融入其中,并赋之以红、黄、蓝、绿、青、紫等各种形象贴切的色彩,让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各色块涵义及内容简述如下:
红色是国旗的颜色,是沸腾的热血的颜色。红色系列重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国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优秀革命传统的学习者、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这个系列主要通过大型纪念日活动的开展,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等,设计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来贯彻实施。
黄色是我们的肤色,也是脚下土地的颜色,这一系列重在生存教育,以学会生存为出发点,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教育学生学会交往。这个系列主要通过“手拉手”系列教育、社会调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活动来贯彻落实。
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宽广博大。蓝色系列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也是军装的色彩。本系列重在环保教育以及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生态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与共建单位75709部队共同开办的少年军校是我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同学们穿上了军装,走进军营,真正体验了军人生活,参与模拟军事活动及游戏,这些活动的经历成为孩子一生的童年回忆。
青色是警官制服的颜色,青色系列重在法制宣传教育,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紫色是一种神秘的,充满诱惑的色彩。紫色系列重在网络教育。
色彩德育的贯彻实施对我校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它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的“色块”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自我道德品质的建构。
2、从着眼师生的共同成长出发,开展特色教研。
我校提出的“童心教育”理念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学习主体意识,注意挖掘他们心灵里的潜在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满足他们追真的愿望;引领他们用心地进行知识的构建活动,达到增长智慧的目的。可见学校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儿童,教学行为要关照儿童,教学方式要激发儿童,总之,校本研究要“心中有儿童”。
近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了话语式研究、文本式研究和网络式研究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格局,呈现出了同课研究、资源共享;跨组互动、教学反思;网络教研、聚首论坛等生动活泼的教研形式。形成了“功在课前、研讨构建;探在课堂、动态生成;思在课后、扬弃创新。”的校本教研思路,其基本内容是:
——功在课前,研讨构建。
教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首先要研读教材、读懂儿童、研究学法,将自己备课的过程当作一次次自主学习的实践。在备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充分研究学情,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可能”。在教学设计时,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现有基础为起点,假想学生学习的模块,呈现出多种学路,体现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服务、引导、组织和促进工作。
我校还从备课方式的变革入手,实施《武汉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操作细则》,推行“电子”备课和资源共享。减少教师机械重复的工作,腾出时间来让教师更多地观察、思考儿童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心理发展等问题。在共用共享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得到了更为广泛和多维的互动。在备课管理中,学校强调动态备课和集体研究后的“二度设计”,每学期教师动态备课最多的达182处,“二度设计”、重备教案最多的达40课时。教师从儿童的学习情态出发,在集体交流、“实践演习”的基础上,将静态的设计进行改进、调整、完善,使其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逐步转化为更具真实动态的课堂实景模块。
——探在课堂,动态生成
我们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在课堂教学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构建认知网络;重视学生的常规思维、求新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各科进行整合,科学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努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们采取了不同层次的互动教学研讨活动。同教研组的教师用不同教法、学法来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在比较中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或多班互动,一人精备一课在不同班级上课,学生接触了不同风格的教师,教师也熟悉了不同个性的学生,每教每新,常教常新。教师们不断地的用个人和集体的教育智慧,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保持一份探求知识的童真,在潜心钻研的过程中打开智慧之门。
——思在课后,扬弃创新
学校实施《武汉小学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细则》和《武汉小学学生课堂学习常规表现评价记录》,积极引导学科教师从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师生的交往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我们将反思作为一种工作习惯,渐进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的备课本上随处可见教师的随笔、札记和反思,寥寥数笔、洋洋千言,都是朴实无华,感悟透彻,清新扑面,各具特点。最多的时候一名老师一个学期的反思达到36篇。在注重课后反思的同时,我们还把“资源共享,动态备课”的备课方式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每学期定时把教师的电子备课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上传校园网,形成学科资源网站,学校“原生态”的教学资源已达40GB以上。大家通过自身与合作伙伴教学资源的对照、比较、分析和归纳,使教学设计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达到教学设计的优化。
学校把备课、上课、反思三者作为完整的教学系统整体思考,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参与和上进的教学氛围,不断地开掘童心,启迪心智,用教育者的智慧去点化、润泽、开启每一个儿童的心灵。
3、从关注儿童的智慧生长出发,营造“童心课堂”。
童心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回归儿童真实生活,师生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儿童课堂。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枯燥的例题,或是常见的主题图,而是一个个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如二年级刘老师在教学乘法口诀表时,运用学生丢弃的牛奶袋作为教学载体,经过粘贴、排列,让学生自己发现牛奶袋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展示真实质朴的思维过程。真实的生活、思考是儿童精神的诞生地,是儿童生命赖以生存、表现、展开与充实的土壤,是儿童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构建真实的课堂生活是武汉小学教师们的教学追求。老师们着眼于儿童“童心状态”,开展非强制性、组织化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挖掘文本与生活的内涵。将孩子自然、自发地引出课堂,引进生活,满足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童心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以多维互动与动态生成为特征,强调以互动关系为依托,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把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形成放置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育卢老师执教过一节课,该课以基本体操《跳短绳》为主教材,利用一根小小的跳绳,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发现绳的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物实用的特点。卢老师将课堂学习“游戏化”,师生在一种游戏精神童心理念的指导下,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教学是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童心课堂会因为富于个性的生成而显得灵动,会因为充满合作的发展而显得和谐。
童心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要将儿童从规训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说、能思、能动,课堂成为真正的“儿童之家”。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激趣和生疑的课堂。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教学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课堂教学要传授知识,更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相,感悟真情,开启心智之门。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从而达到知而获智、探而生慧的境界。智慧的课堂更需要有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用广博和专精的知识,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用豁达、洞察的机智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童心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把教学看成生命与生命平等对话、交往的过程,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学。语文徐教师在执教《夏夜真美》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睡莲的问话,她创设了一个具有个性化的情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加词读句“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有的孩子想加上“亲切地”这个词;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加上“吃惊地”这个词;有的孩子觉得睡莲还能“关心地”问……同学们带着真实地感受去读着这同一句话,读出了不同的韵味,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还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解读充分地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在童心课堂上,顺应孩子的心灵需求,使每个儿童都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使这种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得以建立强化。在童心课堂上,教师还注意引领学生从学习伙伴具有个性的展现中,感悟到个体间的个性差异,增长自己的见识。此时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唤醒灵智,激励生命的潜能,使儿童个性得以生成和发展,达到生与生,师与生的精神同构。
四
“童心教育”理念的践行使我校教育成为适应儿童发展的精神乐园——环境富有童趣,学习张扬童心,活动展现童真。学校构建的以“体现童真童趣”为内容的校园环境文化,以“儿童智慧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文化,以“成全儿童心灵需求“为主线的活动体验文化,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而愉悦。正如武汉小学校歌所唱:“我是一叶小荷,才露小角尖尖,明天我会撑起一片蓝天。同学们的笑脸,比花朵还鲜艳,点缀我们五彩的校园。”武汉小学的师生们徜徉在五彩的校园生活和斑斓的童心世界。他们以真正的善意、温情和智慧,生活在自信、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
教育跳动着童心,才能显现教育的纯真;教育跳动着童心,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教育跳动着童心,才能塑造教育的民主;教育跳动着童心,才会产生教育的理想。让我们真心诚意地尊重儿童,“心和心靠近,手和手相牵”,将童年的真诚、爱心、清纯、智慧,蓬勃的生命能量和创造活力,尽多地保留到永远。
童心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一路走来,给予学生一个丰富的人生经历,留下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