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库] 2012部分省份高考作文浅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0: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2年6月7日,高考语文科开考不久,网络媒体、微博短信里,高考作文题目就开始传播,紧接着是不断地辟谣、更新,再之后就是处处可闻的议论、评说、惊诧、嗟叹……
  作文题目广受关注,可能源于两种厚望:一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作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人们通过议论作文题目寄托对社会的厚望;二是对教育教学的关注,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评说作文题目表达对教育的厚望。
  但是,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语文,只是中学若干学科中的一科;作文,只是语文学科中一项内容。认为一个作文题目出好了,作文的问题解决了,教育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解决了,显然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高考作文,只是一道考试题目,它的基本要求是: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用规范的书面汉语,用题目允许的体裁样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一般认识,展示一个高中毕业生应有的思想和认识水平、思维和语言能力。
  在作文界各个层面,也有一种偏重题目的心态。
  在命题人这里,总是力图变化、翻新,新型材料作文就是这种追求的产物。材料提供一种生活场景,包括许多侧面和角度,其初衷是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鼓励同学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但是,多侧面、多角度的材料在大规模、高速度的高考阅卷实际中,难以掌控,于是题目又加上“选准角度”“选好角度”等附加要求,而何为“选准”“选好”?又相当模糊。各地阅卷规定“一等立意”、“二等立意”等等,形同要求考生先把材料转化为话题。这就在写作考查之前,先横插阅读考查一关,形成写作能力升堂坐殿,阅读能力垂帘听政的局面,反而走向“自由、个性、创意”的反面。其防止宿构、套用、抄袭的功用也很有限。更何况,各地规定的“一等立意”也并非材料的核心立意。
  在教师这里,或囿于自我认识水平,或为了顺应阅卷实际,也总是在作文选材、立意上做出许多限制。走出考场,考生忧心忡忡的问题都是:我的作文这样立意行不行,偏不偏?我总回答:“写好了就行。”写作规律告诉我,在立意和选材上,从来没有“行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写得“好不好”的标准。当然我也忧虑,这种“好不好”的标准,在大规模、高速度的高考阅卷实际中,能不能成为被落实的标准。
  这种先把作文题目复杂化,再将其简单化的纠结,根本原因在于“作文常识观”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里,作文题目就是一道常识答题,一个范围圈定。其实,作文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是写作者思想出发的原点,是纵使思维腾跃的踏板。那么,把作文题目命制得简单、清晰是不是更好呢?至于写作者的思想能不能展开,思维能不能腾跃,那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作文题目何须越俎代庖呢?
  面对纠结的现状,这里只好从多重角度解析作文题目:一是题目固有的广阔角度,一是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一是阅卷可能的“最佳立意”底线。
  在某些网络媒体投票选出的所谓“最坑爹的作文题目”“最雷人的作文题目”是安徽省的作文题目。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梯子在不用时是保持使用中的竖放状态,还是改为横放状态?是一般性的提醒,让过往人等自行注意;还是具体些的要求,让使用者按要求照办?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的问题。保持竖放,用“注意安全”提示,是工作人员的选择,而几年过去,也没有发生倒下的事故;建议“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的,是初次到此的客户,可是这位客户又是留意并经过驻足良久思考的。到底谁说的对,听谁的?你可以觉得把空洞的提醒落到实处更好;也可以认为那样会影响使用的方便,工作的效率,并且在频繁横竖转换中又可能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这显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材料的含意,绝不仅仅是梯子横竖问题,也绝不仅仅是安全问题。材料的含意是: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从来有不同的看法和办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和恰当处置。如果只在梯子中纠缠,那无异于坐“井”观天,横竖都是个“二”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那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陷入“作文常识观”的窠臼了。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保证安全,要杜绝空谈,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简析]作文题目从材料中提取了三个以上的场景,要求考生“感受和思考”,这样实际上把给材料作文演变成了给话题作文,只是,这里的“话题”是“场景”,因此“含意范围”更丰富,也更提示着多向发散思维的空间。
  材料中的老计、深山、铁路、列车、敬礼、鸣笛,乃至落石、滑坡、倒树等等,作为具象,都有社会象征的意味。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都可以引起我们或正面,或反面的联想与想象。我们可能对老计独自巡视的坚守赞佩有加,从他庄重的敬礼中感受一种敬业的内在力量;也可能对他孤单寂寞的生存环境与工作状态,感到几分悲凉,引发深沉思索,萌生一片同情。久久回响的汽笛,可能是一种理解、致敬和回报;也可能是一次安全的提示,一声无奈的应和,一种向远方的呼唤。我们可以认为深山巡视,庄重敬礼,汽笛回响,就是理想和谐社会的微缩;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此的巡视,如此的敬礼,如此的汽笛,需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才是我们的理想,才是真正的和谐……更可况,场景对时空没有限定,老计是位民国时期或利比亚的铁路巡逻工,想象的时空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再设若,作文变化视角,从一百年后,或大洋彼岸的角度看这一个个场景,感受和思考也会是另一种境界了吧?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赞扬爱岗敬业精神,这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认可与回报。
  2012年高考的十七个作文题目中,四川卷和天津卷相映成趣,也颇有启示意义。两个作文题目都谈到了水。
  【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
  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
  有大陆架和沙漠
  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着一个世界
  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
  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简析]诗歌重点是后四句:“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抽象出来的含意是:把握细节,就有了主动,就能获得成功;轻忽细节,就会丧失机会,陷于被动,导致失败。这里的哲理抽象,缘于诗歌前半的想象:“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而这种想象,又有着科学认知的基础。
  一滴水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一滴水,是一滴无色透明的液体,从常识认识的角度看,当然正确;一滴水是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离子的化合物,从科学认识的角度看,更为恰切;一滴水也可以是一汪清凉,一掬滋润,一股生机,一份渴盼,一种体贴,一片关爱,可以是诗歌中的诸多想象,乃至整个世界——从诗歌思维的角度看,当然也不能否认。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既可以肯定诗歌的想象,也可以否定诗歌的想象,从而引申出正面或反面的启发。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要重视把握细节,成功蕴含在细节之中。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两段材料形同一篇微型议论文字,第一段是第二段的例证,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结论。正如题目所说,这篇微型议论也足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水,是鱼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是鱼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鱼类“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所谓“如鱼得水”,但是,认知却不尽相同。一条老鱼和两条小鱼,年龄不同,阅历有别,游向相反。他们对水的关注程度迥异。从老鱼点头问候的神态和“早上好,孩子们”的语气看,老鱼随老,但并非老气横秋,麻木不仁。他的“水怎么样?”的提问,可能是考查的设问,也可能是探询的求问。两条小鱼的表现耐人寻味。它们先是有所触动地“一怔”,“接着往前游”,又“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另一条小鱼会如何表现,材料没说,也就为写作构思提供了广阔空间。
  另一条小鱼可能充耳不闻,兀自前游;也可能嗔责一句:“有病没有?你管水什么呢,游你的吧!”也可能反问一句“你说呢?”;也可能回答:“想什么呢?人家问‘水怎么样’,不是‘水是什么’……”;也可能回答:“对呀,我们连‘水是什么’都没弄明白,他却问我们‘水怎么样’……”;也可能回答:“别游了,我们先弄明白水是什么再游吧……”;也可能是:“我们回头游,去问问那老人家吧?”;也可能是:“只管前游,游中自然会弄明白!”……
  回游的老鱼没有关心“水是什么”,它更关心两条小鱼“水怎么样”的感觉,颇有些“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务实态度;前游的小鱼则对“水是什么”更感兴趣,很有些刨根究底的理想主义色彩。
  鱼儿问答,不由使我想起毛泽东著名的词篇“鸟儿问答”。我们现在读这首词的感受和当年已不大相同。我们不妨把鱼儿问答,转换为更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师生问答”,意思会更加豁然:
  两位同学在教室一起做篇子,一位老师从办公室过来,老师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备考怎么样?”两位同学一怔,接着做篇子。做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同学看了另一位同学一眼,忍不住说:“备考到底是什么东西?”
  是啊,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这忽视,不应当;但很多时候,恰恰又是必要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是经验之谈。
  是啊,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思考,很必要;但很多时候,又是思考不清楚的。“鸡虫得失无已时,注目寒江依山阁”,杜少陵也真是不耐思考之忙呀!
  遵从作文题目给出的道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经过对作文题目给出材料的深入思考,的确是深受启发。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要深入思考生活,认识生活和平凡事物中蕴含的道理。
  我们再看看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则作文题目,它们来自:全国课标卷、全国大纲卷和辽宁卷。
  【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粗略一看,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修船工顺手补了个小洞,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它向考生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指向:无意的举动成就了大善,赢得了由衷的感激。
  但是,当我们把材料还原成生活场景去认识,去做负责任思考的时候,疑问便层出不穷了。因为这一位修船工的这一作为和结果只是一个万幸的特例,如果忽视其中若干带来侥幸的细节,把它作为普适美德来认识,做引申,去发挥,显然会暗伏下许多隐患。我们绝不应该把安全回归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偶然,一次顺手之上吧?
  例如,修船工的专职是什么,材料没有告诉我们,从他和船主的雇佣关系看,他的专业分工应该是刷油漆,他无意中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补上,这一修补不一定牢靠;船体是否还有其他漏洞,并未详查,事后并未向船主做任何告知,很可能留下隐患;一条小船,很可能是一条小木船,仅以“划”作为动力,具不具备出海的条件?孩子该不该划船出海?出海前告没告诉家长?该不该告诉家长?……这许许多多足以令我们惊出一声冷汗的情节,全掩盖在船主和修船工轻松的谈话和廉价的感激之下。而这些恰恰是考生展示他对生活认识触发点。问题是:阅卷能够接受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做好事,成大善,得好报。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凡事都一样,如果笼统一看,都是普遍真理;但是深入一想,又都充满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我们仅就这个孩子,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完成这项农活而言,妈妈“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的归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所有的环境下,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外衣脱了,鞋子脱了”的。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必须注意许多方面,存有多重顾虑的。即便外衣和鞋子确实是“多余的顾虑”,生活中又有几人能轻飘飘地一脱了之呢?不然,很多事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提倡“慢慢来”,要寄希望于下一代人的智慧呢?如果不分子丑寅卯、青红皂白,就贸然“脱掉”,那没准就真应验了金圣叹那句著名的批语:谁叫你赤膊来!
  仅就题目的材料而言,妈妈最后的结论也带有浓厚的臆度成分。孩子由学校回家干农活,又正值春雨,道路泥泞,他“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缺少锻炼,能力不足吧?妈妈说孩子“不是没能力”而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相当武断。孩子按照妈妈的指导“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明明是减轻了身体负荷,增加了脚板和田埂的摩擦系数,妈妈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归结为“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思维的跨越似乎也超出了逻辑常理。试想,孩子“脱了外衣和鞋袜”,把它们一股脑抛到田埂上,会不会更脏呢?把物质升华为精神,是不是有些牵强呢?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凡事都需要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才能成功。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女钢琴家的简朴衣着,与很多身着华美演出服,光彩夺目的演奏家形成反差,引起人们的提问。她的回答“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解释了“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的原因,更耐人寻味。人们的寻味的结果不同:“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尽管感悟各有千秋,答案丰富多彩,尽管对演出效果没有披露,但透过材料第一段对女钢琴家欣赏的笔触,考生应能体会到感佩不已,进而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是考场最理智的选择。
  我们希望这种种感佩不已、不以为然、感到缺憾,都是针对“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的具体情景,而形成的对“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切实寻味,而不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我们也希望对人生,对为人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联想也能与此情此景、此言此行,建立有机联系,合理引申生发,而不是泛泛而谈,恣肆汪洋。但是,考生能做到吗?阅卷能这样要求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为人做事要重内涵,忌虚华。
  和全国课标卷、北京卷都有几分相像的是重庆卷的作文题目。
  【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这也是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一段教人向善的佳话。在传统教育里,我们常听长辈讲也常晚辈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以前……”
  当然,肉类加工厂和保安,限定了这不会是很久以前故事;但是国别地域并没有说明,我们也不大知道在另个国家和地区肉类加工厂的环境制度,不大知道那里工人和保安的地位。仅就中国而言,在我们身边,在《天下无贼》等影视作品里,保安的出身和地位大多是比较边缘的,被人们轻忽的。不然春晚小品,也不会高喊“我是保安,我自豪……”了。
  从一般意义而言,这位被冷冻了五个小时的工人得能死里逃生,是因为他每天早上向保安问好并且下午跟保安道别,是因为这一份尊重。但是,如果仅从这件极其偶然的事情,引申出普世价值的泛泛之谈,那就很值得商榷了。
  其一,这位工人虽号称工厂甚至国家的主人,其实也是社会边缘的人物,大体和保安属于同一阶层。不然,他也没有必要独自钻冷库,也不至于失踪五个小时,除不相干的保安,居然没有他人注意和理会。
  其二,这位工人的际遇真可谓传奇。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中,他是唯一早晚向保安问候的人。是敬老关怀,是平等意识,是关注下层,是仰视上面,都有可能。也正因为他百里挑一,所以才给保安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工厂里的其他工人呢?再说,也真是无巧不成书,怎么就这位百里挑一的工人把自己关在冷库里了呢?如果是别的工人被关在冷库里,想必早已冻死,可35年来似乎没有发生过这种悲剧。那么,这位工人会不会工作时有点儿分神呢?但愿不是为问候或同类的事吧。
  其三,保安也有点儿蹊跷。只因为一直没有听到这位工人跟他说“明天见”,就在这座建筑里独自搜寻五个小时,既不向人询问,也不求人帮助。如果这位工人或乘车,或走旁门,或偏巧在他新陈代谢时已离开工厂,他是不是一直要找到猴年马月,地老天荒啊?再如果,那位敬重他的工人没能坚持到五个小时,或者工人第六、第七小时才被发现而悲剧已酿成,保安就是不承担法律责任,是不是也要一生受良心的煎熬啊?只因没有听到一声“明天见”,就独自苦搜五小时,真是:见过轴的,还没见过这么轴的……
  第四,肉类加工厂方面……算了,不说了,再说就说到这故事的传播者了。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有几分试题的作文题目给出的情景材料篇幅较长,情景都涉及对某一问题的多种看法。它们是:广东、浙江和湖北。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当然不是一般而言的“穿越”,它要表达的是对某种生活环境的关注、评价和感情。我曾经为新概念作文比赛出过一个作文题目“站在某个时空坐标点上”,和这道题目有几分相似。
  材料第一段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选择既有时代,又有地点。他选择“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原因是彼时彼地“多种文化的交汇”。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包含着因专业痴迷而萌生的一片天真可爱。
  材料第二段包含三种选择,都只涉及时代。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原因,揣度都是因为觉得当下不够“有趣而且有用”,怀有几分不满吧。所以德高望重的居里夫人作出指导:“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居里夫人的话熠熠生辉,表达着对涵娜和伊雷娜的开导,体现着立足现实,做好自我的务实精神。用在作文题目材料中,也使得汤因比的幻想有几分失色。
  但我真的不知道,居里夫人对两位晚辈(涵娜是外甥女,伊雷娜也有可能是亲戚)的开导,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还是一种普遍哲理的揭示。如果从后一层意义来理解,就需要我们超越对“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世俗认知。
  例如,我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河之滨、宝塔山下,那里集合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我们一起步入抗日军政大学的礼堂,这里的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中、淮海战场、那里炮声隆隆,军号嘹亮,杀声震天,男子汉喋血沙场,为国家为民族建功创业,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活在北宋时代,和范仲淹并肩站在岳阳楼上(权当范仲淹到过这里),衔远山,吞长江,吐诉仁人的情怀,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活在南宋时代,和岳武穆携手挺立黄鹤楼头,把剑抚栏,举酒狂歌,抒发直捣黄龙的爱国壮志,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又例如,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军统的渣滓洞白公馆里,在“四人帮”的牛棚里……如果能实现精神的超越,也同样可以咀嚼、体味并享有其中生活的“有趣而且有用”啊!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立足现实,做快乐而有用的人。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简析]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中对女儿的介绍以及她和女儿的谈话涉及到对中学生的评价原则,揭示出人品(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重于学业(成绩)的道理。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有着超越刘继荣女儿、超越台湾中学和中学生的象征意义。
  刘继荣的话“你快要成为英雄了。”传达出母亲因女儿高尚人品得到同学认可的欣慰和赞许。
  女儿的话“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表达着女儿希望班级、学校里更多同学品德高尚,整个社会和谐美好的愿望。
  甲、乙、丙三位网民的话,分别表达了对做好自己,个体美好和社会建设,群体美好的或侧重,或辩证的认识。
  我不想再使问题复杂化,不想涉及台湾和大陆意识形态、社会环境、教育机制的差异,不想探求中学校园和公司企业、商海官场、研究所、竞技场、娱乐圈的差别,也不想追究三位网民在海峡哪边或大洋哪岸,仅只从最单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引起热议也是必然的。
  命题人很务实,做了“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的限定,但三种观点在材料中的交叉,应能在考生的思维里激起波澜;但由于“作文常识观”的诱导,考生多数也会识时务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网民丙吧?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做品德高尚的自我,并为社会的美好和谐而努力。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题目材料由语文课堂上老师因杜诗引发对“书信”的感慨开始,到“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暂告一段落。一位老师和四位同学的发言都涉及丰富内涵。
  老师感慨“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是因杜诗而来;其实,“家书抵万金”,杜甫得到家书也不易。只不过老师之谓“难”,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原因。
  学生甲对老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书信“不可替代”,但是表哥来信应是特例。
  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发达,是书信衰微的原因。
  学生丙认为书信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变了”。
  学生丁推而广之,认为“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小而言之,这场谈话是就“书信”的盛衰及其原委而言;广而言之,是就生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委而谈。
  题目要求“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来写作,这就完全放纵了考生。因为,前面五个发言,已经既具书信微观之多面,又具生活宏观之广阔,它们都可以是考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作文给出的题目。而学生丁的发言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号意味着众多考生可以自定角度,这就等于把命题权给了考生。
  这里,我们尝试把省略号落实一下。
  学生戊:“书信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其实,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多,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传情达意啊!”(这是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己:“我对书信情有独钟,一封信在信箱里,就像亲朋故旧站在家的门口。”(这是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庚:“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谁能想到100年后书信会演进到是么样式呢?”(这是201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辛:“‘书’的本意就是‘信’,表哥十年前给我写的那一叠信,就是一本旧书啊!”(这是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
  这一个作文题目囊括着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命题。这种情况,2008年和201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曾两次出现。如果命题人不是在做“不出题,随便写”的勇敢尝试,那借用200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我们真希望“事不过三”呀!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改变,我们既要珍惜传统,又要面向未来。
  另有几份试卷(上海、福建、江西和山东)的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比较简短。这里的材料给出的已经不是一种生活场景,而是对生活场景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其实质,是拉长的话题。只是如果拉长的话题具有模糊性,那么在阅卷中仍然难免会带来困惑,也很可能要规定“核心立意”。为了表明这所谓“核心立意”的无理与无奈,我们也还要提出那实质的“核心立意”作对照。只是,这里的解说可以简短一点儿了。
  【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简析]材料只有两句话,但也提供了多种思维角度。人们往往舍弃心灵的微光,因为认为它属于自己;天才把它变为作品,用它照亮世界。这里可能有凡人和天才人生观的差异,也可能有价值观的不同,也可能有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因素。微光在凡人这里一闪即逝,原因不一而足,“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未免武断;微光能在天才那里洞烛天地,显然还有其他诸多条件,微光与天才之间也不能简单划上必然的等号……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抓住灵感,成就天才。
  【福建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简析]一句话材料,两个分句,通过运动赛跑与人生赛跑的差异,揭示人生的真谛。但这只是大体上的揭示而已。细究之下,仍能浮想联翩。表面看来,运动赛跑与人生赛跑从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看,有差异;实质上看,二者都是速度、体能与精神、心理的竞争,又是相同的。更何况,认为运动中赛跑,都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也是片面的。有些赛跑,就是限定时间,丈量路程。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就有一项“12分钟跑”;专项赛跑,也有限时竞逐的项目。认为人生赛跑,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也简单化了。为达到某项既定目标,某种工作任务,某个厂商订单,甚至自己近期或远期的人生规划,也是要争分夺秒的。不知道冯骥才先生的人生情况,反正我的书稿、文稿,很多都是在限期之前争朝抢夕,杀青撞线的。人们常说,和生命赛跑——真的,二者是分不清也分不开的。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抓紧时间,壮丽人生。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简析]一句话材料,两个分句。前一分句大约是从物质层面而言,教导我们要安守清贫,不要贪得无厌;后一个分句大约是从精神层面而言,教导我们要认识不足,奋斗不息。
  当然,我们这里只是一种揣度。无可置疑,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是美德,需要继承和发扬。但命题人应该也接受了时代发展变化的熏陶,对物质有开通的看法和时尚的追求,可能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精神务实的驻足和适可而止的放弃,未尝不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看得再细一点儿,一句话材料里还包含着反思,还有程度的限定,里面的“人”和“你”也都不具备确定性。如是,“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岂不是很明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物质向下看齐,精神向上追求。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简析]作文题目援引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材料,这段话包括三句。第一句表明我辈身负的责任和决心。其后两句阐发决心。第二句从反面表明绝不灰心和缩步,第三句从正面表明决心的具体内容: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潮流、合乎天理。收尾处表达成功的信念,也传达着漫长艰辛的思想准备。三句话是一个整体,也各有独立意义。整体和其中每一句,每句中的每一点,都是作文思维的起点,这就等于给出了相当数量的话题。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感悟和联想”,立意和选材的空间也就无穷无尽,丰富多彩了。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从题目给出材料出发,做丰富多彩的感悟和联想。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集中精神,努力奋斗,推进中国改革发展,争取成功。
  湖南卷的作文题目独树一帜,给出的是图文材料。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简析]作文题目给出的图,提示考生,文字的陈述对象是一双手。
  与四川卷和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探讨“水”是什么类似,这里要求探讨“手”是什么;与四川卷和天津卷的作文题目不尽相同的是:“水”是客观世界的具象,“手”既可以是客观事物的具象,也可以是主观事物的具象。
  “手”既是物质的载体,也是精神的载体。伸出、摊开、张大、捧起……手可以显现出温暖的服务,放飞的想象,创造的力量,收获的快乐……等各种意义。省略号表示更多动作和意义的想象。当然,联想还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身体的各个部位、各种器官,引向广阔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我们都有一双手,要温暖服务,放飞想象,展示创造力量,享受收获快乐。
  全国十七个高考作文题目,唯有江苏卷采用了给标题作文的形式。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简析]“忧与爱”是作文给出的标题,是考生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明确的窗口,是思维腾跃清晰的跳板。
  给出的孟郊、艾青和罗曼·罗兰的三段话,作用应该是提示。它表明“忧”与“爱”密不可分的关联,表明“忧与爱”的深度,也表明“忧与爱”涉及的广阔范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形式……“忧与爱”无所不在。
  作文题目的提示,应对考生有所启发;其实,这更应是作文教学的任务。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从题目出发,做丰富多彩的感悟和联想。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忧”与“爱”不可分割:“爱”之切而生“忧”,“忧”中体现“爱”。
  立足于高考实际,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我认为高考作文题目要力求清晰明确,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大约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无论什么形式的作文题目都可导出“丰富多彩”的结论,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别呢?当然有。好比摊开一本“旧书”作为情景材料,或者以“旧书”作为标题。我们固然都可以写到纸页、装帧、文字,乃至蠹虫。但以“旧书”作为标题,要求写作者以“旧书”为原点,在作文中合理架构标题与“纸页、装帧、文字、蠹虫”之间的桥梁——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而把“旧书”作为情景,等于把“纸页、装帧、文字、蠹虫”直接摊开在写作者面前,它无须也无从架构思维与语言的桥梁,也就失去了写作考查的基点。
  命题人和从教者,应该把注意力从作文题目转移到作文教学上来。其实,亘古千秋一话题,古往今来的所有作文题目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具体一点,就是“生活的发展变化”。运动是永恒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生活永不停歇地发展变化,任何作文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带有生活发展变化的基因,都在反映生活发展变化中具有意义。作者在构思某一题目前,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通过写作,认识提高了一步;读者在阅读这篇作文前,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可能不够清楚,通过阅读,有可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作文的意义就在这里。其间,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水平是决定性的。
  明年,仍将是“课标”高考在全国继续稳步推进的一年,我们期待作文命题能够有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也深知要改变一种观念并不容易,改变权威的观念就更难一些。不然,落实“课程标准”也不会有现今这样大的阻力;不然,“课程标准”也难称其为“新”了。我们拥护“课程标准”,不仅因为它是国家法定文件,更因为它符合写作规律。新型给情景材料的作文命题形式,自2006年普遍推广以来,为考试、阅卷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它结束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9-23 07:28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