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到有人在博客上撰文,就余秋雨的一段话进行较真,且列举详尽材料否定对方观点,予以说明自己观点之正确,开头便是:
在《寻觅中华·历史的母本》中,余秋雨这样教训读者:
‘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
接着不厌其烦,罗列余秋雨在某篇文章里‘创造’、使用的成语和四字俗语(有人称其为“准成语”),随之评价道:
“至于滥用“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那更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根本数不胜数,没了这些,他的散文就真要“散”了架子了,这里就不再为他清点了。
请余秋雨先生解释一下:你反对并嘲笑别人用成语,自己却这样海量使用成语,是不是也“不像正常人说话”呢?算不算‘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呢?”
我十分赞赏作者这样敢于挑战名人,敢于否定名人的某些观点的勇气。
我不想就他使用多少成语的话题再说什么,我只想说:我对余秋雨上述一段话里的第一句话是持赞成态度的。
他提出文章里少用成语,并不是说不让用成语,关键是一个‘少’字,要‘少’,和他有着同样观点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在一篇谈创作的文章里,提倡文章的自然灵动,杜绝使用成语,成语是古人最先使用,是高度凝练的话语,在当时的语境里是非常精妙的,现在的作者如果大量运用成语,就会显得疙疙瘩瘩,阻碍感情的表达,就不能细切地"触"到情感或者微妙事物之‘要害',就空泛而乏味!
其实,老舍先生积其一生的写作经验,这样忠告初学写作者,言辞恳切,很能说服人心。道理看似浅显,使用起来是需要功夫的。
往往是,初学写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一味和大量运用成语,认为那样才生动、有力,因为是古人总结的历经多年的写作经验(写作体验),用了不会有错!
是的,不会用错,但是最重要的是,确能给文章增加华丽的色彩,确能生动(但还是仅仅限于古人成语的原初意义的生动),但肯定缺少形象,缺少打动读者心灵的东西!它只是文字的简单排列!
与其去排列这些成语,何如去翻一本成语词典!
去除此等缺点,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修炼。
余秋雨提醒大家少用成语的目的,是要达到一个高度:质朴!他自己的话是:回归质朴叙事。
质朴!本身就是写作的一个难度,质朴能够归真。
真,是大美,是文章的大境界,是写作的大智慧。如何是”真“?余秋雨害怕或者担心的就是失真,大量使用成语,恰恰是失真的最大缺口。他这样提出,是对初学写作者的一种负责,一种提醒!
别人批驳他怎样在文章中使用成语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说的内容。但他主张少用成语是有其道理的。
同样,他认为“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大量使用可能亦是对文意的破坏。文句的轻巧灵活没有了,是长长的呆板的句子,带给读者精神的必然是辎重。文章因为大量运用成语造成言不达意,空洞无味,就失去了起码的文学性,真应了余秋雨先生"教训"的一句话:"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
不难相信:
文学只有'真',才能达到"文学形态".
杜绝其"伪",先从这些基础的做起,是人人能达到的.
文章少用成语,多用经过你的眼睛和心灵过滤的情感发现,以新鲜的思想吹开你的语言之葩。那才是好文章,才是大文章,不管其篇幅长短!
争论大有好处。
好的观点的提出往往给人心灵的震撼。正是看到一片驳文,才有此感想,感谢驳文的作者和余秋雨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