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北大招办主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10:2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春节,带女儿去香港看望朋友。朋友的小女儿小雅有一个玩具,女儿很喜欢,临走的时候,朋友就让小雅把它送给了女儿——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所以我们没有拒绝她的好意。
  第二天,两家人在一起逛街。朋友告诉我,昨晚我们走了以后,小雅对妈妈说,请转告阿姨,那个玩具的说明书要求,只能让三岁以上的孩子玩。不知道我们的女儿到三岁了没有。我告诉已经四岁的小雅,我们很感谢她的提醒。妹妹还有几个月就到三岁了,我们不会让她三岁之前玩的。小雅很认真的说,那我就放心了。
  春节期间,香港的商场中央陈设了许多好玩的雕塑,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很多小朋友爬上去玩,还摆出各种姿势让家长拍照。女儿见到了也要爬上去玩。小雅对她说,你不能去玩。看到了吗?雕塑底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得很清楚:请勿攀爬。女儿很听话,就不再提要求了。看到我脸上惊奇的表情,朋友告诉我,那些在上面玩的孩子一定都是“大陆客”——也许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称谓带给我的感受——香港的小朋友都很守规矩,无论多大年龄,只要看到“请勿攀爬”的标牌是一定不会上去玩的。
  晚上回到酒店上网,看到一条“6名中国乘客闹事,荷兰航空机长拒飞”的新闻。报道说,2月13日中午,荷兰航空KL898航班头等舱内,有6名中国乘客晚到,整个航班就等他们登机。起飞前他们又坚决不系安全带,拒绝关闭手机,还和机长以及空姐大声喊叫,言辞中带有辱骂字眼。机长因此拒绝起飞。
  乘坐飞机要系安全带,关闭手机和电子设备,这是起码的常识,也是起飞前空乘人员反复强调的规矩,并有《航空安全法》作为保障。乘坐头等舱的6名乘客不遵守这些规定,不仅仅是让中国人丢了脸,也让我们反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人是否已经具备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素养?当中国日益朝着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地位努力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教育、科技、文化和思想准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在许多境外人士看来,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除了钱多之外,其他方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年以来,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的第一句话是感叹中国人真有钱,第二句话就是问我们:“北京的雾霾怎么样了?”他们对中国人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羡慕中国人有钱,欢迎中国人去消费;另一方面,并不大瞧得起中国人,甚至有鄙夷之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不守规矩。
  中国人是不太守规矩。对于很多人来说,规矩往往是一纸空文,可以视而不见。规矩的制定比较随意,遵守起来也就不怎么严格。许多规矩是针对大多数人的,对于少数人而言,就可以突破,可以特事特办。没有关系时是规矩,有关系时就不是规矩。很多人的心里,并没有做人的一根底线。不太清楚是非的界限在哪里。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什么事无论如何不能做。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自己该不该做;中国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有没有人看见。没人看见就敢做,有人看见就不敢做。我们缺乏基本的敬畏感。
  这种心态固然和民族文化有关。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统治,使“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的意识极为淡漠。“人治”的特点是不受规矩的限制,完全依赖长官意志,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法治”的特点是一切都要依照规矩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总统也要受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和当前的基础教育有关。由于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的“指挥棒”效应,整个中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重复性训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凡是高考考的就训练,凡是高考不考的就统统不做,至多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上级领导的视察。由于道德、诚信等非智力因素在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根本无法考察,因此道德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越来越被边缘化——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这种教育模式正在使学生丧失宝贵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多家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提高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名校、学钢琴、学画画、学滑冰、学击剑,等等,却忘记了最基本的让孩子要学会做人,知道守时、不说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守规矩、不犯法等一些基本的道理。据说,李双江之子李某某在艺术和体育方面颇有天赋。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曾就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美国Shattuck-St.Mary’sschool(沙特克圣玛丽学院)冰球学校,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在素质教育方面光彩夺目的“优秀学生”却犯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失去了做人,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让孩子在具体技能上学得越多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危害也越大。
  不守规矩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不负责任。现在的学生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不太懂得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产生后果,自己要对这个后果负责,也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前一分钟说过的话后一分钟可以马上不算,而且并不对此感到歉疚;答应好别人的事忘了,忘了就忘了,不会道歉,往往还认为不是自己的错,错的是别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不知道改正错误,却千方百计想逃避惩罚;做事全凭冲动,全然不顾及后果,一旦出了事,双手一摊,由家长用钱去摆平吧。这样的学生,即使成绩再优秀,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君不见,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干部,走上一定领导岗位以后就大肆贪污受贿,根源可能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学校里的好学生都是被人管着长大的,受家长管,受老师管。长大以后,一旦权力不受约束,没人管了时候,就有可能开始胡作非为。看来,要想根治贪腐,还是要从教育着手,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就知道,做人的底线在哪里,哪些红线坚决不能碰。
  中国的教育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双重逆向效应。一种逆向效应体现在,小学生强调的是共产主义教育,要为全人类服务;中学生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到了大学,学生考虑的就是个人主义教育了,只想着怎么赚钱,毕业时能找一个收入高的好工作。另一种逆向效应体现在,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技能,有的甚至要学十几种,千方百计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天才,无论如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学阶段拼命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为了提高成绩不惜一切代价。除了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其他一概不学;到了大学,才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学习成绩、艺术才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道德修养和做人。这才开始“文明修身行动”,学会上厕所要冲水,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大声喧哗,不穿背心、拖鞋进入公共场所,不浪费粮食和水,用餐完毕自觉送还碗筷,学会说“谢谢”和“对不起”等等这些原本在幼儿园就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并且将其作为高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些看起来有悖于常理的现象,恰恰说明了当前基础教育以高考为核心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如果为了考试而教育,就彻底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教育之所以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仅能够振兴国家和民族,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多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会少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的富强和文明以及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上——尽管这一点极为重要。事实上,社会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资金更多的爱、耐心、时间和精力。比如,在德国,一个母亲怀孕之后,她所服务的机构会保留她的工作岗位——如果她就业的话——直到孩子长到三岁,之后她仍然可以回原机构上班。这期间,她的薪水照发不误,政府还会视情况不同给予相应的补贴,法律上对此也有严格的保障。这就使得德国的母亲至少在三年之内能够心无旁骛地照顾孩子,可以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她愿意的话。但是在中国,一个母亲的产假只有九十八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产后休息八十三天——不到三个月。三个月后,母亲就要恢复上班,只能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父母。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一生成长最关键的头三年中,他(她)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和妈妈在一起的。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再比如,德国的男人很少在晚上外出应酬,下班就回家,不是和孩子读读书,听听音乐,就是在一起玩。这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对他(她)的爱。但是在中国,很多父亲下班之后都在外边应酬。等到他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之后,孩子早就睡了。等他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一生成长最关键的十几年里,他(她)要么是和妈妈在一起,要么是和老人在一起。他(她)基本上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和存在。这对男孩和女孩的成长都极为不利。而且越是这样,父亲就越感到歉疚,就越容易从金钱上对孩子进行补偿,结果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形成恶性循环。
  对教育思考得越多,我就越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和艰巨。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政府、社会、家庭各有其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和孩子的教育相比,其他任何所谓的事业可能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琐屑之事。对教育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号召和口号上,要有切切实实的资源投入——无论对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一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7 16:03: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6 00:36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