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浅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3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教学策略浅探
  【内容摘要】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浩瀚的历史,辉煌的年代。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读古诗八十首,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何使古诗教学超越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四字秘诀:“读——释——悟——拓”,与同行们共享。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读释悟拓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2册人教版教材中,古诗有27课,(共计49首),占课文总数的7.4%。古诗学习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由于古诗中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的内涵、领悟诗中所蕴含的意蕴。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古诗的教学应以“读”奠基础,以“释”解诗意,以“悟”展个性,以“拓”促提升,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读,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读是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基础和前提;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汇的桥梁;是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因此对于古诗的读可分为多个层次。
  (一)初读感知,字正腔圆
  “读“乃是古诗研习之法宝。古诗教学伊始,不是让学生急急忙忙解诗意,而是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全文、认清字形。在初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放得开,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尔后,教师再帮助学生一起扫清障碍,读通全诗。
  如《泊船瓜洲》这首诗,多音字特别多,有“间、数、重、还”,学生一开始不一定能读准确,这就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纠正读音。当学生将这些字读正确,将这首诗读通顺了,对该诗的大致意思也就了解了。
  (二)披文入境,有板有眼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知诗人、释诗意,最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读,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于激昂处激昂,于委婉处委婉”,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好诗不厌其读”古诗对仗工整、平仄交错,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读的时候,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拈须吟哦;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
  如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和“霜”形象地将皓月当空的夜景写得生动真切,“月”色如此之明,心里却如秋霜般的清凉,诗人对月思乡的心境通过这些词语得以实现。“光”“霜”“乡”三字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现了语言的音韵美。通过吟诵、品味,读出这些字的情,读出这些字的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信手拈来了。
  二、释——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看注释,解诗意
  小学的古诗教材,在每首诗的后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注释,学生可以通过看这些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理解诗意。
  五(下)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比较浅显易懂。只要明白“怪生”的意思,学生就基本上能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课文后有“安仁、篙、棹、怪生”等词的注释。因此,只要让学生对照注释就能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像这样的浅显易懂的诗学生只要自己对照课后的注释或查字典就能够理解诗意。
  (二)抓字眼,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省略、倒置、古今异义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明诗意。主要有:留、补、换、调、连、扩等方法。[2]
  “留”就是在理解时保留诗句中古今通用的词语及人名、地名、物名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三月”、“扬州”、“长江”等名词和“孤帆”、“唯”等古今通用的词语在解释时要保留。
  “补”就是补充、增添诗中留白或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更换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不同的字词或调换成另一个词。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在诗中的意思为“原野云烟缭绕,百花盛开的景象”。
  “调”就是适当调整古诗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远影“,应调整成“孤帆影远”,即“孤帆影远碧空尽”。
  “连”就是将各句中的已解释的词语按现代语法翻译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如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连接成“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扩”就是浓缩的词语要展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应展开成: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抓“诗象”,悟诗情
  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不是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领悟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隐藏的那份情、那种味呢?笔者认为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动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就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笔者在一次市经典古诗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聆听了《虞美人》一课,我仿佛也与李煜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沧桑的历史年代,看到了他那忧愁的容颜,憔悴的身影,听到了他那声声的叹息。在执教教师的引领下,往事历历在目,我也与李煜一同忧愁,一同叹息,别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笔者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反复吟诵,细细品味,沉醉于诗情画意中的孩子们了。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善于抓住“春花秋月”这一诗象让孩子们进行品味想象是分不开的。
  教师先让学生想象了“春花秋月”这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孩子们也沉醉于春花的灿烂,秋月的浪漫之中。接着,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诗中的矛盾处提出疑问:“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联想的美景,为什么会掠起李煜心头的愁绪呢?”孩子们说:“那是因为‘春花秋月’让李煜想到了南唐的往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想象:“看到春花秋月,李煜会想起哪些往事?他的现状又如何?”片刻的沉思之后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李煜想到了以前烹金馔玉的生活,如今却沦为阶下之囚;有的说,李煜会想起在自己的国家对酒当歌,吟诗作画,而今却只能月下独酌,独自感伤;还有的说,李煜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儿绕膝,天伦之乐,现在却只能囚居异邦,独自忍受着思念的折磨……昔日的奢华、享乐与今日的凄凉、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春花秋月”这一诗象,孩子们感受到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感受到了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怅。
        诗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赋予诗词血和肉,想象赋予诗词灵动的生命。只有当简洁、晦涩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时,学生才能置身于其中,想诗人之所想,忧诗人之所忧,悲诗人之所悲,恨诗人之所恨,喜诗人之所喜。于是,隐藏在诗句背后的那种情那种味,就在“象”的引领下,喷薄而出。
  (二)抓“共性”,悟诗境
  诗不像小说,它不可能按照生活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是诗人在生活中拮取的几个最有感触的画面,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要体验古诗的意境并非易事,在很多时候“诗”的含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其由教师来生硬地讲解、灌输,不如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诗句,进行内容重组,比较阅读,体会其中的意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春日》这首诗,题为《春日》,但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我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时,学生不禁吟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到“花”时,学生想到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说到“树”时,学生恰到好处的用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说到“草”时,学生有吟诵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最后我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春的意境。
  四、拓——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古诗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师能够进行简洁而又恰到好处的拓展,那么古诗的学习便会事半功倍。
  (一)文本补白,提升感悟
  古诗无不是高度凝练的经典之作。但有些古诗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古诗文的知识背景和文华背景,扫清学生深入感悟古诗文的障碍,让古诗文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搭好平台。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诗中没有具体描绘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我们可以抓住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进行拓展想象。我们仿佛看到:在那阳光明媚的春天,春风翩翩而至,她用一双奇妙的手,装点着江南大地,给大地披上了绿色新衣,使江南到处充满了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通过这样的补白,学生能迅速融入情景,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中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比较,层层推进
  同一题材的诗的拓展阅读,或是同一作者的诗的拓展阅读,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感悟。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晓出净慈寺》时,预设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
  师: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不是,而是“大”。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气”?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环节二:
  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句:(出示: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盖万红妆)你从哪儿看出也是写荷花的?
  生:我从“千层翠盖……”看出来。
  师:(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晓出净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名诗,所以多数学生在课前早已熟读成诵。为了感受这“荷”的美轮美奂,该师链接了杨万里写的另外的两首古诗《小池》和《清晓湖上》。这样的文本拓展,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荷的世界”。荷的美或精致小巧,或含羞隐匿,或轻柔委婉,或直接铺展,或磅礴壮阔。在互为一体的比较感悟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气势大色彩很快就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学生的心扉。
  古诗是个聚宝盆,其内涵的丰富是惊人的,文化积淀的深厚亦是罕见的。在教学中,只有我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寻找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的绿色通道。古诗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古诗的学习才会成为一种享受,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点评

博奥语文交流群 235209980 博奥英语交流群 187143701 博奥数学交流群 235196535 博奥网校交流群 192845831  发表于 2012-5-19 15:26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6 07:49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