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的录取结果,今年人大首次在提前批小语种录取时“男女有别”——文科的男生分数线601分,女生分数线614分;此外,中国政法大学理科女生投档线632分,男生投档线588分,相差44分;华南理工大学理科女生投档线622分,男生585分,相差37分。 (7月8日《京华时报》报道) 据报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对1400所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录取率数据进行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许多大学都将录取的男女比例维持在1:1附近,而为了达到这种结果,学校则人为地在男女学生的录取率上制造差异。或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与考量,我们部分高校的录取线便“男女有别”。 这种“差异化”招生,且之前无足够的信息透明与公示,使得其刚一“出来”,便招致“非议”,“性别歧视”之说甚嚣尘上。其实,美国之所以没有引发争议,在于“差异原则”深入人心,且信息足够公开透明。所谓差异原则,便是给弱势者以补偿,而原因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个人无法克服的因素,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弱势是需要补偿的。如已被社会认同的少数民族加分,很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对他们而言,是一门 “外语”,在起跑线上,他们有所落后,自然需要“补偿”。 但就当前我们的“国情”而言,差异原则尚未深入人心,且当前的这种“差异”也尚未经过科学验证,自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事例,即哈佛大学原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在一次演讲中无意说了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这句话让他招致非议,也招来激烈批评,他不仅公开道歉,更表示在未来十年内将斥资500亿美元来提升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这其实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在一些专业选择上,之所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其实在于我们的“努力不够”,如专业设置的涵盖面不够,如相关教育机构的重视不够等等。 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就进行过建议,就一些小语种专业而言,是不是可以将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加入其中,而不是毕业生只能从事翻译等工作,让男生望而却步。此外,还有人建议搬“大学”,如华东师范大学新校区搬到上海交大附近,师大女多、交大男多,可谓不错的“互补”。 总之,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没有足够公开透明的 “性别歧视”,显然不是纾解男女比例的良方,公平公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戕害的。 实际上,一种性别过于集中在某一专业的现象,并不局限于大学的小语种专业。与外语专业缺乏更多男生报考陷入同一窘境的,还有一些理工科专业少有女生问津等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大学的管理者们换副脑筋,走出窘境。但像这样刻意抬高女生录取线的做法,显然不是纾解男女比例的良方,更经不起教育公平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