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6:3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教师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在了解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词的发展脉络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和勾栏、瓦舍迅速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就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们填写歌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文学领域。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地就形成了一种风气。由于词的创作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就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沿袭着。
二、四位词人的贡献
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州的“承平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逆反心理和愤懑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光辉人格。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世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21岁时,金主亮举兵南侵。他乘机召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等职,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80岁赍志而殁。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痛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博喻”,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早、晚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上。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学习这一单元,可以将柳、苏、李、辛的作品互相比对着欣赏,这将有助于学生领悟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其他作品,还可以找一些宋词的选本来读,如北宋的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南宋的张孝祥、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等人的词作,都有各自不同的成就,读读这些作品将会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两宋词史的概貌。
三、单元教学建议
词的教学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为主,带动对诗词内容和主要写法的赏析;或将诵读和鉴赏交互使用,由教师讲解分析作品价值;或让学生提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作品或一个作家……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教学本单元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练习,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而教学任务的另一半就是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方式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1.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2.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鉴赏,拓展学生想像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4.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好的鉴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板凳
发表于 2012-4-18 09:00:41 | 只看该作者
好啊,,不错、、、、  
沙发
发表于 2012-4-18 09:00:41 | 只看该作者
good!good!go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3 10:49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