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就是说让孩子听到的、阅读到的英语素材要是原汁原味的,来自真实生活的,而不是为了学英语而生硬地编出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对话。记得我小时候的英语教材里的开篇对话是这样的:“What’s this? This is a book. What’s that? That is a table.”我们都跟着老师大声读。现在想,即使以我女儿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对话也较弱智,怎么能让她感兴趣呢?当你看到UFO时,说“What’s that?”这还说得过去;当你孩子把书当成iPad时,你说“This is a book.”才显得你没有侮辱孩子的智力。
输入原则的第二点是“有意义”。这个“有意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说,我们在接触语言时脑子里要反应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不是把它当成空洞的符号。以单词为例。很多学生看到cup这个词,脑子里想的是中文“杯子”,而不是cup所表达的那个东西。这样,就可能说出“a cup of milk, a cup of beer”这种奇怪的话。这种现象恐怕很多中国学生直到高中、大学还有。从小就习惯了背单词表,习惯了认为在两种符号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就是学会了,学生们大概早就忘了这些符号本来都是干什么用的。
话说回来,大孩子的以后慢慢再谈,这里集中说幼儿英语学习。我女儿幼儿园有英语课,学了一些英语儿歌,也挺好的。她两岁左右时听过很多英文儿童歌,我想这也很有用。美国儿童歌曲更注重游戏性,节奏感强,所以听歌不仅是熟悉发音,也是在感受文化。后来她又先后迷过几个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现在是《加菲猫》。如果再能有她喜欢的英文绘本,我可以给她读读,那就更好了。以后如果能找到她感兴趣的有声读物,也可以。没有喜欢的那就算了。至于应用,其实现在我就可以拿加菲猫里的词跟她用,比如actually、 seriously、It’s liver flavored. 、Where are you?……她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Garfield! I made your favorite **gna!”,因为她每天都想着自己给加菲猫准备美食然后喊它来吃的情景。她看前半部分电影那阵,没算低头盯着地上的什么脏东西就惊叫一声:“Mouse!”。现在看后半部分,那天又指着地上的脏东西惊呼一句。我细一琢磨,她是学电影里John看到加菲猫脚印时说的那句:“Garfield has bee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