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感悟] 千万别让献爱心“变味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清扬 于 2013-4-30 15:21 编辑
  芦山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少学校组织了捐款。但不少家长发现,爱心捐款“变了味儿”,捐款成了“爱心绑架”。
  很多老师规定孩子捐钱的底线,对于捐款少的,要看老师脸色。更有网上爆料:有老师要求孩子捐红色的钱;有老师规定捐款最低限额,甚至说:“总数不能比别的班少!要捐红色的钱!”有老师因某学生捐款少,罚学生做3倍作业。
  笔者很是痛心,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为了自己的名誉去扭曲纯洁孩子的心灵。强制学生捐款本身是一种伪善,其实是让家长掏钱,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反而造成孩子把捐款的多少与爱心的大小画等号,把“有钱”作为“有爱心”的前提,让孩子承受“不捐款”和“少捐款”可能影响“集体荣誉”的压力,而这正是对慈善的误解和公众参与慈善热情的伤害,更是让孩子的爱心变色。
  捐款本身对孩子是好事,不能因为孩子攀比,就否定捐款这件事,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规范捐款制度和原则,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
  作为老师,是孩子心灵成长最关键的导师,是引导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可是如此的功利化,孩子怎么能够成人成才?
  亲爱的园丁们,用你们的真心去教书吧,好好的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幼年时代就把爱心变色。
  让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捐款,等于让孩子攀比和转嫁到家长身上。 为此,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呼吁:不要向学生募捐!募捐引来的攀比,“是培养孩子爱心还是污染纯洁心灵?”钱文忠在微博上呼吁:“不要向学生募捐,孩子本身没钱,再认为捐得越多越好,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伸手向家长要。”
  这条微博迅速被转发2万余条,引来众多家长纷纷吐槽“被捐款”的苦恼。
  @曲鲁:接到老师短信,暗示某学生只捐了一毛钱,发动全班学生写作文探讨道德问题,这是道德绑架!一毛钱不是钱吗?学生哪有自己的收入?
  @这位李同学:昨天六年级的儿子的班主任因为他们班捐款不够多,罚他们做了平时3倍的作业!
  当捐款成为“爱心绑架”,让不少家长很担心。在他们看来,最可怕的是,在孩子的观念里,捐钱多少已经和爱心大小挂了钩。
  家长刘先生说,他的邻居没有工作,以前是印刷厂工人,后来下岗了,靠低保度日,有个女儿上二年级。有一次回家,和家长说要100元捐给贫困山村的小朋友,说同学都是100元,她也要100元,不然同学会笑她没爱心,会破坏班级荣誉。她爸爸没办法,硬挤了100元让她去捐款了。
  他说,捐款献爱心,本无可非议,但是让学生去捐,是不是有点问题呢?毕竟他们没有收入,他们是靠家长养活的。所以,这次学校让给雅安地震灾区捐款,他就鼓励读五年级的儿子捐零花钱。“最怕孩子认为捐钱越多就是爱心越大。”
  鼓励孩子捐款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让他们更懂得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了解社会现实,学会关心别人,是普及爱的教育的宝贵契机。但针对孩子的募捐应考虑得更周密,避免引起负面效应,要让孩子力所能及地献爱心。
  组织募捐,在成人社会里既有社会意义,又有经济意义;而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孩子中间,捐款更多是为了教育上的意义。把捐款和回报甚至人格联系起来,这样不但没有教育意义,反而坏处多多,让孩子的虚荣心作起怪来,严重的还会引发自卑情绪。
  为灾区捐款本是激励孩子们爱祖国、爱他人,尽自己的能力奉献出自己一份爱心,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家境富裕的就多捐些,家境不好的就少捐些,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们来讲,这就足够了。然而学校的这种作法似乎有些不妥,听说现在学生中恶性的比吃、比穿、比玩乐、比家境......这让我隐隐感觉到了“爱心捐款”也要进入到孩子的攀比行列了,无形中让孩子的爱心有些变质,那么因为家境贫寒的孩子捐不了大额的款项,他们奉献的爱就不重要了吗?岂不造成了在孩子的眼里,爱心还有大小之分吗?我认为成功与否,只要尽力;钱无多少,只要有爱。
  捐款确实是一个培养孩子们爱心的难得契机,但是,我们并不赞同张贴光荣榜或是公布捐款数额这样的培养方式,因为孩子的爱心不分贵贱,捐款数额的多少不能代表孩子爱心的宽度。因为爱心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求回报的,当对爱心付出充满求回报心理时,这样的爱心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公开金额容易让孩子在心理上和别人有所比较,误认为“捐得越多越光荣”,甚至发生因嫌父母捐得少了而丢面子的情况。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首先就要让他们摆正一个心态,奉献爱心不能附加功利色彩的条件,不要让孩子的爱心变了味。
  想想近年来单位也总是组织类似的爱心捐助活动,如支援灾区,贫困山区,扶贫帮困等等名目繁多,今年虽未开始,估计也是少不了的,每次至少100、200的,按说这爱心捐助本是一件好事,无可厚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的爱心捐助活动却让人感觉似乎变了味道,本来这项活动应是一项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行动,可是现在却仿佛变成了一项每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还规定了下限,这不免使这爱心大打折扣,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而且想不到现在连学生也成了爱心捐助的成员,且不说学生既没有工资又没有收入,而且衣食住行都要依靠父母,所以这爱心捐款理所当然只能由父母来买单了,再说这捐上去的钱物,究竟流向何处,是否真能到了贫困山区和灾区人民的手中,也就不得而知了,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地方政府,建起了一栋栋豪华的办公楼,有钱摆阔气、讲排场,却无钱去建一所学校,致使孩子们在危房、险房中读书学习,贫困的人们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
  捐款的实质与前提是自愿,量力而行。但现在有些捐款行为变了味,使爱心捐款成为一种强制性摊派行为,完全背弃了捐款的宗旨。献爱心,是好事;但是假如强迫别人爱心,那是牺牲某种权利换取另一种权利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但现在有很多单位出于自身的目的,或者领导者为增加“个人社会绩效”的目的,个人捐款已经是无奈的奉献了。
  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单位还想出了很多方法来:如张榜公布捐款者名单,让“群众”来监督你捐款行为。一是形成相互攀比,二是形成社会评价压力。还有的规定最低捐款下限,一般是20元开始,上不封顶。可是这种做法却极大的伤害了人们的积极性,无形中就使爱心捐助变了味!
  献爱心是好事,千万别“变味儿”
  昨日,@央视新闻发评论称,强制学生捐款本身是一种伪善,其实是让家长掏钱,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反而造成孩子把捐款的多少与爱心的大小画等号,把“有钱”作为“有爱心”的前提,让孩子承受“不捐款”和“少捐款”可能影响“集体荣誉”的压力,而这正是对慈善的误解和公众参与慈善热情的伤害。
  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王海勇说,他在学校讲课时,就对组织捐款的人说,学生没经济来源,要捐只能捐零花钱,不要问家里要,但某些学校往往有攀比行为,学生真拿零花钱了,有老师会说:“你就捐那几块钱?”对学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他说,捐款本身对孩子是好事,不能因为孩子攀比,就否定捐款这件事,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规范捐款制度和原则,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
  “爱心”的大小竟与捐赠数额的大小成正比,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我没有足够的零花钱,所以我的爱心就要遭到质疑吗?”面对孩子的质问,我们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小学里号召捐款献爱心,我们最大的收获绝对不是那堆零零角角的钞票,而是从小就培养了孩子善良、纯朴的秉性。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请不要对孩子的爱心谈斤论两。我相信,一个孩子真挚的爱心,绝对比一张百元大钞来得更加珍贵,所以,不要拿什么荒唐的“最具爱心奖”来扼杀孩子心中最初最单纯的善念。
  再者,学生一族在经济上本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天都有花销又没有收入来源,更何况是小学学生,他们能为灾区做的也就是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他们都来自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零花钱自然也有多有少,捐赠数额也该量力而行。可原本觉得爱心无差别的孩子现在却觉得捐一块两块太少了甚至有些丢人。于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也犯难了:多给孩子一些钱吧,家里也实在捉襟见肘,不给吧,又怕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唉,这是何苦,捐款本是件好事,现在却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给爱心贴标签的做法,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道德沦丧”。当爱心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了等价交换物,当我们开始对爱心谈斤论两讨价还价,还有什么东西能真正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跟弦。爱心量化,道德量化,使很多行为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价值,使得捐款成为走秀的舞台,献爱心成为炒作的契机。
  如今,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们的心灵空间,净土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看事物的眼光开始带有商人的敏锐,我们变得跟商人一样有着病态的睿智,他们可以用任何事物做筹码,包括童真,以换取利益。
  当我看到一个孩子招摇着大把的钞票在捐赠的队伍里,脸上有炫耀的表情,等着进行一场无爱的捐赠,我不得不为这个小小的“伪慈善家”感到心痛。
  能不能重新给爱心下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无关贫富,没有尊卑,我们单纯地用行动衡量爱心,从此停止对爱心的谈斤论两。如果我是受赠的其中一人,不管是成千上万的款项,还是一个孩子零散的角币,我将同样珍惜和感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板凳
发表于 2013-5-2 08:19:08 | 只看该作者
看着很难过啊,老师自己都没对“爱心”有正确的定位。
沙发
发表于 2013-4-30 23:43:22 手机用户 | 只看该作者
爱心,必须是先有“心”,再有“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4 01:21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