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常态的超常少儿班
赵大恒的个头之高,超出我的想像,我只能仰了头望他。但这么一个大个子,却“温柔”得紧,称得上温良敦厚。泡上咖啡,关上门,看我速记跟不上,还特别放慢语速,重复两次,很是体恤。他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听起来中气很足。其实,他刚从医务室出来,胳膊上还留着吊盐水的针孔。
这个从教38年的中学物理教师,北京人,先后在农村的中学、214中学、北京八中普通班、实验班、少儿班任教。
八中少儿班,正式的名称是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这个班的孩子,同时也是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对象。他们一般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择录取,在校4年时间,学完一般孩子八年(5到12年级,即小学5、6年级加初高中)的课程,在13、14岁时报考大学。
要问这种压缩饼干型的教育效果如何?2008年的高考,少儿班29名学生,平均成绩620分,高出了北京市理科一批分数线118分,其中600分以上的22人。
2007年,30人高考,平均成绩638分,其中9人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另外有学生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两个年龄最小的孩子,都是13岁,都考了687分,超过一本理科线156分,并列全班第一,分别被北大数学系和元培班录取。
这样的成绩足以令老师骄人,但赵大恒说,是孩子好,我只做了我分内的工作。这个“分内的工作”,就是八中少儿班的实际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虽然他已经年过六旬,应该可以退休了。
围绕精英教育的争论
针对八中少儿班,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迥异的态度,追捧的矢志不渝,炮轰的大义凛然,两者不可调和。
赵大恒向记者描述了追逐者的狂热程度,目前正在进行的2009年新生招生,一共有1400多名学生报名,5月17日初试结束后,已经圈定200人进入复试,再从中选出60个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试读,才刷掉一半,正式录取30名左右的学生。初试的学生分在30多个考场,平均一个考场才录取一个学生,报考和录取的比例接近50:1,远大于很多重点大学录取和跨国公司招聘的比例。以前报考没有设年龄界限的时候,有的孩子的家长就盯着八中,让孩子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连考三四届,终于还是铩羽而归。
过激的批评者则干脆认为少儿班“变态”。以“智力超常”的名义,让几十个孩子脱离自己的同龄人、自己的世界,在所谓的精英理念中,接受高压的速成教育,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激素催发。当13、14岁的孩子们进入大学,跟18、19岁的青年做同学的时候,他们在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回到自己的族群和部落中去了,又不能真的融入常规大学生的群体,他们的社交和世界将失去基本的立足点。他们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找不到自己的社交集体,甚至终身没有自己的“群”。
对此,赵大恒的态度却很平静,被追捧了不张狂,被攻击了也不急赤白眼儿。他慢条斯理介绍说,八中的少儿班不是全国独家,别无分店。事实上,全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常教育,最有名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这也是开始最早(1978年)、受争议最多的超常教育。此外还有东北的育才中学、天津的耀华中学、深圳中学、西安一中等,都有少儿班。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和哈尔滨市二中也办过少儿班,只是后来基于各种原因取消了。相比之下,八中的少儿班从1985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一个班30人左右的规模。开始是隔年招一个班,从2005年开始每年招生,应该是平缓和稳定的发展。
赵大恒特别强调,不要提“精英教育”这样的词,容易引起争论。但他的观点还是明确的。他说,要承认孩子的先天有差异,人和人脑子的功能有差异,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认知水平、思维策略、个性水平等都有天然的不同,差异也就是差距。人格和性格都有天成的成分,这就是民间所谓三岁看老。事实上,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也证实了,真正智力超常的孩子有遗传上的证据,他们的遗传基因组合不同。
必须承认这些先天因素的不同,我们也说后天的培养教育和自我发展很重要,但那是鼓励别人的说法,毕竟,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赵大恒原则上认为,在孩子成才的问题上,先天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后天的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育得法,能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不至于伤害或浪费了孩子的天才。
现在社会上对于超常儿童的误解,总的来说分成两类,一是不承认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距,以至于无视一小部分孩子的巨大潜能,扼杀了超常儿童。另一类是对非超常儿童赶鸭子上架,强行拔苗助长,反而造成毁灭性的和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丧失等。这两种误解和错误教育都是很可怕的。
赵大恒说的超常儿童,不仅仅是通常所谓“聪明”、成绩拔尖或“知道很多”的孩子。分数挺高的考生遭淘汰,录取那些淘气的和成绩中等的,这一类的事在少儿班的录取当中可不少见。赵大恒认为,那些“知识面宽”的孩子,能背很多唐诗和英文单词,知道很多科学名词,貌似惊人,其实仅仅是比别人早知道一些知识,这没什么稀奇的。赵大恒更看重的是学习的潜力,即思维能力。不光是掌握知识,而且能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大致来说,超常儿童有其特征:1.好奇心强,2.兴趣广泛,3.善于提问,4.注意力高度集中,5.思维敏捷,反应快,6.阅读能力强,7.记忆力好,8.有毅力,9.勇于尝试新事物,10.习惯于思考事物间的联系,不是孤立地看问题,11.不愿意接受帮助,12.不愿意做打发时间的事情,13..善于搜集各种信息,14.喜欢和年长的孩子交往,15.总是提前完成发展目标。
所以八中少儿班在录取时未必那么重视知识的积累,而看重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考试内容除了常规的语文和数学,更主要的是思维和综合能力测试,主要包括空间想像能力、推理和归纳的能力、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等。而在之后的考察中,则重视孩子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习惯等。
赵大恒很直白地说,社会有分层的,只要有人类就有高低之分,这是必然的。社会的基础阶层很重要,但我们想培养的就是精英,总统、总裁、总理,走的是上层路线。而超常儿童就是潜在的人才和精英,他们最后能不能成为精英,要看成长条件,也就是看八中能否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赵大恒并不觉得少儿班对孩子的教育是压缩饼干式或催肥激素式。有的孩子特别淘气,不爱学习,有的成绩只是中等,少儿班因材施教,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吃力的可以延长学习年限,或者转入相应年级的普通班。平时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很多,划船、游泳、爬山、溜冰,还有雨中长距离拉练、800公里自行车远足,另外每年都有一次去外省市的远距离出游,应该说,少年班的孩子比一般的中小学生玩得都多,心态上更轻松。
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规矩也不同。少儿班上课有不成文的规定,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提问或反驳老师,此外,老师转身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只有在老师转过身来讲课时,才不能说话了。
少儿班的考试尤其别开生面。试卷是一张白纸,人手一张。第一节课,让学生根据近期所学知识要点,自己设计一套试卷,第二节课,每个学生抽取一张同学出的试卷,进行考试,考完后还可以评价一下出试卷的水平和质量,有什么漏洞等。最后由出题的同学判卷。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好玩的,又是挑战的,还是双重的测验。
这些都导致少儿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比如有学生在少儿班时偏爱化学,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大化学系,但在读大学期间却转而对语文感兴趣,读研时便学习了梵文和古波斯语,现在成了语言界的学者。这一类“转行”的例子还有。
对于超常儿童通常受到的“高分低能”的诟难,赵大恒也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对于“能力”一词的定义不应该太宽泛,毕竟人的能力倾向不同,比如女孩子对于人事更敏感细致,男生对于外物更感兴趣,另外不同的个人在能力方面也有其具体的倾向,表现为不同的特长、爱好、优势等。一方面的能力超常,常常意味着另外某些能力不强甚至较弱。有些语言天才就是数不清楚数,有的计算机天才就是读不懂诗歌,这种“低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们说的高分低能之“能”,往往是生活能力。赵大恒觉得,对于生活能力不必一律强求,其实生活基本能力,增减衣服、洗衣服、收拾房间,这些事情是简单技能,一般人只要学就能会,是不成问题的,并不重要。即使真的不会,只要有其他超强的能力补偿,就像陈景润不会洗衣服,也无可厚非。
至于如何发现超常儿童,赵大恒的建议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尽可能多方面地尝试,多报些学习班,看看孩子在哪方面有特别的能力和爱好,再着重培养。家长带领孩子少看电视和漫画,多看书。家里要多买书,藏书丰富很重要,是一种氛围。家长的生活态度也很重要,是积极乐观,还是怨天尤人,都会影响到孩子。你可以不是天才,但要当好天才的父母,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