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理念] 老子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5:2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老子生平简述
  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和《老子》这本书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向来众说纷纭,目前仍无定论。根据《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史官(“守藏室史”)掌管图书。孔子曾向他问“礼”。后因王朝政乱,西出函谷关,应 关令尹的要求,写下《道德经》五千余言,此后便不知去向。
  由于时代环境和本人遭遇,老子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老子早期是精通周礼并崇信周礼的史官,罢官后,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出周礼的虚伪性与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从而产生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参考孙以楷:《老聃与孔丘交往新考》,见《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老子在周朝任职期间,周王朝奴隶 主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以及他本人曾两次因周王朝的政变而被罢官, 对老子的政治思想都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参考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见《社会科学战线》19 79年第1期)当时各诸侯国不停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死亡,被迫起义反抗,统治阶级内部以虚伪的礼仪掩盖 争权夺利的实际。这一切目睹亲受的现实,引起老子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一反统治阶 级的文化与学术,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的蓝图。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氛。老子的这一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就其无剥削无压迫的社会组织特点而言,与其说是站在奴隶主贵族阶级立场讲话,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广大劳动 人民的利益。这和老子在周朝的任职是属于下级官吏,而且两次罢官回乡,更接近农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
  二、老子的教育目的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怎样实现呢?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老子为他的理想 国所期望的政治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老子》一书中有大量材料涉及如何当好一个执政者的问题。培养理 想的执政者,就是老子的教育目的。理想的执政者在《老子》书中就是所谓“圣人”。“圣人”一词在《老子 》全书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三十一次。除有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有权势的执政者(人君)。所 以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老子对他的理想的执政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坚守并实行治国的“三宝”。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 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67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次),老 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也就是他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慈”。什么是“慈”?老子说:“慈,故能勇”。这个勇当然不是勇于侵略,勇于争夺。 因为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就是说,国 家政治上轨道,把战马用来种田;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 ”的现象。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同上)就是说,慈爱,用 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因为执政者平时以慈爱对待人民,一旦需要战争,人民就会以极大的勇 气投入战斗,正如孟子所谓“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两人的思想体系虽然不同,但在同情人民 ,反抗侵略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义是“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章)又说:“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按照自然界无为的规律去办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强做不合自然规律的法令、教训),万物 作而不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 能),成功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2章)老子的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奴隶主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者所实行的繁苛政令而言的。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便是真正 的慈爱。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可见, 老子所谓的慈,对执政者来说,含有以身作则的感化与模范作用。以上是老子从正面说明理想的执政者应当是 “道”的体现者。老子还从反面对当时的残酷统治者提出警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又说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9章)人民不怕统治者的威力,如果专靠恐怖手段,最后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 报复。
  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俭”。什么是“俭”?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 财物,国家就富裕。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75章)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他说:“朝甚除(朝政腐败至极) ,田甚芜(农田非常荒芜),仓甚虚(仓库十分空虚),服文彩(穿着锦绣的衣服),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 剑),厌饮食(饱足精美的饮食),财货有余(占有多余的财富),是谓盗夸(这就叫做强盗头子),非道也 哉!(多么的无道呀!)”(53章)老子把执政者的奢侈生活和腐败政治联系起来,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 。
  老子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曾极尽讽刺之能事。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丰美的食品使人伤口味)。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情狩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有商品 使人行为不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理想执政者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12章)这段话 主要是对当时的执政者的腐朽生活而发生的讽刺与谴责。“五色”、“五音”、“五味”、“打猎”、难得之 货,绝不是劳动人民能够有机会享受的。正是这些整天追逐淫乐与声色货利的统治者的靡烂生活,才造成“民 之饥”。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而要做到生活上的“俭”,首先必须重视自我 内在的精神生活,把外在自我的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
  理想执政者的第三个条件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不敢为天下 先”即不强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而单凭主观意志办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长。这句话包含着不争、客观、无 私等思想在内。
  老子认为,作当一个执政者,能做到不争或谦让,其结果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他说:“是以圣人欲上 民,必以言下之(要做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当人民的表率, 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居上位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处前而 民不害(居人民之前领导,而人民不感到有妨碍)。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因此,人民对他爱戴而不厌弃)” (66章)。
  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的意思。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 长生。”(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为它自己,所以天地才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所以圣人把自己放 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得到自身的生存),非以其无私耶?故 能成其私。(这岂不是由于他能无私吗?所以成就他自己的理想生活。)(7章)老子用天地的运行不为自己来 比喻对人(理想的执政者)的行为没有自私的念头。所谓“后其身”,“外其身”,就是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利 害。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于有权势的领导者,是尤其重要的。
  总之,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并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备的条件而提出,其中 虽然含有消极退让的思想因素,是应该否定的,但是其中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 因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从培养国家领导干部问题的角度来看,老子的教育目的思想是可以批判 继承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6:17:28 | 只看该作者

  三、老子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贵质朴
  老子认为,要做到质朴,必须能讲真话。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81章)真实的话用不着文饰 ,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所以这里的“美”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巧饰,和孔子讲的“巧言”意思一样,都是 表示“疾伪”的精神。“美”的反面是质朴。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
  老子对于有深厚修养的人,常常用“赤子”来比喻。认为这种达到高深修养的人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他认为赤子有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又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因为溪涧、山谷就是“道”本身的形 象。人的修养到了如溪如谷的程度,就是到了纯真柔和的婴儿状态,也就是和“常德”(即“道”)合而当一 了,他还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要象婴儿一样,精气专注,摒弃杂念,达到柔顺程度。 又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20章)老子说他自己不为世俗功利和庞辱所干扰,好象还不会啼笑的婴 儿。孟子也讲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但是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天生 的善良本性,老子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无知无识的自然本性。和孟子肯定赤子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 的本性,涵义不同。老子是要用赤子之心来否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
  (二)轻名利
  老子认为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高尚道德品质。他说:“名与身孰亲?( 虚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身与货孰多(生命与财产哪一样更重要?)得与亡孰病?(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 哪一样更有害?)甚爱必大费(过分追求虚名,必定会浪费许多精力),多藏必厚亡(贪图收藏货利,必然遭 到严重损失),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又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 遗甚咎。”(9章)老子的这些言论,意思是劝人不要舍生命而追求虚名财利。这对于贪位慕禄,得寸进尺,利 欲薰心的人,都是应该深自警惕的。老子提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对于轻身而徇名利,贪得 而不顾危亡的过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当时当权贵族的贪婪欲求,是一种谴责。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这种静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容易引导到消极保守的道路上去。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老子的本意,一 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善于支配物质生活,不迷恋于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更注重精神生 活的充实,还是值得重视的人生价值观问题。我们既需要强调个人对集体和人类作贡献,同时对个人应有的名 利是应该追求的。追求名利和进取向上的事业心应当是一致的。
  (三)“自知”、“自胜”、“强行”、“不朽”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33章)老子认为,认识别人叫做机智,了解自己才算高明。战胜别人的攻击叫做有力,能克制 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坚持去做就是有志气。不丧失本性就能长久,死而不被人遗忘才是长寿。 照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而“自知”、“自胜”尤其重要。“知足”固然重要,而“强行 ”更为重要。“不失其所”固然重要,“死而不亡”尤其重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死而不亡者寿”这一命题 是对于长寿这一概念的很高明的解释。身死而不被人们遗忘,必然是生前在道德和事功方面对人类作出重要贡 献,死后被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长存的不朽才是真正的长寿。
  四、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为学”与“为道”。老子把“为学”与“为道”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 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章)对于这两句,一向注释有纷歧。据河上公《老子章句》的注释:“‘ 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 饰,日以消损。”(转引自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50页),这个注释比较符合老子思想,因为老子 是反对“礼”的。结合老子的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3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绝学无忧”(20章),可见,“为学日益”,“学” 是指“礼”、“仁义”、“圣”、“智”、“巧”、“利”。“为学日益”就是讲求礼、仁义,智、巧、利, 人的情欲巧伪就越来越多。相反,从事于“道”(自然无为),人的情欲巧伪就会日益减少。老子认为,“仁 义、礼、智、圣”这些所谓学问知识,都是虚伪的,是用来统治人民的手段,违反人民的本性,也就是违反自 然之道。应该抛弃这些有害的知识学问,才能恢复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的质朴。老子对于当时执政的贵族为了 统治人民而造作出来的政教、礼乐,加以评击,是有其进步性的。但是把学习知识和道德修养完全对立起来是  错误的。对旧有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全部否定。
  (二)“勤而行之”。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 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士”指读书人。老子把士分为上中 下三等,上等的士听说“道”,就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说道,无动于衷,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说道,便 加以诽笑。老子在这里说的“勤而行之”和他在另一处说的“强行者有志”意思是一致的。老子主张“强行” 、“勤行”和孔子讲的“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意思是相同的。孔、老的道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三)及时预防。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只要把握时机 ,就可以变难为易,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 章)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 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 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多易必多难。”(63章)就是说,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遭到 困难。关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的重要性,老子讲过:“其安易持(事物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其未兆易谋 (事物还没显出变化的迹象进容易调理),其脆易泮(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解),其微易散(事物还微小时容 易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老子的这些话本是用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但是,对 于教育活动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特别是作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注意从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上细心考察,慎重对待、及时引导。
  (四)教师的感化。老子理想的执政者具有一项重要的品质是对人民以身作则的感化作用。所谓:“我无 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慈”。善于领导国家 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 压力。老子既然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也必然以同样的精神要求他理想的教师。在道德教 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 本性。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根据老子的政治 思想,他的德育的根本原则也必然是“行不言之教。”(43章)所谓“不言”,当然不是什么话都不讲,而是 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
  (五)师生相互信任。老子在谈他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应持的态度时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 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得)信。”(49 章)大意是说,圣人(理想的执政者)自己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 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 信。这段话本是讲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同样可以应用到理想的教师对学生应持的态度。教师首先要 信任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生要信任,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学生也要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 学生。这和老子在另一处讲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章)的思想是一致的。教师如果坚信每个学 生都可以由坏变好,然后才会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乐观 主义精神,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 教育的手段。
  (六)“贵师”、“爱师”。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从而提出“贵师”和 “爱师”的问题。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27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 人不尊重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精要深奥 的道理。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 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 的作用。孔子也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意思也是说的不管善者或不善者,对我都可以起到师资的作用.
板凳
发表于 2013-8-19 17:02:22 | 只看该作者
老祖宗的东西现在都没人看了 大家都去学英语了 现在补习班英语可比语文火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16 11:24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