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拔尖教育”成“拔苗教育”专家呼吁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
本报讯(记者屈建成)昨天,在华师校庆学术活动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称,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出现偏差,“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很荒唐,他呼吁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
曾几何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流行一时。某网站进行了一个“孩子的平均起跑线年龄”调查,众多家长参与,结果令人吃惊,孩子的“起跑线年龄”居然是18个月!“这非常荒唐”,杨小微说,18个月,许多孩子才刚刚学会走路呢,他笑称自己的“起跑线”是在25岁,那一年,他考进华中师范大学。
在参与教育部的高中课改方案时,杨小微提出应该从四方面来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交往意识与能力、批判精神和自我人生设计的能力。
“许多中学,一年半就把三年的内容学完了,然后就是不停地反复做试卷。”杨小微说,本真的教育应该是常态性的,而不是一味地赶进度,教育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亲切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赶鸭子上架似的灌输。
杨小微曾经到国外访问,他说,看到别人的中小学教育后感到很惭愧。“人家的孩子都是上半天课,半天是玩。”他说,不是人家不重视教育,而是那个阶段,孩子不是拼命学习的时候,基础教育是“静待花开”,到时候了它自然就会绽放。正是由于教育观念不同,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有着巨大的反差:基础教育期间中国学生拼命学习,进入高等教育后,大部分则放松了,玩的多学的少;欧美则相反,基础教育期间,学生边玩边学,少有拼命学习,进入大学后则是另一幅模样,大多拼命学习,少有玩的。
华东师大教授炮轰“抢跑”现象“拔尖”不意味着“拔苗”
楚天金报讯奥数学得再好,没有创新意识,算得上是拔尖人才吗?”昨日,华中师范大学校庆之际举办的“中学校长论坛”上,华师大老校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炮轰当下基础教育,“拔尖”不意味着“拔苗”。
杨教授曾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高中课改研讨,首次建议将社会责任感、社交意识和能力、创新和批判精神3个方面融入基础教育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口头禅。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家长就花重金让孩子在外培优。小学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很多孩子汉语拼音还没学会就开始学26个英语字母;20以内的加减法还没弄清楚,就已经开始学奥数,整天做一些看似脑筋急转弯的难题。杨教授认为,人生不是赛场,没有统一的起点和目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是悖谬。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不一,衡量的标准不能一刀切。“抢跑”换来什么?杨教授说,有一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比赛期间,评委批评很多选手缺乏创新意识,不善人际交往,标准的“智商高、情商低”。再看看国外的中小学生在学什么,德国知名小学的华德福学校,把教育当一门艺术,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一年级到五年级没有统一教科书,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体育。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不仅受世界名校青睐,长大后在很多领域有所建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