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掌管学习,到底学得快好还是慢好?左右脑能分开训练吗?要尽早把孩子送进早教班训练吗?游戏为什么对孩子很重要?耐心读完台湾知名脑科学专家洪兰老师文章,你一定脑洞大开。
乐在学习,脑细胞更发达
近年来,科学家不但发现了脑神经细胞可以再生,更发现它跟主动学习与深层思考有关系,越需要全神贯注、全心去思考的学习,大脑中新生的神经元存活下来的机率就越高。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方式,以及老师的教学策略。
终身学习,脑细胞越发达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大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知道每天有5000-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是可以学习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老鼠努力学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而且越要思考的作业,它所存留的细胞越多。
这个实验的做法是实验者先给所有的老鼠注射BrdU,一周后,一半的大鼠接受古典制约的训练:铃声响后,半秒之内会有空气吹到老鼠的眼睛,使它们不由自主地眨眼;另一半则是控制组,不需做任何事。结果发现那些学会古典制约(即被铃声制约)的老鼠海马回中,有BrdU标记的细胞比控制组多,所以学习可以延长新细胞的寿命。
控制组的老鼠在实验一开始时,虽然也有同样数量的BrdU标记的细胞,但是到实验终止时,已经死的差不多,只剩一点了。所以学习可以延长新细胞的寿命,学习成绩越好的老鼠,它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
主动学习,神经连接密度高
在水迷宫的实验中,发现学习必须是主动的才有效,主动学习的老鼠大脑神经连接的密度比较高、学习比较快。研究还发现只要用心学习,学得慢并没有关系,那些学得慢、需要练习很多次才得到要领的老鼠,比学习快的保留了更多的新神经元,“大器晚成”,良有以也!
如果问父母,他们希望孩子毕业出校门时,具备什么能力呢?相信大部分会说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目前教学方式来看,这些能力并无法出现。因为无法很好激发主动性学习。
善用大脑,学习事半功倍
看到了大脑中学习与神经运作的关系,我们必须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目的,去除标准答案的观念,用引导的方式去启发他们的思考,考试的题目应以评量学生学会了多少为主,不应以考倒学生为能事。老师可以多教,但不必都考,像修辞学的“映衬”等,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说明如何使文章写的生动,但是不能去考孩子,因为它的难度超越了小学生四年级的程度。
任何事只要超过人的能力时,就变成压力。人对压力最普通的反应方式就是逃避,大人逃避到酒精中,孩子逃避到电玩中。一百年前英国的教育学家史迈尔斯说:“没有不可教的孩子,看你怎么去启发他”,我们应该好好检讨一下目前的教材教法,务必使它与大脑的功能相容,才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游戏才是观察孩子好时机
人的大脑有两个脑半球,虽然各有所司,却是相辅相成。正常的人左右脑半球是联结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病患左右脑中间的联结被剪开。这些“裂脑”(split brain)病患的研究,让我们了解两个脑半球在没有另一半抑制时的特殊功能,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把两个脑半球单独分离出来训练。
脑科学权威史培利博士是这个理论的奠基者,但从来没有说左右脑波跟人格特质有关,我们要再重复一遍:脑波仪只能收集头壳下神经细胞活动的情形,人的心智是个非常复杂的行为,不可能只贴了四个电极就能得出一大堆的解释、预测。
其实,父母可以从游戏中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在游戏时会去玩他拿手的东西,这就是他的长处。
人生也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因为人生是马拉松,长得很,不在乎起跑时有多快,中国人不是也说“大器晚成”吗?孩子的“黄金未来”不是花钱算命就可以得到,它需要父母陪伴,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跟孩子一起成长,当他有好行为出现时,夸奖他;坏行为出现时,改正它,他自然会茁壮成材。
家庭是开发大脑的最佳基地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实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的发展,因为几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
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都能去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孩子只要在父母的呵护下,都能快乐成长为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去揠苗助长。
基因和环境是个交互作用,不可用人力强求,也不需要用人力强求,与其去加班赚钱给孩子去作指纹检测,潜能开发,不如在家陪伴他,把你的价值观传给他,使他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周末,去参加一个幼儿教育的研讨会,听到德国来的一位医师谈他对幼教的看法,发现东西方虽然在文化上很不同,基本上,对幼教的看法是相同的——即回归自然。
孩子良好的环境中,自然地成长,家长不需要带孩子去补习,更不需要紧迫盯人,督促孩子做功课。他说孩子就像种子,家长就像园丁,园丁把种子撒下去后,只要提供基本的生长需求,种子就会长得好。园丁不必每天去检查嫩芽长高了多少,他只要在天不下雨时,灌溉它,刮风时,扶起它,就好了,太多的施肥反而会使叶子焦黄、枯萎。
他甚至主张,童年的发烧生病对孩子长大后的免疫力是个帮助,孩子要亲近泥土,父母不必动不动就嚷着脏、不准碰。看到与会人士脸上的表情,我知道有父母不赞同。
勇于探索的孩子有智慧
假如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幼儿教育就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为第一要务。乐观进取、坚忍不拔正是成功的人格特质,大脑中情绪发展开启的窗口时间很短,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有探索才有经验,经验使神经连接的密度增加,而神经连接的密度正是我们对智慧的新定义。
如果我们把握住教育的真谛,就可以抗拒这一股揠苗助长的歪风,不必随他人起舞,你会发现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成为一棵快乐的幼苗。
一个忠诚正直、临危不惧、有胆识、有抱负的人不正是我们对未来公民的要求吗?我们都知道下一代孩子面临的挑战比我们还激烈,好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因为如此,只有最乐观、最能接受挫折的人才能通过独木桥的关卡。请将眼光放远一点,看孩子的千秋作为,而不要在意他一时表现,放胆去做个快乐的园丁吧!
【本文作者:洪兰,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