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成绩绝不等同能力,不要再逼孩子考100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2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曾经提出过一个“第十名效应”,大意是说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上个月22号,在刘道玉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武大老校长刘道玉一语惊人:“北大清华几乎找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现在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危机重重的十字路口,大学精神的渐行渐远、道德底线的节节下降都让人感到忧心忡忡。虽说把这些原因仅归咎于我们对于“第一”、“状元”的追逐,不免有失偏颇,但从中也可窥见分数至上主义、实用主义对于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伤害。
  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家长,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普遍集中在考试分数上,有些父母对于考试分数的量化要求甚至称得上苛刻,分数也成为了衡量孩子优秀程度的“明规则”。孩子自己要考“100分”的意识也不断被强化,这里面夹杂的是父母老师的期许、同学的羡慕以及自我的满足。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是否就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一堆读书机器、高分生产机,还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而这些是否仅凭几次考试的分数就能做出判断?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我想大师们的这些经历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考第十名才正正好,而是说成绩绝不等同于能力,成绩中庸的孩子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以一个宽松的环境去支持、培养,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很多人会在未来的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
  原因显而易见:冲着100分去的孩子把多数的精力放在课本内容上,也许常忽略书本外的大世界。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而成绩平平的孩子,他们会念书,却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念书。他们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会独立思考,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除此之外,他们热爱体验社会活动、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渐渐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如何提高情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
  另一方面,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总是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换个角度来看,他们背负的期待和负担过重。为了满足父母、家长、老师、同学以及自己的期待,容不得自己有半点疏忽、不给自己半点喘息的机会。即便是因为偶尔疏忽考了98分,他们仍然面露苦色。没有受到那么多眼神关注的孩子,父母、老师所给的空间相对宽松,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允许自己犯错,不害怕犯错,错误犯得越多,思考就越多,对于事物脉络的把握就更为清晰,离成功也就更进一步。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冷落、坚持得了自我,这些宝贵的品质已经远远超越考100分所能带给人的暂时的荣耀。因此即便有些人在学生阶段成绩平平,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不要再逼孩子考100分了,那过度开发的“100分”只能抑制孩子的能力和发展。人生是个整体过程,学生时代的100分保证不了一份好工作,保证不了幸福的生活,也保证不了丰富的人生。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以成长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分数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2-7-21 15:34:2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4 18:27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