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问题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1:1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4岁的年龄,按照正常的上学步骤,15岁应该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今年,才是参加中招考试的年龄。可是,她却参加了高考,考试成绩是677分,且是裸分,更是该市的高考状元。
  她是谁?
  叫李佳乐,一个没上过小学、初中14岁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是677分,位居平顶山市最高。(2012年7月2日《大河报》)
  你看?
  即没有上小学、又没有上过初中,她在哪里上学?李佳乐是如何实现跨越的?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用李佳乐的妈妈话来说——“主要是因为家里没钱”。
  当“佳乐的母亲秦春芳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在这个离不开钱的社会,没有钱好比低人一等,这正如古人所说的“花因风雨难为色,人为贫寒气不扬”,可是,人没有十年穷富,在“穷在思变”的奋斗下。一个郏县轴承厂的一名职工,从1994年开始,就下岗待业在家,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就仅靠丈夫的工资生活。“要将两个孩子送进幼儿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正好我在家也没事,就开始带他们俩”。
  于是,具有大专文化的秦春芳,开始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
  因为没有钱,所以成状元,这不是“天方夜谭”,为什么?
  李佳乐677分的高考成绩,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心”的神奇教育?
  1.从哪里开始教育?
  “从看动画片、连环画开始”教育?
  这不,“李佳乐不到2岁就表现出了对书的强烈兴趣。”
  于是,奇迹出现了孩子“4岁时,她就能读书看报了。读书时,她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一本《弟子规》看过几遍,就能熟记于心;厚厚的《论语》,她看过之后,就能把书中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别人听。每次跟妈妈出门,都要缠着去书店,发现好的书籍就抱着看起来。”
  李佳乐的妈妈秦春芳,并没有强迫让女儿去看书,而她“每次跟妈妈出门,都要缠着去书店,发现好的书籍就抱着看起来。”
  为什么会有如此是效果呢?
  2.这样的教育为什么如此是效果呢?
  为什么会有如此是效果呢?
  这就是没有“功利”的教育。
  这就是“无心”的教育,“无为”的教育,“教”无定法的“育”。
  教者“有心”,学者“无意”,习者快乐,一切于潜移默化和无形中完成。
  学前教育无定法,大自然就是课堂,树木、花草、沙子、泥土等等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为什么不用呢?非要让天真活泼的在教室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去?
  这一“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的教育制造了数千万的“厌学”儿童。
  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不学习呢?还要逃学?厌学?辍学?
  主要是我们强迫孩子读书的缘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毛泽东少儿时期的读书生活谈起——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父亲是不让他孩子读书的,而他却更加刻苦地读,不但白天干活读,晚上还要偷读,这是为什么?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最爱看书的伟人,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从毛泽东的乳名说起,他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是由于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了,她的姥姥就让毛泽东东拜家中的石头为“干娘”,并且取了个乳名叫石三。后来,毛泽东在革命活动中还用“石三”当笔名。姥姥认为韶山冲上屋场的风水不好,拜过“干娘”之后,便在外婆家寄住。毛泽东有个舅叫文玉钦,是个教书先生,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无痕的玩乐教育的,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岸青著的《少年毛泽东》中看到:【毛泽东的二舅文玉钦,排行第八,毛泽东喊他八舅。他虽是一个汉子,但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墨,曾经手抄一本《家范箴言》,还在家里开设蒙馆,叫文家子侄们读书。四岁的石三伢子也跟着去当“旁听生”。他和表哥文运昌、文南松他们一样,端端正正坐着,不吵也不闹,瞪着眼睛,听八舅给表哥们讲书。除了《家范箴言》,还有《百家姓》、《三字经》……读过书以后,八舅就限定时间,要表哥们背书。哪晓得表哥们只会贪玩,碰到背书的时候,书都忘的干干净净了,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这时候,毛泽东就站出来,说:“八舅,我晓得的背书。”文玉钦以为他是讲的好玩的,就说:“你还没有读书,晓得什么!”毛泽东却说:“不信,你听。”就从“赵钱孙李”背起,一直背下去,没有一个错字。文玉钦十分奇怪,就对母亲和哥哥嫂嫂们说了此事。大家听了,也是很惊奇。】(毛岸青 邵华《少年毛泽东》京华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幼儿时期的毛泽东为什么以“旁听生”的身份“玩学”、“学玩”,却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们正二八经坐在哪里专业读书,却学不会呢?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的规律——
  顺其自然、顺其天性:“不教恰恰教、不学恰恰学;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这种教育就是无声的、无痕的。
  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无教,其实,这是真正的教,让你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为日后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他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字的书”。
  现在,我们回头在看看李佳乐对书的渴望——
  2002年,李佳乐5岁,她的哥哥读小学二年级,没有进过校门的佳乐缠着要跟哥哥一起上学,学校老师测试后,破格让她直接进了二年级。仅仅上了一年,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秦春芳带着儿女跑到乌鲁木齐,投奔亲戚。“我在那当代课老师,一个人挣的钱,刚好够他们俩学费,在那上了一年就回来了”。为了省钱,秦春芳没有让女儿再次入学,而是在家辅导女儿自学。她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采取辅导、指导相结合和互动式学习,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
  2007年,10岁的李佳乐郏县第一实验中学读初中。在这里,佳乐的各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在就读一年后,秦春芳再次让女儿回家自学,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佳乐就完成了初二、初三的课程,并顺利考入郏县一高,这也是当地最好的高中。
  李佳乐的教育,就是她的妈妈在这种“无心”的教育下,才爱上读书、学习、考试的,所以今年的考试成绩才轻松地、愉快地、不知觉地取得677分。
  高分是怎么炼成的?
  3.勤学好问吃苦精神
  考上高中的李佳乐的成绩如何?
  “一开始,佳乐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甚至是一般。入校时,她的成绩仅仅比录取分数线高二分。”
  但是很快,她就一路凯歌,突飞猛进,到高二下学期,每次考试,都成了“没有悬念的第一”,还会经常高出第二名八九十分。
  这主要得益于她的勤学好问吃苦精神,“高中3年,她经常问倒老师”。
  “她的问题很有深度,经常是我们得翻阅资料才能回答,教她这样的学生,能够实现教学相长”,高三英语老师赵娇利说,佳乐的阅读面特别广,掌握的词汇比较多,甚至懂得一些不常用的语法。在去年,佳乐用英语写了一篇关于福尔摩斯的作文,看后让学校整个英语教学组感到震惊。在郏县这种缺乏外语环境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很难达到这种水平。
  “问题最多的学生,经常问倒老师。这几乎是所有教过李佳乐的老师的共同印象。”
  李佳乐这种好问,不仅勤学的精神,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学习劲头,什么就不怕;而学哥、学姐呢?对于学习中的问题,一个字“怕”,怕这?怕那?
  “你真笨!”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
  纵观每年的高考状元,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勤学好问,这一点媒体都有报道,这里就不在累赘多言。
  此外,李佳乐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捡别人的衣服穿,但从不自卑,这是非常可贵的。
  想想,现在是啥时代,还穿别人的衣服?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没有钱借钱也得给孩子买衣服,免得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看不起。
  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不能“苦”孩子——
  要穿好,别人看得起;要吃好,学习才有劲头。
  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古人云“不怕衣服破,就怕肚里没货”,“要想小安,忍得三分饥寒”。
  这些好的教育格言,我们在物质充足的社会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有的的早已抛弃到九霄云外。我们先来看看现在周围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上学前家长送,送到学校门口要买东西,哪怕是一枚小小的糖块也好,要不他们就会哭闹,给家长讲条件,不进幼儿园。同样都是孩子,同样的一个教室,同样的一个老师,传授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我们的孩子就是在家长的一步步妥协中,变的变本加利,他们有开始的一颗糖,到以后的一包糖。这样的天长日久,孩子的习惯就养成了,养成了吃零食,攀比,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这样的等量较换下,孩子会认为学习只是给爸爸妈妈学的,你给我一颗糖,我给你写一张作业等等。
  从某些方面说“差生”是吃出来的呢?
  我在近二十多年的“差生”教育践行中,在我的学生之中,有很多摧人泪下的苦孩子。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来自远离城市的山区,家境很清贫,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鞋子是母亲自己做的,走山路很费鞋,于是他每次来学校都是赤脚走完了山路,来到公路边找个地方把脚洗了,再穿上鞋,更别说吃的,他在学校清一色的馒头,没有菜可吃,只有汤可喝,对于其它的吃物,他从来都不敢想。只要能吃饱,他非常珍惜父母为他创造的学习机会。他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找着学找着做,没有老师去监督他。他的成绩很好,现在是军队的首长。
  我们不赞成孩子去受罪,但万事万物都讲求一个度,享受的太过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了。而李佳乐的父母就是掌握这个“度”的实行者,我们接着往下看看——
  4.捡别人的衣服穿为什么不自卑?
  现在孩子,尤其的女孩子,不但不穿别人的衣服,穿,就穿名牌,有的还害怕别人穿和自己同一款的衣服啊?看到别人穿跟自己一样的衣服,就不想穿了,非要换别人没有的,这是虚荣心、攀比心在作怪,她那里还有心、还想着学习?
  去年5月,有一位家长向我哭诉,她为了孩子的学习做到周周全全,好吃的、好穿的全是女儿的,学英语吧买了P3,为了查资料给他买了电脑,谁知道,P3是用来听流行歌的,听歌也没错,在业余时听听,陶冶陶冶情操。可问题是上课听歌被老师看到了告诉了家长。而衣服买了一件又件,今天说不流行,明天说她学校谁的衣服一样,非要重新买;再说电脑吧,每次都说是查资料,可时间一长,她发现孩子不是在看资料,是在和异性聊天,聊就聊吧,学生之间只要把握个度,谈谈学习,讲讲心得也没什么,问题是孩子小把握不了那个度,老师又叫家长了,说孩子早恋,细一观察吧,发现自己楼下不时有小男生来叫女儿。你想呀,这学习还能学得进去吗,孩子的爸爸打呀骂呀,妈妈哭呀闹呀,孩子还理直气壮不上学了。就这么一个13岁的小孩子,不上学成吗?没办法求救教育专家,那个专家送给她一句话“吃饱了撑的”。几千元下来得到一个办法“饥饿疗法”。
  而李佳乐呢?“衣服多是捡别人的,但从不自卑”。
  在考试那天,秦春芳专门花了30元,给佳乐买了件上衣。“她的衣服没有一件超过100元,绝大多数都是拾来的,这家给条裤子,那家给个毛衣,都是人家穿剩下的,拿回来,她从来没有说过二话,没有嫌弃过”。更让秦春芳欣慰的是,佳乐从来没有因为穿着不好而自卑过。
  李佳乐的爸爸、妈妈给女儿买不起衣服吗?
  错了,在好的衣服都能买起,但,那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吗?
  李佳乐的本人穿的不好,家庭住的条件也不太好:“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佳乐家简陋得令人心酸。一家四口住在学校提供的一大间平房里,房子从中间用布帘隔开一半,就是卧室;靠近窗户的一边摆放了灶具和厨具,就成了厨房;靠近门口,一张书桌,一台电脑,就成了书房。炎热的夏天,只有一台电扇来降温。”
  这些“简陋得令人心酸”的住所,为什么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挡路虎?
  这个问题先打住,一会儿我们再说。先讲一个虚荣女孩的妈妈给我讲的事:她家住县城,家里非常贫穷,女儿17岁,在上高二,常常说她夫妇没有用,为什么将她生出来,活受罪,穿的、吃的不如人,低人一等。偶尔有同学来家找她,让同学站在大门外,女儿不让同学进屋,说是家里穷太丢人。我问自古以来“狗不嫌家贫,女不嫌母丑”,你家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她道出了问题的根源: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就这么一个女孩子,怕穿的不好别人笑话,所以从小穿衣服好的、名牌的都是她,吃饭也是如此,很少在家吃饭,总是说长道短的,害得她现在死的心都有。
  她家女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孩子的错吗?从小就养成吃好的、穿好的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思想在作怪,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小时候光让她“甜”,结果长大后可就“苦”着孩子的父母了,这些现象太多了,她并不是个个案,非常普遍。 所以说,今天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教孩子学会吃苦,从小学会吃苦——“苦要苦到良点子上,穷要穷到点子上”,灌输吃苦耐劳教育的思想。
  李佳乐的父母是怎样教育的?
  在本文的开头已经提到,是国学《弟子规》,一本《弟子规》看过几遍,就能熟记于心;厚厚的《论语》,她看过之后,就能把书中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别人听。
  尤其是《弟子规》中的——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是对少儿心性的教育,是儿童怎样学习、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浅显易懂、简明通俗,没有空洞的理论与教条的说教,适于少年儿童学习。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穿别人的衣服、住简陋的平房,并没有让李佳乐在他人面前自卑、阻碍她学习的劲头,反而却激发她向上拼搏的动力、源泉!
  李佳乐今日的成就,得益于父母“无心”的早期教育,“无功利”的教育思想,“教”无定法的“育”人理念。
  就是父母这种“无功利”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孩子勤学好问的求知精神,促进孩子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身穿旧衣“勤学”不辍;身居陋室“好问”不己,“穷”则思变,愈“穷”愈学!愈“学”愈想“学”!!
  李佳乐这是-种什么样学习精神?
  是一种“我要学”自我教育精神!
  李佳乐的成功就这么简单!
  5.教育就是激发孩子“我要学”自我教育精神!
  戈登在他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幼儿是他们自已最好的教育者,而父母是他们自已最好的启蒙老师”。
  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的,幼儿是他们自己的教育者,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天生就爱学:学做饭、学洗衣、学说话、学走路、学唱歌、学绘画、学……;习:习字、习作、习艺、习武、习……;天生就爱爱问:问这、问那、问东、问西、问……
  可是我们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别问了,我忙死了!”
  “别问了,我怎么知道!”
  “别问了,烦死了!”
  回答的是不是很干脆?很利索?
  我们的孩子在上学前那“闪亮的双眼,润泽的肌肤,无忧的笑容”,上学后变得“两眼无光,愁眉苦脸”,不时发出:烦死、累死、苦死了、上学真没意思等厌学情绪,这种油然而生的厌学情绪,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误吗?
  “学”和“问”就如玩是儿童的天性,你看儿童当他摇摇晃晃会走路,哇哇啦啦会说话之际,便要模仿着大人,嚷着——我也要洗衣、我也要刷碗、我也要做饭、我要读书、我也要写字、我也要……。是大人的说的别捣乱、你还小、-边去、长大了有你干的。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大人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带任何色彩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正真的学习的主人;否则,如果家长带有任何目的逼迫孩子学习,他将成为厌学的主人。一句话,只有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你不让他学,他会偷着学,学习就是一种亨受、一种快乐,学成了真正的“不亦说乎?”,学习犹如天堂般美妙;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人,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
  实际上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两重天地——他可以将“天堂当作地狱”,也可以将“地狱当作天堂”。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小殿堂:她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对学习来说:主动学习是快乐的,被动学习苦的,老师、父母越让他学,他越不学。
  表现在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各种学习条件再好,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等。
  比如我们都熟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孙敬晚上刻苦学习为防止自已嗑睡,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是谁让他这样做的?是他自已,你让他发悬梁,他给你急不要紧,告你上法庭虏待罪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什么?是他一时想不开,打120也来不及。此刻,你将罪加一等,岂不是犯了故意杀人罪,你花钱请律师也说不清。
  据媒体报道,现在为什么有哪么多小朋友用红领巾结束自已生命,难道是一时的想不开吗?他们认为学习特别苦,宁愿下地狱也不想学。
  是谁让苏秦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是他自已呀,别人哪个敢,找死呀,他锥自已和孙敬的发悬梁目的是-样:提精神、愤读书、我要学、自我教、自我育。
  什么是自我教育?象孙敬、苏秦这种“彼不教,自勤苦”就是自我教育;象朱买臣边砍柴边读书、李密边放牛边读书这种“身虽劳,犹苦学”就是自我教育;像车胤用萤火虫的光读书、孙康借大雪反的光来学习,他们二人这种“家虽贫,学不辍”就是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最快乐、不纠结、不痛苦,虽苦犹甜,因为我要学,要是不让我学,那个才是苦、真正的苦。
  自我教育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现在我们的教育如何?
  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催、逼”——催着学、逼着学,而我们的孩子反而不学。
  这是我们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对于受教育的孩子,我们要学会等待。
  何谓等待?等待我们的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如何转变?不要催、不要逼;只要我们用真爱去关心、用真情去呵护、用真心去等待。
  李佳乐的成功,今日成就,验证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我要学”自我教育精神!
  我们的今日的教育,是否也要寻觅孩子的“我要学”自我教育精神!
  给他们一个悟的时间——
  今不学、待何日?今不学、老何为?
  让孩子悟出——
  今日起“我要学”的时间!
  (中国教育人博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8 23:04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