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招生择校] 深层透析2012高考招生乱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4:5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观察
  7月10日起,北京市高招本科一批开始录取。在各方努力下,今年的“阳光高考”顺利举行,录取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这高校招生最关键的时刻,高分生源都去了哪里,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学生间的考试结束了,高校间的较量刚开始”,这是一位招生老师对此时激战正酣的高招“暗战”的总结。
  去年南京大学与7名考生签订“预录取”通知却最终失约的消息还留在网页新闻里。这几天,一些考生已经上网把某些高校的“预录取”通知在网络上“晒”了出来。记者近日采访一名高分考生时,短短一个小时时间里,他接了7个不同高校招办打来的电话。香港大学近日高调宣布,已招到21位省市级高考头名,给近乎白热化的高招又点了一把火。
  教育部近日重新调整了招生工作的“十条禁令”,对“预录取”、“奖学金吸引考生”等招生手段明令禁止。但是招生工作为何仍如此激烈?记者采访了几位高考招生的当事人。
  1 三令五申,为何还有学校“抢生源”
  河南籍考生刘丽丽今年考了561分,仅超过文科一本录取线4分,能不能进入心仪的大学,刘丽丽心中忐忑。但更令她忐忑的不是成绩,而是每天络绎不绝的电话。“每个电话都是劝我改报志愿的,说我估计上不了重点本科院校,不如改报。有我们学校的老师、有二本大学的招生老师、有三本大学的招办领导,还有民办大学要给我提供奖学金的。我考的不高啊,为什么还这么多电话?考生的电话号码都是谁泄露的?”刘丽丽很不解。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刘丽丽一样遭遇的考生很多,无论是高分考生还是低分考生,似乎每个学生都会接到高校的电话。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徐海鹰告诉记者,分数线划定后,按批次“打电话”已是招生的“惯例”。除了打电话,“预录取”、“奖学金”等更是成了“潜规则”。“谁不想招高分学生?我不争也有别人争,就是看谁的工作做得到位,拼谁的学校名气大了。在招生环节上,激烈程度绝对不亚于高考。”一位招生老师这样说。
  南昌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高校招生老师(右)在向一名考生介绍学校情况。新华社发
  招生过程到底有多乱?
  “一言难尽”,徐海鹰说,“打电话已经是最文明的方式,不少高校还是有底线的。但是一些高校的做法只能用‘下作’形容。”
  “连哄带骗,为了拉住学生,什么招都能出”。徐海鹰告诉记者,“有找高中老师做工作的,有从身边人发动的,有诋毁别的学校的,有吓唬考生说‘不报我们学校就退档,让你什么也报不了’。这在一些实力比较薄弱的高校比较常见。”
  “这也可以理解,这些高校生存压力比较大。我曾经到江西一所高校去调研,这所学校号称每年招2000名学生,那么推算起来四年在校生应该有差不多8000人。但是当我中午吃饭时间走进他们食堂时,却看到冷冷清清一片,学生都去哪了?他们说不出来。我了解到有的高校学生早早就出去打工了,只要交学费学校就给注册。学校领导总要把学校支撑下去吧,所以每年拼命争抢生源。”徐海鹰说。
  除了普通生源的争抢,更热闹的是高分生源的竞争。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许炒作状元,但每年各省市的高考头名总会一分钟不耽误地被“挖”出来,而他们的抉择更成为舆论衡量学校实力的一个标志。
  在争夺生源的问题上,如果说一些高校的方式是“连哄带骗”,那么用一个词形容港校和内地高校之间的高分争夺战,不少人脱口而出的是“不择手段”。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听到“不择手段”这四个字,除此之外,还有“摘桃”。
  为什么内地高校和港校在生源竞争中屡显劣势?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分析道:“当然港校有诸如办学国际化、高额奖学金等优势,但内地高校的‘劣势’实际上是被‘不平等’的招生政策给强化了。这‘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内地高校的政策约束和给予港校的政策优惠。和港校相比,内地高校背负了更多社会责任。港校不需要考虑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不需要考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生源问题,也不需要在意高考分数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他们只要放手‘摘桃’就好了。港校没有具备实质约束力的‘招生计划’,好学生可以放开了招,当然,如果生源不好,也可以一个都不招。而内地大学除了要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来录取外,在高考面前只能认‘分’,分够了必须招,分不够就是考生再优秀也不能招。另一方面,港校还拥有招生政策上的‘最惠待遇’:港校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提前批次’录取,考生档案是可以在内地高校录取前提走的;可以对看上了的学生‘诱之以利’,许以高额奖学金,这在内地高校是被明令禁止的;还可以在盘点招生成果时放开了宣布招到了多少状元,而这是内地高校这些年来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的。”
  北京籍考生李菁今年考了663分,她说尽管这个分数能让自己上内地最好的高校,她依然会选择港大。“港大在国际上的排行比内地高校高,港大描绘的图景是我们没经历过的,奖学金会高很多,对我们来说,吸引力确实大。”她说。
  2 “我们目前招的是‘分’”
  对于人才的渴求本无可厚非,但一味争抢生源意味着什么?争夺高分生源与招生工作的目标不能直接画等号,但是,招生过程乱象频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于涵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因由:“目前的大学招生是‘以考代招’,除了考试之外没有别的评价方式。虽然高中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当参考,但是影响有限。现在的情况是,学生、高校甚至中学都被捆绑起来,由高考分数一元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高校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价和选择学生,高校和学生也都无法不接受分数的‘评价’,所以不是大家非要抱着高分情结,而是因为我们目前招的是‘分’,不是‘人’。”
  于涵认为,评价方式单一只是招生过程纷乱的一个内在因素,还有外在因素推波助澜。“在目前评价方式单一的基础上,绝大部分的省份又选择出分报志愿,还有平行志愿,无异于雪上加霜。我认为,从长远看,这不是一个成功的制度设计。这是用一个看似以人为本的手段,造成了一个更‘唯分数论’的结果。把分数用到极致,把过程和结果割裂开,考生为了把每一分都用上,会在选校选专业时放弃很多真正要考虑的因素,诸如本人兴趣、特点、发展目标、与大学及专业的契合度等,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同时,大学做招生咨询也成了‘花架子’,因为讲了也没用,反正都是分数说了算,还不如花多点工夫在招高分学生上。”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王化深对此也深有感触:“有了平行志愿以后,就没有什么争抢了,也争不了。因为平行志愿是电脑直接按分数排序的,招生老师能做的极其有限,高校没有什么自主权。学生早按分数排好了,学生的扁平化很严重。我们学校在江苏省录取的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只差了6分。”
  于涵打了个比方,在这种情形下,高考招生更像个市场,“填报志愿是游戏规则,商品是学生,价格是高考分数,买方是大学,卖方有一堆(学生自己、家长、老师、中学等),还有人做中介。目前我们不像在选拔学生,倒像是在做买卖。大家的心态都发生变化了。”于涵对此十分困惑。
  3 高校该用什么吸引学生?
  如何让招生秩序更有条不紊?于涵认为,对于大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净化环境”,推行“阳光招生”,保证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招生的过程是高校健康形象的展示,我们坚决拥护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十条禁令’,当然从执行上来说,一些事情不是一脚‘硬刹车’就能马上遏止的。但是,我们希望招生高校都不要搞小动作,大家应该想一想,某些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同学们寒窗苦读十几年,进入大学前第一课看到的不应该是互相倾轧、功利主义。作为大学老师,我希望大家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招生,如果肆意妄为的话,转过头来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
  王化深说:“目前有些高校招生在规矩地做工作,有些则是打着擦边球做。我觉得还是应该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谁撞线谁受罚。我们呼吁《考试法》尽快出台。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倡导的建立国家考试委员会,设立跨部门的国家级考试院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希望各个学校都能自律、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拆台。”
  王化深还建议:“为什么不能用学校的实力、特色吸引学生呢?用奖学金吸引考生等招数真的不一定有用。比如能上普通一本的学生,如果有个政策说交50万元能上北大,学生都可能会去;更何况你反过来,给学生50万元,让本来能去北大、清华的学生去普通学校,可能吗?”
  除了学校自身的实力,可以吸引学生的还有服务。“不少中学教师、家长实际上对目前的平行志愿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派出170多位招生老师提供招生咨询服务。”王化深说,“其实平行志愿是一个检索类方式,按成绩按志愿把学生分到各个学校,但是一个批次一个人只有一个投档机会,如果不同意调剂被退档的话,所有的学校都无法看到这个学生的档案。关于平行志愿填报,我总结了秘诀:‘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有希望、没把握的都报第一志愿’。我们会把这些秘诀传授给学生家长。我们的招生老师也不会对考生说承诺性的语言。即使来咨询的考生成绩非常好,也只能对他们说‘希望比较大’。”
  4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怎样实现?
  于涵希望,对高考,“舆论别再强化了”。“由于热度过高,近年来,针对高校排名出了不少排行榜。我见过一个排行榜,在榜单上,新生质量就等同于高考录取分数线,这太不科学、也太功利导向了。”
  在招生工作上,于涵希望高校更早地行动起来,“寓教于招”,在与中学生直接的交流和咨询中,帮助他们了解大学、树立目标,传递科学和长远的成才观、择业观,“当高中生开始认真地关注和思考分数以外的东西时,他们离大学和社会的需要就更近了”。“我们更希望能看到一些改变:第一,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第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光是高招,我觉得这是个导向问题,小升初考奥数,小学生就会学,大学如果唯分数论,自然从小学开始,分数就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第三,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兼顾效率、公平。当然,谈改革不是说把选择权都给了高校、给了考生就可以了,这在目前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阶段,只能是空谈,其结果是既提高不了效率,又损失了公平。我们一直呼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就是《教育规划纲要》里提出的目标,这条路任重道远,我觉得,应该鼓励大学勇敢地成为这一改革历程中的主力军。我相信,大家有这个信心。”
  王化深则希望整个社会对高考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高考只是中学阶段读书的成果总结,学生的成才与否和学校培养有关系,我们可以拿成绩做标准,但分数不应该是唯一的衡量准则。”王化深说,目前偏重成绩衡量还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趋势——女生越来越多。“以我们学校来说,本科的男女生比例是2:1,经济管理等专业甚至可以达到1:2,但是在几年前,男生是普遍多于女生的。”
  王化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该首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应该把‘招生、培养、就业’打通,形成联动机制。此外,高校一些专业设置不清楚。比如旅游管理,是‘管理旅游’还是单纯提供旅游服务,大家都不清楚,连学生也不清楚。物流管理、酒店管理也有类似的问题。高校需要想清楚的是如何设置自己的专业,增强特色,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6 20:42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