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关于朱熹在教育方面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0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朱熹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与民间对朱熹的评价却差异很大。我在一有教育报刊主持一个关于教育家的专栏,下一期想写朱熹。因为读者关系,要求保持比较轻松的文风,需要用一些教育故事串起这个人物。请问各位,除了朱张渡的故事,关于朱熹在教育方面,还有哪些故事?
谢谢了!
我的文章是非常直白的。
上一期我介绍的是孔子,全文如下,请指正!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在四下询问走失了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其实以孔子的影响和实力,在当时完全可以位至王侯将相甚至做一国之君,何必带着一帮弟子颠沛流离,狼狈至此?但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如果拨开历代对孔子有意无意的神化,直接走入《论语》,我们便会充分地感受到孔子的鲜活,感受到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
孔子从30多岁起,即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从不因门弟、资质、学费等问题来选择教育对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要做他的学生,象征性地送几斤腊肉就够了。所以弟子遍布六国,相传前后有三千余人。
孔子经常和学生开玩笑。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做着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将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前去看他,乐了:“就这么个小地方,也值得卖力?”子游认真地回答说:“夫子不是经常教导我们,管理国家要从教育老百姓入手吗?我正是按夫子的意思做的呀!”孔子看子游当真了,这才正色告诫其他弟子说:“同学们注意了,子游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玩笑而已!”而在另一段记载里,孔子和弟子一块儿畅谈人生理想,子路率直,冉有谦虚,公西华嘴巧,而只有曾皙像没事人似的在弹瑟,然后满不在乎地说,他只想在晚春的时候,带一帮孩子戏水吹风。孔子长叹一声:“吾与点也!”而一旦有人把孔子惹急了,他也会破口大骂。比如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就恨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直接骂人家断子绝孙。
在教学上,孔子并不刻意把自己装扮成全知全能的形象,而是坦白地承认自己知道得非常有限。事实上,夫子也有非常狼狈的时候。他曾经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何时离地面最近的问题,他们请求孔子当裁判,孔子面红耳赤,无以言对,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两个孩子很失望,嘲笑他说:“人说你是无书不读的圣人,谁说你知道得比别人多呢?” 但是孔子素来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哪怕是在孩子们面前。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的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他时常承认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不如采桑女,并且感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孔子很注重教学方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做吗?”孔子知道子路比较急躁,就回答他说:“你有父母在啊,应该先问问他们,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自己拿主意呢?”而回答冉有却截然相反:“是啊,马上做!”原因是冉有胆子比较小,凡事再三思量还是下不了决心,所以要鼓励他勇于行动。孔子还善于启发诱导,他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他独创了“五步教学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孔子还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孔子那里,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孔子讲礼,讲政事,讲做人,总是习惯结合当时的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更深刻地领悟做人的道理。孔子重德胜过重才,重实践胜过重知识,而当子夏特别喜欢读书的时候,孔子还特意提醒他不要念成书呆子,这,正是不折不扣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不但如此,孔子还以他光辉充实的人格感染着学生。这种人格,包括高度的原则性,百折不挠的精神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谦虚谨慎的待人之道……孔子有一次被围困在陈蔡交界的荒野,断了粮,有一些弟子产生了动摇,孔子说:“君子始终坚持理想,所以才会有这样艰难的处境,并且也能够挺住。”然后照样讲学、弹琴、唱歌。有这样的人格,这样的气概,难怪他的弟子将他比作日月,并在他死后为他守墓三年。
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一个叫宰予的另类学生,“利口辩辞”,很让孔子头痛。孔子说父母过世,应该服丧三年,宰予则认为一年就足够了。孔子问:“居丧时你吃着稻米等精美食物,穿着锦缎的华丽衣服,你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很生气,说:“那你就这么做好了!”另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本来就对宰予有成见, 就非常严厉地批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现在看来,宰予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学生,而且很有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可惜孔子有着强烈的复古倾向,对于这样的学生,也就难免有失温柔敦厚之旨了。
孔子的局限当然不止于此。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但他的教育方式就与孔子有明显的不同。《论语》是语录体,而苏格拉底则以对话的形式来谈论自己的思想。当然论语中对话很多,但《论语》中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的启发式带有很强烈的设毂意味,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和独白。孔子自己其实也是述而不作,对古人亦步亦趋。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没有预设的前提,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双方是自由的,平等的,如两镜相照,产生无穷的镜象。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态度深得祖师爷苏格拉底的精神,也使得后人能够不断地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而孔子的学生,只是尽力去体会揣摩老师的意图,没有人会想到要超越“大成至圣先师”,而后世的无数学子孜孜不倦所做的,只是为圣人作注解,然后代圣人立言而已,宰我一类的学生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这种教育方式,或许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原地踏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2-4-14 17:22:09 | 只看该作者
好啊,谢楼主
板凳
发表于 2012-4-14 17:22:0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4 04:29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