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浅尝创新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4:3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已被公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寻求和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坚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中胜人一筹,更将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并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谈关于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一些个人理解和做法,期待与各位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崭露创新之蕾
心理学指出,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了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这种创新动机将激励和维持人的创新行为。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目标,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热情。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热情
    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事先从家里收集各类铁片在课堂上展示,真是花样百出(有不锈钢、烤蓝过的刀片、白铁皮、铁丝、还有略带铁锈的铁制品等),由此引入课题,自然的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铁生锈的原理是怎样的;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金属锈蚀。其中对第二个问题讨论后,学生得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护方法,如在使用时尽可能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铁片表面涂层油漆或矿物油、包裹塑料薄膜、钝化处理、烤蓝、镀层金属铬等。除此之外,引导学生从前一单元学的电化学原理角度考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些创新性的途径:如和较活泼的金属相连(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即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同时通过教师讲解这些原理在保护海轮上钢板和防止闸门锈蚀的应用,在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让其体会学以致用,激发创新热情。
    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一些新思考、新认识(如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对学生来讲是事前是没有认识到的),特别是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热情。
2、通过创设悬念营造创新氛围
譬如说,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课中,Na和H2O的反应应该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教学亮点。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重视这个教学片断呢?一上来,我并没有直接组织学生实验,而是先安排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与其说是一个实验,还不如说是一个魔术表演
——滴水点灯,就是向事先藏有一小块金属Na的酒精灯灯芯上滴几滴蒸馏水,酒精灯被瞬间点着了。面对这一幕,学生无不表现出了非常惊讶的神情,我知道这不光是点着了灯如此而已,更是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述现象无疑对学生的常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道:水不是能灭火的吗,怎么变成“助燃”的了呢?我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出来,然后公布了我事先在灯芯上做的“小动作”。这时,学生的议论声更大了,显然兴趣也更浓了,大家对Na和H2O的反应的究竟真是非搞清楚不可了。在此前奏和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学生分组实验,通过亲自实验、相互交流,辅以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对Na和H2O的反应有了一个科学和全面的认识,学生感觉都是意犹未尽。紧接着抛出如下问题让大家讨论:水一定能灭火吗,对灭火的方法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反应热烈,得出了如下方法:用水或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之下,停止燃烧;用不可燃亦不助燃的气体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金属着火可以用隔离法,如用泥土、黄沙等覆盖。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给学生创设悬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在理解钠和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灭火方法有了全新的体验,这无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较好的创新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渐开创新之花
许多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实都说明,创造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却不一定具备这种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他们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后天训练,特别注重的是敢于探索和迎难而上的创新品质及勇于向权威挑战的质疑精神。
1、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创新品质
例如,被称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但是他对不同炸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甚至伴随生命危险的过程,事实上,他是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炸药。再者,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其中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这样的故事在化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还有很多。
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化学史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失败者进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2、利用问题质疑激励创新精神
在《氯水的性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给各小组提供了必要的玻璃仪器及如下试剂:新制氯水、NaOH溶液、Na2CO3溶液、AgN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氯水及氯水与各种试剂的反应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分析,其中有一小组同学对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褪色的真正原因产生了疑问:既然HClO能漂白紫色石蕊试液(酸碱指示剂),那么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到底是酸碱中和的原因,还是HClO将酚酞氧化而漂白了呢?首先我对提出该疑问的小组进行了肯定和表扬,随即针对这个疑问,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最后学生通过多边商讨,想出了如下方案:向褪色后的溶液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如果溶液不变红,说明的确是HClO将酚酞氧化漂白了,如果溶液变红,说明是中和使溶液褪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即可得出结论,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独具"慧眼"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质疑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巧妙利用,组织学生通过相关活动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否定、敢于探索和质疑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能力的达成——结成创新之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活动。以下我主要对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阐述。
1、在批判思维的锻炼中培养创新能力
譬如:学生在学完原电池原理后就坚定不移的把“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当做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的不二法则,这显然不能绝对,由此折射出学生缺乏批判思维的锻炼。为此,我提供相关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行选择搭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设计两个原电池,都是Mg和Al作电极,其中一个要求Mg作负极Al作正极,另一个要求Mg作正极Al作负极。有学生提出将Mg和Al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分别插入装有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根据现象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盐酸中Mg作负极,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l作负极。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假设将Fe和Cu分别插入盐酸和浓硝酸中,猜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当然也可以付诸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学生必然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原电池的形成是建立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的,这往往与反应介质密切联系。
再如:学生对Al(OH)3只能溶于强碱不能溶于弱碱根深蒂固,往往想当然认为金属氢氧化物都不能溶于弱碱,其实不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在AgNO3、ZnSO4和CuSO4中分别逐滴滴加NH3.H2O至过量,均能看到先有沉淀后消失的明显现象,其实就是先生成相应沉淀AgOH、Zn (OH)2 、Cu (OH)2,当NH3.H2O过量沉淀均转化为相应配合物[Ag (NH3)2]OH、[Zn (NH3 ) 4] (OH)2 、[Cu (NH3) 4 ] (OH)2 。
通过上述类似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2、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列所提供的药品及仪器,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药品及仪器如下:0.1mol/L CH3COOH, 0.1mol/L HCl,冰醋酸,0.1mol/LNaOH,Zn,0.1mol/L的CH3COONa,CH3COONH4固体,pH试纸,酚酞溶液,甲基橙, 蒸馏水,碳棒,直流电源,导线,灯泡。学生分小组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导电性、反应速率等不同角度讨论并实验,提出创新设想,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竟然得出了8种方案之多,归纳总结如下:
①配制某浓度的醋酸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甲基橙试液,然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铵晶体,振荡。
②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或测CH3COONa溶液的pH值)。
③配制0.1mol/L的醋酸溶液,测定该溶液的pH。
④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0.1mol/L)的盐酸和醋酸,分别做导电性实验,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
⑤取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各1mL,加入纯度、质量、表面积都相同的同种锌粒。
⑥配制p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取1mL上述盐酸和醋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如100倍),再测定稀释后两溶液的pH。
⑦配制pH=1的两种溶液各1mL加入足量的锌,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氢气。
⑧配制p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取相同体积,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最后,我组织学生对上述方案进行评价,其中前四个方案的可行性较好,而后四个方案实施困难。实践证明,教师要懂得欣赏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翻新思路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多样方法,才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每种方法,教师都应尽量捕捉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然后给予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活动中的每一次飞跃,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作为肩负基础教育历史使命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认识创新赋予今日教育的特殊内涵,从而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在对传统教育的扬弃中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将创新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细节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其创新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素养的人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4 18:49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