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关爱女孩与“拯救男孩”孰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9: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清明前夕,参加了一些传统性的社会活动。印象较深的有虹口区“三月三”女儿节和某区“因性施教”的可行性讨论。两者的目标分别是“关爱女孩”和“拯救男孩”。对此,我的态度很鲜明,认为后者是个伪命题。

  那么,“拯救男孩”的“命题”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某区一位主管基础教育的官员,在考察了部门名校的升学考试成绩之后,发现女孩优秀的居多。而某人大代表也发现,不仅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优秀女性甚多;其高中母校的佼佼者基本也是女孩,这和其求学期间优秀男生唱主角的局面相差甚远。而对于这位人大代表的惊诧,“有识之士”便提出了 “因性施教”、“筹建男校”等实践主张。

  人到中年的我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呢?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我接受基础教育时,以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为标志的计划生育国策刚刚出台。那时,上海的多子女家庭非常普遍,但以双职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来满足全部子女接受完整的教育,几乎是一种奢望。于是,一般家庭的决策往往是“老大挑大梁”,先承担补充家庭收入的责任;如果“老大”是姐姐,则先出嫁;男孩居中或是老幺,最大的关爱就是举全家之力供其读高中乃至大学;家庭中的其他女孩,技校、卫校和中专往往是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上海高中的“四大名校”和享有声誉的示范性高中(以前的市重点中学),往往男生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上个世纪后期男孩在学业上的“全面”优势,固然有家庭全力支持和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更主要是以女孩不参加全面竞争为前提的。

  女孩不能充分地参加全面竞争,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的一个教育特征,却不是社会公平、进步的反映。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今天,城市居民独生子女家庭已基本普遍,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 “男女一个样”、“一个不能少”的新格局,我认为这是历史性的社会进步。而在这一社会进步潮流中,科学家们原先关于“男女在智力和意志力方面没有差别”的论断得到了证明;其表现在学业上,就是优秀女孩的大面积出现,并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活力的宝贵萌芽。所以,就是专门设立男校,也已不能改变未成年女孩的竞争性优势格局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提倡“关爱女孩”呢?因为城乡融合出现了新因素。最近的“六普”数据显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上海增加近900万人口,超过80%是外来务工人员;其家庭组合往往不是独子格局,而在其收入增长有限的条件下,首先选择的就是牺牲女孩接受充分教育权利的老路。同时,一项来自虹口区计生委的调研也显示:合理的性别比平衡也是城市外来人口群体必须正视的挑战。因此,“关爱女孩”的道路依然漫长,并且需要匹配更多政策性设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19 03:2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