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9:0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安徽两个小学女生相约自杀,并在黑板留言称死了怪老师,好在抢救及时,女孩脱离生命危险。女孩说,当天喝药是因为心里堵得慌,成绩下降遭遇老师奚落。被老师催要补课费是导致二人服毒自杀的导火索。家长说,孩子班上有98个学生,9排座位,两个女孩分别坐在倒数第二、三排。
  据悉,当天想喝农药自杀的有四个小学生,两个小学生喝了后的难受样,吓坏了另外两个,没敢喝,去报告老师了,才避免了悲剧发生。天真烂漫的童年,为什么被逼到想死的份上?
  独立事件确实是偶然,但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却是偶然中的必然。 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天天只能读死书钻题海,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什么帮助?孩子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重视所谓的文化成绩,只是以成绩来决定孩子在一个学校班级的地位,这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我们小时候学习也常挨打也常被骂,可是听说过有几个是被逼得跳楼喝药自杀了?如今的应试教育怎么就成了逼死人的教育?
  我们见惯了成人的自杀,他们或因工作压力太大,或因病痛难以忍受,甚或精神抑郁等种种原因自愿走上绝路。对他们,我们表示深切的同情。生命诚可贵。假如不是被逼到了绝路,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尽管我们并不赞成他们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不可再生,然而,作为成人,他有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何况我们苍白的说教又能帮他们什么忙呢!
  有接连不断的报道:大学生不堪重负坠楼轻生;中学生不堪重负轻生离世;现在竟然接连有小学生如此“轻生”!正是花样的年华,正是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自杀?究竟是怎样的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在所有的宝贵东西中,生命是第一宝贵的!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特别是那些处于人生花季雨季的孩子们,还没有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就想到了自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个正常的社会,10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开在阳光雨露里灿烂的花朵,通体上下,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芬芳,他们欢呼雀跃,自由地茁壮成长,和压力绝缘,和烦恼绝缘,和种种不快绝缘,更和仇恨绝缘。问题是,我们这个病态的社会,孩子如石板压着的嫩芽,即使顽强地探出头来,整个身躯都已经丑陋地扭曲,不再有壮实挺拔的躯干,健康快乐的笑容。
  “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这是已逝作家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一文中写下的。
  今天的孩子长大后,记忆里的童年会有多少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得不质疑。
  “快乐的童年=不幸福的成年””,时下,在教育孩子时执此冷漠观念的已不是少数。虽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为了所谓“幸福的成年”,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不仅如此,“童年恐慌”现象也在孩子中蔓延,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伤害他人,甚至导致诸如自杀这样极端的事件发生。令人不安的是,“童年恐慌”现象正在呈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
  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或干脆换成拉杆箱上下学的孩子快乐吗? 如此沉重的负担,究竟是浇灌祖国的花朵,还是在摧残我们的下一代呢?没有春游,没有运动会,甚至连上体育课老师都不敢让孩子做跳马的日子快乐吗?考试后总要全年级学生大排名,排名靠后的孩子快乐吗?置身于戴着红领巾的同伴中,戴着绿领巾的孩子快乐吗?还有那个13岁河南女孩于若兰,在选择从六楼跳下之前,一次次被罚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蹲起时,她可能快乐吗?
  美国学生看到中国学生整日背来背去的大书包,惊讶不已,他们说:书包那么沉,作业那么多,真不可思议。他们从不把书包背回家,也没有家庭作业。相反,文化课以外的教育内容却丰富多了。美国的各类学校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寓教于乐是他们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体育和美育普遍受到重视。多数学校体育设施齐全,学生也十分重视各种体育锻炼,像打篮球、排球、棒球、游泳等。另外,他们一年还有3个假期,每个假期,有条件的学生都出去旅游,他们说,旅游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美国孩子确实学得轻松、玩得潇洒。美国重视素质教育,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截然不同。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分,是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多年的重视,但时至今日仍未有根本的改变,难道真得让我们的下一代背着沉重的包袱去同身轻如燕的美国下一代跑上同一赛场吗?
  有媒体讨论“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一个“伤”字,令人五味杂陈。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挤占了孩子几乎全部时间,歧视、羞辱等“冷暴力”给孩子内心留下无形伤害。
  抛开其他因素,我更多地反思着家长的责任。很多小学生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父母期望过高,而造成了心理困扰。有个孩子,在学校表现还不错,可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门功课都希望他名列前茅。有一次,他的一门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孩子因此觉得特别焦虑,甚至不敢回家。他自己在小纸条上写下了受挫败的心情,他认为自己给父母丢脸了,所以不想活了。还认为,他不在了,父母会过得更好。
  有人说,是逼着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趴在桌上做没完没了试卷的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虚荣心作怪。可这份虚荣与盼望孩子考个好学校将来有出息之间,有泾渭之界吗? 把孩子赶进一个个辅导班,节衣缩食买学区房、攒择校费,是家长心甘情愿,还是看着小升初风向而无奈从众?
  记得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孩子和同学在学校操场上大呼小叫地陶醉于游戏中时,那一刻,孩子们远比考了100分开心10倍。如何让孩子既能考个好分数,又不致于过于压制其天性?只有天知道。
  不缺吃,不缺喝,就缺玩儿,这是当前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真实状态。如果童年是一个跷跷板的话,当一头被作业、考试、英语、奥数、特长班等沉重地压下时,另一头玩耍的快乐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进行好奇的探索,在玩中确立快乐的品格。可以说,限制孩子玩耍就等同于在扼杀孩子的天性。然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还是一种奢望。当我发现周围不少孩子除了看电视、打游戏外,不知道再玩什么,嘴里时不时地冒出“无聊死了”、“没意思”之类的话时,我对他们的童年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在过久的辖制中,他们已经失去了玩的能力。
  我们许多家长很无奈,没有郑渊洁的勇气与才学,把孩子从学校拉回家,自己一手教育;没有万贯家财,能办个移民,或送孩子出国留学,躲避国内教育的“磨砺”;我们的孩子没有郎朗那样的独门绝技,似乎也没啥特殊才华能让哈佛、剑桥一眼相中。我们的孩子,注定只能与其他千千万万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国内高考的这座独木桥上拼杀。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长期以来,不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育儿观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小学生负担太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喊“减负”,但事实上是越减越“重”。基础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理念功利化使竞争前移,应摒弃世俗“成才观”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
  目前,对于孩子来说,不快乐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身心压力过大以及由于儿童自由天性被剥夺产生的压抑感。
  具体来说,表现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取得更好的分数,获得更多的能力,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下。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孩子玩的天性被剥夺,这是孩子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目前,少年儿童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一周能休息两天的人非常有限,大部分的孩子周末有一天甚至一天半的时间用来参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不利于孩子自由天性的发展。
  多数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被父母眼中和社会普遍的成才标准所规约的,孩子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包括读什么样的书、上哪种兴趣班,始终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来学习、生活、成长。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想,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孩子们都面对着竞争前移的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阶段的竞争很激烈,但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那样,加大投入,切实推进教育公平。
  其次,同全社会世俗的“成才观”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今很多家长、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理念功利化,这是社会世俗的成才观、成败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领跑的位置,可是家长们需要好好问一问自己,“到底希望孩子跑向何方”,是跑向快乐健康的方向,还是压抑天性不快乐的方向?
  第三,与科学教育理念的缺失也有很大关系。研究数据表明,真正超常的儿童,或者我们说的“天才儿童”仅占儿童总数的1%到3%,其余的都是一般人。如果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就不会将孩子逼得那么紧,也不会将自己逼得那么累。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僵化,跟孩子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使得孩子应该得到的道德人格的健康指导严重不足,在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后,缺乏精神上自我认知和调节的能力,压抑、叛逆,甚至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日前,中央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大战略,这对教育问题的解决也至关重要。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才能帮助教育领域摒弃世俗“成才观”的束缚,真正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目标的科学。
  憧憬总归是憧憬。“儿童是我们发送给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告诫世人的。如果我们发送给未来看不见时代的信息中,缺少了一种叫快乐的基因,甚至因此导致信息不尽完美,我们会不会被后人抱怨呢?“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如何让希望成为现实,却是一道社会难题。
  神马都是浮云,减负才是真经。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毋庸讳言,小学生自杀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在孩子看来,课业之重老师之可怕完全超越了生命的美好,死吧死吧,一死百了!笔者不想就素质教育的细枝末节再有太多赘述,也不愿再因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口沫横飞。只是希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够真实地付出改进的行动,哪怕只付出一点点的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减少很多的“郁闷”,很多的绝望,他们孤独、迷惘的心灵将有所皈依。在理解与希望的感召下,生动鲜活的他们将快乐开心、幸福无比地生活在我们周边。而类似的集体自杀事件也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切实拿出有效的措施,不妨进行一次全国性“减负”排查,真正把小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让小学生自杀的悲剧不再发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8 12:31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