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生活] 中秋节悲欢离合古今谈:古时咫尺天涯 今日若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20:3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秋节悲欢离合古今谈:古时咫尺天涯 今日若比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在密州为官的大诗人苏轼,为怀念分别已有7年的胞弟苏辙,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写下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万千阻隔 咫尺天涯

  历来的诗词歌赋,对中秋月的描写,多以赞美景致、歌颂团圆为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却一反常人中秋团圆的思路,醉中醒中,梦里词里,吟唱着悲欢离合之痛,让团圆的期盼成为离人孜孜不倦的憧憬。

  《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废之道理,皆因“千里共婵娟”凝聚了无数离人的共同心愿。

  为何苏东坡有此感叹呢?难道他真的只愿有“千里共婵娟”这个虚幻的相聚,不期望“咫尺共婵娟”吗?其实不然。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众的一种乞求。而当这种乞求正是社会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显得更为强烈。植根于农业社会的中秋节,人们所祈求的一是丰收,另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团圆。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研究中发现,古代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穷乡僻壤生活的农民。此外,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遇到佳节亲人不能团聚的情况。特别到了明清以后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汉就开始实行官员“回避制度”,并在宋代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其中籍贯回避最为普遍,历史也最长。可见,古代大多数官员必须离开原籍任职,而一般官员都不得携带家眷。即使贵为清朝宰相的张英,家人也是留在桐城故里,邻居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只能“一纸书来只为墙”。此外,古代大多数家庭必须承担兵役或劳役,应征的人离家服役,如遇天灾人祸,或许永远无法回家。求学的士人与商人也不得不离家。

  加之通讯不便、交通困难,山水阻隔,古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一切信息只能靠人传递,绝大多数人无法与家人、亲人保持联系。所以,就算是“快马加鞭”的邮驿通信,或是“黄耳传书”、“青鸟传信”,都难以跨越空间的界限。

  正是由于种种阻碍,团圆才显得格外珍贵。中秋节正是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恰当的时机。

  人们期盼家庭如明月一般团团圆圆。这样一种感情刻骨铭心,因而千百年来得以长久的传承。

  如今却是“比邻若天涯”

  古人的中秋,有相聚的“欢”,也有分离的“悲”。现如今,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发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张飞机票、一张火车票,就能让天涯变咫尺,团圆变得触手可及。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改变了千百年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业已形成的交往方式。只需轻点鼠标,顷刻之间,图文毕现,即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好似近在眼前。从技术上讲,“天涯若比邻”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具体而微的现实。

  然而,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介入,传统节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正被慢慢取代。例如,曾经在节庆时才能吃到的食物,现在变得可以轻易获致。由此,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和感动也随之降低,情感的积蓄也相应减少。试想,如果当时苏东坡和他弟弟都有手机的话,他还能写出传世名篇吗?

  现代化与城市化正在消解人们对古老的认知,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灯火璀璨的夜晚,来去匆匆的都市人,有多少会停下脚步,看一看天上的月亮,让明月入心入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我们今天没有失去明月,但是我们失去了对明月的懂得,失去了月印人心的能力。

  而社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完全拉近心灵的距离,反而出现了“比邻若天涯”的异化现象。试想,过去到了年节,大家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条短信四处群发,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我们身在“地球村”,实现了“空间对接”,却疏远了现实世界的直接交流。

  未曾改变的情感诉求

  尽管传统节日正在被现代化消解,但从社会生活来看,中秋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和古人一样,为了追求学业、事业,许多人远离故土,迁徙到其他城市,甚至远赴海外。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承受与故人分离的孤单和寂寞。

  分离、思念、团圆,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节日的演化此消彼长,但是对于天上月圆、地上人圆的追求,是所有人心中永恒的梦想。

  “中秋节俗的主要意义在于庆祝丰收、强化家庭伦理,以及提倡人际交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利用传统节日创造回家的机会,加强与家人的联系,可以强化人们的家庭观念。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民俗学家萧放说。

  葛剑雄认为,要使中秋的传统得以延续,首先必须注重增加节日精神层面的内涵;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中秋节进行一些创新,一些关于中秋的古老传统和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应该赋予新的解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一直有,情怀亦不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8 03:10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