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常用通假字集锦 A
“案”通“按”,审察,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干”通“岸”,岸边。例如: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
B
“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拂”通“弼”,辅佐。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太”通“大”,与“小”相对。例如: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当”通“挡”,抵挡。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E
“而”通“尔”,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F
“不(fǒu)”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G
“盖”通“盍”,为什么。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灌”通“盥”,洗。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酤”通“沽”,买。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H
“函胡”通“含糊”。例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堕”通“隳”,毁弃。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
“曷”通“何”。①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通“环”,环绕。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惠”通“慧”,聪明。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静”通“净”,干净。例如:茅檐长扫静无苔。《书湖阴先生壁》
“齐”通“剂”,汤药,药剂。例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戒”通“诫”,告诫。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决”通“诀”,告别,辞别。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菁”通“精”,精华。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具”通“俱”,全,都。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通“即”,就是。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强”通“僵”,僵硬。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辑”通“缉”,连缀。例如: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买椟还珠》
“简”通“拣”,挑选。例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距”通“拒”。①把守。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②抵抗。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桀”通“榤”,鸡栖息的横木。例如:鸡栖于桀。《君子于役》
K
“扣”通“叩”,敲。例如: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L
“雷”通“擂”,敲击。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廪”通“懔”,危惧的样子。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如:零丁孤苦。《陈情表》
“离”通“罹”,遭受。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陵”通“凌”,欺凌。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僇”通“戮”,遭到贬谪。例如: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
“列”通“裂”,裂开。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M
“缪”通“穆”,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N
“那”通“哪”,哪里,怎么。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P
“畔”通“叛”,背叛。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通“披”。①散着。例如: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②穿。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Q
“取”通“娶”,迎娶。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屈”通“缺”,缺少。例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契”通“锲”,划,刻。例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察今》
“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阙”通“缺”。①中断。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诎”通“屈”。①屈服。例如: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殴”通“驱”,驱赶。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R
“ ”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如: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忍”通“韧”,坚韧。例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S
“逝”通“誓”, 发誓。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竦”通“耸”,高耸,高。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食”通“饲”,喂养。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帅”通“率”,率领。例如: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李愬雪夜入蔡州》
“信”通“伸”,伸张。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T
“帖”通“贴”,贴上。例如: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庭”通“廷”,朝廷。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通“烫”,用热水焐。例如: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W
“亡”通“无”,没有什么。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无”通“毋”,不要。例如: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X
“孅”通“纤”,细致。例如: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论积贮疏》
“向”通“响”,指声音。例如:砉然向然,奏刀 然。《庖丁解牛》
“郤”通“隙”,隔阂,嫌怨。例如: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见”通“现”。①出现。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②表现。例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显现。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熙”通“嬉”,开玩笑。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生”通“性”。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乡”通“向”。①面向。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从前。例如: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还”通“旋”。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Y
“圉”通“御”,抵挡。例如: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炎”通“焰”,火焰。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邪”通“耶”,吗。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要”通“邀”,邀请。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芸”通“耘”,耕耘。例如:植其杖而芸。《荷蓧丈人》
“翼”通“翌”,第二天。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亿”通“ ”,束。例如:胡取禾三百亿兮。《伐檀》
“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员”通“圆”,与“方”相对。例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阳”通“佯”,假装。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厌”通“餍”,满足。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Z
“争”通“怎”,怎样。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属”通“嘱”,嘱咐,嘱托。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止”通“只”,只是。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振”通“震”,震动。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识”通“志”,记住。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直”通“值”,价值。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適”通“谪”,强迫。例如: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质”通“锧”,砧板。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质”通“贽”,见面礼。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指”通“旨”,主旨。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指”通“直”,一直。例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濯”通“浊”,浑浊。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支”通“肢”,四肢。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从”通“纵”,合纵。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尊”通“樽”,酒器。例如: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坐”通“座”,座位。例如:满坐寂然。《口技》
“曾”通“增”,增加。例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蚤”通“早”,与“晚”相对。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三、古今异义词汇总
B
卑鄙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好 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不必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行 今义:不可以;古义:不能走路。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C
春秋 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资治通鉴》
②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③书名。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从容 今义:不慌不忙。
古义:①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例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②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
从而 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D
地方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
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东面 今义:东边;古义:脸朝东。例如:东面而视。《秋水》
大方 今义:①对财物不计较,②言谈举止自然;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风 今义:大的风;古义:麻风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F
风流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或指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
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反复 今义:重复。
古义:①扭转形势。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逢迎 今义:奉承,拍马屁;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G
感激 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动,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①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②分开当两个词解。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察今》
H
或者 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
J
绝境 今义:走投无路之处,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即使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使,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精神 今义:①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②宗旨,主要的意义。
古义:①指神志、心神。例如: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促织》
②指灵魂。例如: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订鬼》
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①勾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古义:①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鞠躬 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K
可怜 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古义:①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以 今义:能够;古义:可,可以;以,凭,靠。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三国志》
口舌 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例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L
烈士 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古义:刚直侠义之士。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慷慨 今义:大方。
古义:①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例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②感慨,悲叹。例如: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老子 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大 今义:长子,排行第一的人,船夫;古义:年龄大。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并序)》
M
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面目 今义:面貌;古义:面部。例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N
南面 今义:南边;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读孟尝君传》
P
便宜 今义:物品价格低。
古义:①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张释之列传》
②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例如:(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廉颇蔺相如列传》
Q
前进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天 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其实 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②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R
肉食 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厚待遇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S
身体 今义:躯体;古义:亲身体验。例如:身体力行。
生日 今义:出生的日子;古义:生活一天一天地。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束手 今义:没办法;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
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虽然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山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
T
痛恨 今义:深切憎恨;古义:十分遗憾。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同志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
W
往往 今义:常常;古义:处处。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无论 今义:条件连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没有多少时候,很快。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赖 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①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②活泼,淘气。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X
形容 今义:动词,描述;古义:名词,形体容貌。例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
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行为 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宣言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①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②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
县官 今义:县长,县令;古义:朝廷。例如:县官甲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小子 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鄙称。
古义:①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②长辈称晚辈。例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Y
以为 今义:认为;古义:把……当作。例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因而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 今义:从前;古义:以后。例如:从今以往二年,適子不闻孝。《管子·大庄》
殷勤 今义:热情,周到;古义:关切,问候。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鱼肉 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约束 今义:限制。
古义:①盟约。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法令制度。例如: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治平篇》
一切 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一毛 今义:一角钱。
古义: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妖怪 今义:神话传说中形状奇怪可怕、有妖术、会害人的精灵;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
有意 今义:居心。
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于是 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Z
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①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②到达。例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古义:祖辈和父辈。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足下 今义:脚下面;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智力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作文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心 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中间 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丈人 今义:岳父。
古义:①老人。例如: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②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致意 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例如: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四、常见偏义复词
说明: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且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离开了特定语境,用作偏义复词的词就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指死亡,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C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出入”偏义在“出”,“入”无义,在“出”字后作为陪衬语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能“造”只能“养”的,所以“车马”是偏义复词,偏义在“车”。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狱中上梁孝王书》):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书·张汤传》):作为偏义复词的“长短”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耀,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D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治平篇》):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
询谋得失,深遂夙愿(《内经素向经序》):“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叙》):“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E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F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G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薤露行》):“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
H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指“缓和”,“急”指“急迫”,偏重“急”。
J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
L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张仪说秦王》):“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N
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Q
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
S
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行》):“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北朝民歌《那呵滩》):“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吊魏武帝文》):“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义,起陪衬作用。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思是“谁的年龄大”。
W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X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却东西门行》):“行止”,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指在“行”义。
Y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绿衣》):“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从本句后面的“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偏义在“园”,“圃”是衬字。
Z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偏义在“钟”,“磬”是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