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初一孩子发微博被母亲说教式的评论 引发亲子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1: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天的天空一如既往的阴霾,我的心情也随之低沉到了极点。”昨天上午,杨凯照例发出了当天的第一条微博。
  很快,几条评论瞬间跃然网页,“你要努力学习,天气的阴霾迟早会过去。”“下周不是要数学测验吗?打起精神来。”望着这些说教式的评论,杨凯毫不犹豫地将其拉入黑名单。
  杨凯今年13岁,上初一。这个月初,爱好刷微博的杨凯发现自己每每发表一篇微博,都会收到几名固定微博网友的评论,每篇至少10条。
  起初,杨凯以为是自己独特的微博内容引发了网友的兴趣,每当有人评论时,他都兴奋地与对方交流自己的感受。然而,近来,杨凯越发察觉出了端倪。
  杨凯的父亲常年在外出差,母亲郁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而她每天的“要务”就是照顾好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但自从杨凯上初中以来,郁女士发现儿子的成绩开始走下坡路,性格也越发地孤僻。
  “以前小学放学时,他最喜欢缠着我讲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事,现在呢,问啥子都不搭腔。”焦虑中,经朋友提醒,郁女士注册了时下年轻人热衷的微博,并第一时间搜索出了儿子的账号。
  一看才醒悟,郁女士发现,儿子这段时间都在与电脑交流,每天至少更新4条微博,其中一条竟写着,“就不能少说几句,每次回家都唠叨个没完,崩溃。”
  上周末,亲戚长辈一群人到杨凯家做客。闲聊时,舅妈随口一句,“你的微博内容怎么不能明朗些”的问话,令杨凯怒火中烧。在他的多次“质问”中,杨凯的妈妈、姑姑以及舅妈承认都悄悄关注了他。
  家庭聚会结束后,杨凯把微博上的几个“可疑对象”通通拉进黑名单。哪知,发现无法看到儿子微博后,郁女士又再次以同龄人的身份申请了一个账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这一做法再次被心细的杨凯识破。
  直到昨天,杨凯对微博粉丝及陌生的回复依旧很敏感。
  观点
  孩子:大多以纠结为主,不乏乐观者
  父母:家长越想深入,孩子越想逃避
  无独有偶,近来,高一学生魏晓冉也发现母亲通过表姐的微博关注自己。当她得知“情报”后,第一时间便是删除以前的部分微博。“我在网上说话都比较直接,肯定不能让我妈知道,不然她还不给我念紧箍咒!”此后,魏晓冉再没敢发表过自己的感想,多以转发为主。
  对于父母提出加自己微博,初二学生刘芸倒是挺坦率,她对父母说:“没啥,加就加呗。”没想到,事后刘芸向同学传授经验,同意加微博仅是一个保全自我,又能安抚父母的缓兵之计,“在他们加我前,我已经重新申请好了一个小号。
  重庆一中王涛的想法倒是颇为积极。王涛的父母从事媒体行业,三人在去年就相互关注。王涛记得,一次英语考试失误,因为不敢与父母交流,就在微博上写下失误原因以及体会,没想到,父母反而在微博上安慰自己。
 前不久,南京一对父女的微博对话爆红于网络。女孩“@依旧莼白咖啡”在微博上罗列自己的假期:“8天长假,老爸管得严,不让乱跑,不过山人自有妙计!30号宅家,1号出去唱K,跟家里人说是去朋友家玩的!2号出去涮火锅,就说出门充话费!3号出去逛街,就说去营业厅交个网费,4号……”
  不想,“@山前老李”很快回复:“老实在家待着!!吃火锅、逛街必须由你妈跟着。”女孩嘴一横:“你谁呀?去死”。“李××。”“@山前老李”自报家门。小女孩一看,慌了,赶紧认错:“爸!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啊。您怎么也玩微博了。汗。”
  介于网络上30701次的疯狂转发,10月7日,“@依旧莼白咖啡”更新微博,“谢谢大家的关注,老爸已经保证不玩微博了,大家都散了吧。”
  儿子上高三年级的周泽也是个微博控,可他关注了身边的所有同事和好友,就是没关注自己的儿子。“孩子有点小秘密多正常啊,谁没有经历过青春期。”他认为,家长偷看孩子微博就已经形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你越想深入,孩子越想躲避,如此只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
  专家建议
  微博可浏览,最好不要评论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副所长、亲子与情商教育专家蒋华认为,长期的父爱缺失使孩子缺乏力量,内心不够强大,以及在事无巨细的代替下,母亲对孩子出现的高期待是造成杨凯与母亲关系出现裂痕的主要原因。
  蒋华建议,当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出现障碍时,浏览孩子微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是可取的,但最好不要评论,尤其忌讳说教式的评论。“我很不赞同杨凯母亲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与他在互联网上交流,一旦孩子发现,将会造成对家长信任感的危机。”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注重人与人间的尊重。”蒋华还表示,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切忌以,“你最好……你应该……”的句式与孩子对话,不妨转换为,“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并伴随轻拍肩膀或背部的动作。(应当事人要求,文中杨凯为化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16 21:30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