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评:读书怎能没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7:56: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服毒自杀。
  在就业压力大的总体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并不奇怪。但苗卫芳因为找不到工作,其父亲自感压力巨大而自杀,却让人有些惊诧,至少让人怀疑:上大学、学知识充实自己,难道目的仅仅只有“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对于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很好,读书为学有三大功用:娱乐,装饰,增长才干。这就是说,读书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为了让谈吐高雅,抑或增加才能,都大有作用。但中国人读书的目的一直都过于实际,黄金屋颜如玉从来大行其道。
  实用主义也没什么大错,为了找份好工作,娶个漂亮老婆,也并无不可,一些农村人读书,就是为了脱离土地,而读了书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感觉没什么用了。这是从一开始就将读书定位成投资和回报的关系。
  严格说来,读书是有着投资和回报关系的,只是有的回报慢些,有的回报快些,这和所学专业有关,也和一些人对机缘把握有关。那些适应市场程度高的专业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理性地看,受教育程度会决定找工作的难易,待遇和发展空间也非常不同。何况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并没剩下多少。
  其实,这才是回归到读书的常态上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多数人都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读书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多,多年前只要“考上学”就相当于命运改变的那种现象已不再。时间回到高考扩招之前,或许那时连一个专科生,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只有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等着分配工作。这种模式给当时人们一个最大的感受,即要想有出息,就必须要读书,只有通过知识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修身齐家,才能光宗耀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期望值择业。人才多了,竞争自然激烈。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即找工作难,找一个好点的工作更难,导致每年公务员考试都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观”。而一些竞争中的失败者自然就不会风光,必然产生失落情绪,这种失落情绪和一些人头脑里残存的读书端铁饭碗的想法产生脱节,读书无用论就产生了。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苗卫芳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社会,何以找不到一份工作?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真的是“读书无用”的注脚吗?他为何会选择回家种地?
  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还是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研究生的求职目标往往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正因为有这种挑剔择业的心态,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而研究生更应该放宽眼界,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回头来再看看苗卫芳回乡当农民事件,虽然他再次当了农民,但和没有读研之前绝不会相同,更不意味着读书无用,只是他仍然像过去一样死抱着读书吃公家饭的思维,才感觉读书无用。公务员要求年龄35岁以下,谁让他40岁才毕业?这只能说,他读书太晚,而非读书无用。既然读了那么多书,只要踏实肯干,读书造就的才能必然有用。受过高等教育的苗卫芳已是有别于父辈、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种地”不过是务农的代名词,只要思想解放,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难道种地真的很丢人?不得不说,苗卫芳的父亲是有这个思想的。但有这个思想的又何止是苗卫芳的父亲,拿苗卫芳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称其“这么多年学白上了”的乡亲,无一不是有着“种地低人一等”,“农民没有城市居民生活体面”等思想的。 因为做为一个农民,祖辈辛辛苦苦在土地上劳作,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大学、读研究生,无非是希望他有出息,“跳农门”,体面而优越地工作和生活。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努力供养,结果却换来了儿子的回乡种地。这样的落差,足以让苗卫芳的父亲失去精神支柱。
  在不少人的眼里,让一个研究生当农民,是在浪费优质教育资源,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家长的期盼。这样的人生规划和价值取向,深深浸润在人们的脑海中,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几近成为“定律”。在村民和家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像苗卫芳这样的高学历研究生,不说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至少也要捧上“铁饭碗”才行,怎么能回乡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
  那么这种思想是否有失偏颇?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思想的盛行?国家在推进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同时,是否欠了农村太多的账,让农民们觉得,自己并不重要,未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事实上,尽管有人将苗卫芳们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但绝不会改变许多人以读书来改变命运的选择,那些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的人,正是读书有用论大行其道的体现。
  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发展平台,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应当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多元的标准对待多样化的就业现象。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努力奋斗的过程,既丰富了人生,发出了自己的光彩,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应当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尊重。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高校硕士研究生当楼管员、哈佛大学优秀学子当出租车司机等的报道,他们当中不乏有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事实说明,如果仅仅以他们选择的职业来衡量是否成才,这种观点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走上了极端。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最近,一个前农民莫言获得诺奖,这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生动体现。那些不读书的人,恐怕永远达不到这样的人生高度。如果莫言不读书,不仅他可能还是农民,中国可能因此还没有产生获诺奖的作家。可见,不读书的损失是多么大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6-7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发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3 06:14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