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读懂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4:3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它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觉上的对生活的判断,是学生个体生活认识成果的积累。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其不断发展和生长的条件,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现状来看,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动消极的数学教学还相当普遍.。
  案例:缺了几块砖?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本单元教学旨在通过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其图形间关系的感知和体验,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练习中设计了“补墙”一题,让孩子们在一面不完整的墙上找出缺了几块砖。该题的设计意图是想训练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估计能力。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直接出示缺了砖的墙面: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估一估,墙上缺了几块砖?
  (让孩子们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和估计去猜想答案,可结果却五花八门,有些离正确答案远得离谱,大部分孩子几乎是瞎猜。)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呢?
  生:可以用笔画一画。
  (几乎大部分孩子都想到了这个方法,都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开始画。)
  师:是的,那谁来介绍一下该怎么画呢?
  生:一行一行的画,可以先画好横线,再画竖线隔开。
  师:不错,画好了,数一数,到底是几块啊?
  (孩子们的答案令我惊讶万分,再一次的五花八门,有的是10,有的是15,有的是16,还有的拿着笔不知道怎么画。我走到说16的那些小朋友身边一看,天哪,哪有这样的墙?他们直接把上边的竖线延长,把空缺的地方不假思索地分成了16格大小不等的砖块。竟还扯着嗓子喊16,16,真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很多孩子们根本不明白砖墙是什么样的,我试图补救。
  师:谁能说说画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我一边把画错的墙展示给孩子们看,一边问。几个孩子马上说了“砖的大小要一样才行”。)
  师:是啊!我们平时看到墙壁上的砖都是一样大的。画的不一样大,砖的块数就肯定错了。请画错的小朋友再重新画一遍。
  (尽管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甚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画,可最后课堂作业本中类似的题做对的还是寥寥无几。)
  分析: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图形拼组,做为习题呈现给孩子,一是想向孩子们传递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信息,二是培养孩子用估计和猜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会五花八门?我想除了估计能力的欠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砖块的拼组,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一是孩子们虽然看到过生活中的墙,但他们对砖块的堆砌方法十分模糊,没有清晰的概念。二是对砖块大小的要求不明确。正是因为教师没有过多地关注孩子们对此习题背后的生活经验的需求,致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完全脱离实际,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课后,我对该题教学进行了新的预设。
 改进:
  一、举例说说生活中立体图形拼组的现象。引出造房子砌墙。
  二、出示两种不同的砖墙面。 
  1、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看到的砖墙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砌墙要这么摆放砖块?介绍交替拼组的优点。
  3、对砖块的大小有什么基本的要求?
  三、出示缺了砖的墙。
  1、观察:估计一下缺了几块砖?
  2、验证: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1)用纸拼一拼。(用多大的砖来拼?)
  (2)用笔画一画。(画的时候有什么要求?)
  (3)用手比一比。(怎么比?)
  同桌合作操作:选择一种办法进行验证。(需要的工具可以到教师处领,如拼砖用的纸片。)
  3、交流比较:择不同的验证方法上台演示,比较哪一种验证方法最好?(重点展示不同的用笔画的结果,进行引导纠错。)
  4、总结:用纸拼太麻烦,用手比准确度不高,用笔画容易操作且不容易错。
  此设计既达到了培养孩子空间想象力和估计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孩子们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并形成策略优化的意识。最重要的是直击生活实际,唤醒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突破了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让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画出缺少的砖块。在另一个班,我尝试用了新预设的流程进行教学,发现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案例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学折射出来的问题该不是一个偶然。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教学在研读学生方面的严重缺失。《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确,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儿童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认知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那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一、研磨教材:把握知识点对生活经验的需求。
  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一些生活经验?需要拥有哪些生活经验?这就是知识点对生活经验的需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意识到学生已具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些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然后认真的研磨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对生活经验的需求。这是一切有效教学的源头。上面案例中的教师第一次施教时,以为只是一道习题的教学,忽略了其同样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草率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导致很多孩子陷入迷惘境地。
  二、研读学生:分析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研读学生,分析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凭借教学经验来估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有时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调研后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预设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上面案例第二次施教之所以能成功,正是有了第一次教学的课堂观察,才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对这一点做足功夫,那就不会再有第一次教学的尴尬了。
  三、立足课堂:唤醒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立足课堂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不能盲目、片面地依赖生活经验,不简单地再现生活经验。而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苏醒,从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投入,激活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心灵的成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因此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处理亦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否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在课中进行点拨?通过怎样地形式进行引入?是通过情景创设?还是谈话互动?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像一座桥,能把数学知识抽象出来的逻辑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静态的知识符号变得鲜活、生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与学习内容悠然"神会"。与此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他已有经验的升华,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杜威曾明确提出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价值,他说:“儿童的发展是经验的发展,儿童的经验是萌芽的种子、含苞待放的蓓蕾,它是不断变化着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就让我们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开始,去读懂学生,构筑我们心中的高效课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4 01:22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