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非沪籍“约辩”女生引发异地高考微博激辩
连日来,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因其“高调争取异地高考(微博)权利”的个人微博而闻名网络。这个原籍江西的女生因户籍问题无法参加上海中考,同时又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自今年5月起辍学在家,自学高中课程。占海特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于10月25日微博邀约京沪籍人士在上海市教委就异地高考问题进行辩论,称“为了正义和真理”。一时间,占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不少网友表示力挺,也有一些京沪本地市民斥她为“异闹”、“蝗虫”。
二、舆论关注:媒体、网民反响强烈 政务微博讳莫如深
截至12月6日8时,仅在新浪微博的“非沪籍女生辩异地高考”话题讨论中,就已经有超过150万网友参与其中。在微博上,舆论对此事关注度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状态,仅12月4日一天,微博用户发布的相关微博已多达40408条。
舆论对有“异地高考”向来是褒贬不一,此次升级热点舆情与长时间的民意酝酿不无关系。之所以在12月4日呈现井喷状态,与媒体集中报道有很大关系。中央电视台于3日、4日分别在《东方时空》和《经济新闻联播》中报道了占海特“约辩”事件。在传统媒体方面,《人民日报》的《北上广,异地高考有多远》、《京华时报》的《非沪籍女孩无法参加中考辍学高调争取异地高考被斥“蝗虫”》、《齐鲁晚报》的《占海特:“非沪籍”抗争者》均引发一定影响,极大地推涨了舆论关注。
与媒体、个人的积极发言相比,目前倍受关注的政务微博似乎有所顾忌,对此事均保持沉默,寥寥几条微博也是发布在9月份。
政务微博的普遍噤声,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几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务微博对相关政策不置一词,以鸵鸟姿态应对舆论纷争,让人遗憾。争议是改革的起点,达成共识与各方妥协是改革的成果。在多元利益格局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需要政府做大量细致的社会调查,听取多方意见,求共识、想办法、找出路,而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
三、舆情分析:
异地高考牵涉高教资源不均、户籍制度藩篱等深层制度问题,是一场各方利益的长期博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随即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认为:放开异地高考的方向没有问题,可循序渐进,逐步放开。总之,应该放个口子,让人们看到希望。
如今,异地高考进入实质操作,议论和担忧纷至沓来。这就是当下改革面临的现状:“利益主体各有诉求,社会舆论各执一词,得过且过的逃避和乌托邦式的苛求并存。” 复旦大学教授冯玮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他认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实行“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上海同样不会例外。
应该明确的是,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不是东部对西部、城市对乡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补偿,而是全社会对公平追求的结果。如果仅仅将之看成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利益补偿,必然会陷入地域之争和利益群体间的口水战。《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建议,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实现全国考生和家长们的和解,舆论应鼓励理性,而不应把异地高考难题强行变成不同利益人群之间的摊牌。
异地高考是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手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教育部一家单兵突进可以解决。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于灵甚至认为:针对异地高考问题,10到20年能解决都是乐观估计。政策不可能为一个人开绿灯,这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每个人都需要耐心,仓促出台一个不完善的政策,它带来的伤害可能会更大。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微博)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速度加快,原有的“画地为牢”的管理模式已然落后。开放异地高考,必然要破除户籍藩篱。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除户籍制度坚冰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回到高调争取异地高考事件本身。占海特用“辍学”来反抗体制积弊勇气可嘉,但以为能以此能催逼异地高考政策迅速出台的想法则太过天真。评论员刘昌海认为,(争取异地高考权利)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而不能采取孤注一掷的方式。假如继续如此一意孤行,占海特很可能会像当年为了表达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而在高考时考零分的徐孟南一样,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