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u48175962 于 2012-4-14 13:58 编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1、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感受古诗声韵格律美味。
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感悟,情境导学”,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
由于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所以把音律引入诵读,在体会诗意后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更好的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老师提醒学生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近乡情更切,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的场景,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是古代私塾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传统的诵读方法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
再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抓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对风帆渐驶渐远,最后消逝过程的细腻描写,创设诗人昂首遥望,注视风帆直至不见帆影的意境,通过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声韵格律美,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2、仿写古诗,即兴创作,激发学好古诗的欲望。
有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既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即仿写古诗兴创作的可行性。今人也有不少活用古诗的例子。为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也可开展“即兴创作,一比高低”活动,指导学生创作,引导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和诗人创作的诗作一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
如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可在学习本诗之后,让学生仿照“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来即兴创作,这也是诵读诗文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好古诗的欲望。
3、以诗译诗,扩展情景,彰显学生文化底蕴。
以诗译诗就是把古诗词译成现代诗词(不是译成白话文)。译成以后的现代诗要力求押韵,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把有些字的意思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 要力求把诗人所要表达的那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和美的感触表达出来。将古人的格律诗今译,赢得一片喝彩的,莫过于台湾小说家琼瑶对《蒹葭》的翻译: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4、以点带面,横向比较,增加积累,体现诵读古诗的价值。
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
如教教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后,可以进一步链接其他的送别诗,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再如教学思乡诗《静夜思》之后,让学生诵读其他的思乡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泊船瓜洲》《回乡偶书(二首)》等,从而感悟月是故乡明,思乡想家的浓浓的思乡情结。
此外,还可以借助流行歌曲,尤其是借助根据古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作横向联系,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从网上下载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很快就把古诗背出了。可见流行歌曲的魅力非比寻常。古诗与流行歌曲对应的还有:李煜的《虞美人》——邓丽君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徐小凤的《别亦难》,李煜的《相见欢》——邓丽君的《独上西楼》,范仲淹的《苏幕遮》——邓丽君的《芳草无情》……当然还有一些根据古诗意境改编而成的流行歌曲,如前一阶段满大街传唱的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则是根据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改编而来,听了流行歌曲之后,再让学生接触原诗,学生表现得兴趣昂然,学得也很轻松。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又如教学《春晓》,教师可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看到许多美丽的花儿 ,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学生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了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