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职场经验] 毕业生求职:小众专业对口少 半路出家遇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6: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有人说,2012年-2013年是“史上最难找工”的时期,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据某网站最新调查结果,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分别低于上届同期8个和7个百分点,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的人数也达到历年最高。
  在一个研究院所做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中文”、“法律”、“新闻”、“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由于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不幸入选红牌和黄牌专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们遭遇了就业尴尬?
  ——多名国内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故事
  当梦想遭遇现实
  “我并不喜欢翻译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翻译专业的王芸直言不讳,“从开始找实习到现在,我才发现,之前的路走错了,我一直喜欢的是媒体行业。”这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从平时读读书、看看戏的生活突然转变成四处“揾食”,她明显有点“找不着北”。
  王芸是四川人。高考填报志愿时,尽管自己不喜欢翻译,但由于这是一个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她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思。到了找实习的节骨眼儿,和她的同学不一样的是,王芸并未在自己的专业上大做文章,她的简历一封封都飞去了心仪的媒体,“因为我喜欢。”
  王芸曾在三家媒体实习过,有网站有报纸有杂志。凭借过硬的英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王芸在做深度访问时显得游刃有余。“我喜欢看戏,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王芸说起这些眼睛亮了,“我也喜欢看电影,因为专业的关系,我还读了很多外国原版小说。”可在找工作的时候,这些并未给她带来任何优势。“简历投到数不清了,可是有反馈的很少,大概只有两三家吧,面试之后只有一家看起来有些眉目。其实我投得还算少的,因为今年招工的媒体少了好多。”
  在王芸看来,自己的专业是个大问题。“校园招聘都是些大企业,文广传媒什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你知道的,上海传媒大企业都盯着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说到社会招聘,王芸指了指ipad上一则媒体招聘启事,叹了口气:“你看,又是明确写只要‘新闻传播类’的,像这样的,我连投的必要都没有,网上申请肯定没戏。”
  距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短。王芸的媒体梦正在被现实一点点蚕食。虽然不甘心,但她已经开始考虑换方向了:“4月要是还没有起色的话,我就只好看看对口专业了。”她顿了一下,眼光停在了一则某日报的招聘启事上。“还是想抓紧最后这一点时间。之前高考填志愿以为找个很牛逼的专业就能找个能挣钱的工作,但是过了这么几年反而变得很理想主义,觉得要做自己喜欢的。”
  和王芸类似的,还有南京大学的陈涛。陈涛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方向也是传媒。在同学眼里,陈涛是个注重性价比的人:只有两次实习经历,但每一次都是重量级的。“我做过报社跟电视台。”陈涛说,“这是我未来求职的方向。”
  陈涛手上已经握了不少offer(录用通知),还被冠上了“offerking”的名号,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还是不愿意交出三方协议,“我想在京津一带工作,离家近。好多单位的待遇不够理想。我必须要谈待遇,因为我还要成家,不是说能糊口就可以了。所以我挑的都是好单位,‘心仪的工作’加上‘合适的收入’,难度相应也会变大。”
  曾是学校文学杂志主编的陈涛有着良好的文字功底。“大家都说我是‘笔霸’。笔试必进,无论什么单位。”陈涛苦笑,“可是每到最后一轮就没了消息。”之前参加“国考”,从6000多人中突围,杀进了面试,陈涛当晚特别兴奋,请室友大撮了一顿,谁知道第一轮之后就没了消息。心仪的某国字头日报社也进到了最后“九进三”的“终面”,陈涛之前排名第三,离录取仅仅一步之遥,可他最终还是成了未被录取的大多数。
  如今的陈涛依旧奔波在去面试的路上,“尽管今年缩招很厉害,可我不愿意妥协。”
  小众专业的隐痛
  迄今为止投出去近百份简历,只获得了不到10次笔试机会,面试机会更屈指可数,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林最近越来越发愁,“有的大型招聘会,投了不少简历但是根本就没有回应。”她本科读的是法学专业,因为不喜欢法学,考研的时候便决然选择了社会学,本以为考上北大就有了高起点,没想到三年后还是一头扎进求职苦海至今仍没上岸。
  因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对口的工作,刘林投的简历基本是银行、公司人力资源、事业单位等不限专业的。银行不用说,投的人各色各样,自己根本没有优势;公司人力资源方面,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还都排着队;事业单位比较稳定,基本都解决北京户口,竞争更是惨烈。刘林之前还考了公务员,但由于指定要社会学的岗位实在太少,她最终还是报了个专业不限的。“那么一大张表格我看花了眼也只看到几个要社会学的,又不是特别好的单位。”
  这一天刘林刚参加了个面试,问她怎么样,她摇摇头,一脸疲惫:“跟以前差不多。人家先一看是北大的,还挺热情,后来再一看是学社会学的,就有点冷淡,就问社会学是学什么的。像这样的问题我几乎每次面试都要回答一遍,到后来都有点烦了。有时候觉得挺悲哀的,就是那种不被了解的悲哀。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学的东西确实挺虚的,找起工作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刘林面对的差异化对待还不止于此。有一次,她好不容易进了某事业单位的终面,在那里碰到了同班的一个男生。“研究生两年多总共也没见他来上过几次课,成绩不太好。”没想到最后录取的是那个男生。
  半路出家的尴尬
  在北京一家律所实习了一年,汤佳上周才得知自己实习的部门今年不留人。汤佳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原本以为留下来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想到最终希望落了空。“有点万念俱灰的感觉。身边的同学从上学期就开始找工作了,我一点都没找,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实习上了。结果律所确定今年不能进人了,说是往年进多了,今年没额度了。”
  目前我国法律硕士毕业生人数多,竞争更为激烈,求职时限制也很大。汤佳感叹道:“我本科是学中文系的,当初觉得法律很热,研究生就报了法学。身边同学跟我想法差不多,一窝蜂就都学了法。工作机会就那么一点,自然僧多粥少。”
  汤佳当初能进那家律所实习,着实费了工夫。不少律所都限定只要法学硕士,像汤佳这样的法律硕士很多都是直接被拦在门外的。“我当时挺厚脸皮的,就赖在那儿拼命干活,说我也不图什么就想学点东西。律所的老师看我很勤快又真诚,就让我留下了。”实习的日子里,汤佳铆足了劲。有天晚上九点了,汤佳还在加班奋战,带汤佳的老师临走前拍拍她的肩,说:“以后有你帮我搭把手,我也能轻松点了。”望着眼前成堆的文书,汤佳长舒了口气,觉得终于在北京有了安身之所。“进了律所那么久,第一次觉得踏实。”
  尽管依然很郁闷,但汤佳还是振作起来加入了求职大军。“倒也不后悔,至少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律所这一块算是有一定经验了。”
  最近,宿舍里的气氛一直很压抑,同宿舍的姐妹们没人拿到录用通知,汤佳说:“像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种央企往年招的人都比今年多。班里有一个同学都已经招进去了最后还是给吐出来了,说是分公司招完了,总部又不给名额。”
  公务员、律所、公司法务,是法学求职三个主要方向。由于专业性强,法学的就业面其实很窄,法律硕士更是四处受限。找工作才短短一周,汤佳开始怀疑当初自己半路出家学法的决定。
  专家观点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致大学生就业难
  关于2013就业难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有四大原因。
  苏海南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苏海南说,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能达到60%多,甚至于70%,如果有这么一个产业结构,这些大学生就业问题肯定不成问题。
  第二是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和招收的人数,跟市场需求对不上板。有一些专业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恰恰进去的人又比较多。
  第三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不够。苏海南认为,现在的大学主要是重知识培养,但是轻能力的锻炼,所以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种情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与此同时,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
  第四就是整个就业的状况不乐观,在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也使大学生就业更艰难。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23 12:0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