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资料] 2013年孝感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5:2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考点梳理】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今年也将进入我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范围。从选材看,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从考点看,分别从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态度、领略作品的人生哲理优美意境、领会精彩词语的妙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个性解读和迁移拓展等方面进行考查。选文均来自于课外,试题以主观题为主。
【知识储备】
一、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备考指导】
一是要知道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我们宜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散文阅读题,结合我市《2013年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二是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四“以”、一“规律”。“四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考点点拨】
1、文题理解
1)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例如孝感市2013年中考调研考试散文阅读《低处的温暖》第13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低处的温暖”的理解。结合原文可知,“麻雀或许就如同生活中的某种人,它们矮小不被重视,可他们在生活的最低处,正静听着凄风苦雨的悲凉,对生活的索取极少,常常平凡而又普通,像普通的萤火之光散落在凄冷的广野,却能温暖那份落寞和孤寂,被人珍视。”找到了这句话,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2)文题的作用:
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标题有时候还具有提示文眼的作用(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如王剑冰《绝版的周庄》。“绝版”一词就是文眼,它一在表明周庄的不可复制性,二在表明作者对江南古镇周庄被现代商业日渐侵蚀的忧虑。这也就是文章所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内容概括
考题形式: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或中心事件。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五)《听山》第13题: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14题:作者说“听有所获”,请说说作者从听山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
答题要点:(1)记人为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明确主要事件。写景的文章,要把握景物的特点。
(2)看清题目,注意答题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是一句话概括,就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可以先不加字数限定的写,然后再加以浓缩,如果有字数限定的,还有在字数范围以内。
(3)不是一句话概括的,就要注意将事件概括完整,尽量不遗漏。要注意分条列出,不要有所疏漏。
3、主题提炼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一)《美丽的邂逅》第17题:“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4、行文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四)《荡里莲花》第13题:“全文思路明晰,是以         作为行文顺序来写的?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5、语言品味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处)。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调研卷《低处的温暖》第15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加点词语。①它是一副桀骜不驯不可侵犯的样子。②它们裁剪了性格的倔强。”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修辞、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考题形式: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调研卷《低处的温暖》第17题:“麻雀的骨气像山,似铁,是不为小恩小惠所折服的钢铁脊梁,它们在天空中飞翔,映衬在大地上是一排排刚正的诗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思路: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②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等。 
6、形象分析
考题形式:请简要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人物伤感流泪(或激动喜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能理解作者这一举动中包含的情感吗?)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三)《让阳光拐个弯》第17题:“试简要概括文中“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答题思路:(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结合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7、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考题形式:分析选文写法上某一方面的特点,考查其作用。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调研卷《低处的温暖》第16题:文章赞美的是麻雀,但作者却花不少笔墨写了燕子和八哥,请问能否去掉对于燕子和八哥的描写?为什么?(3分)
答题思路:掌握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结合原文内容品析其特色或效果。
8、迁移拓展
考题形式: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是要求针对文章作者的的观点、思想倾向等,或叙述自己的经历感受,或做出独特个性化的评价。
例如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二)《那些牵动心灵的声音》第18题:“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渐渐深刻。请写出你聆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及对它们的理解。”孝感市2013中考适应卷(四《荡里莲花》第18题:“晋陶渊明爱菊,周敦颐和此文作者都爱莲。你爱什么花呢?说说理由。
答题思路:迁移拓展是在理解、领会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本阅读的超越。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融入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1)材料探究题:从表现内容、思想感情、蕴含哲理等方面综合分析文章和材料谈思考和感悟。
2)联系实际题:应立足于文章的主旨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3)拓展积累题:如对名言警句、作家作品的积累,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读书卡片等等。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要求,然后锁定范围,有针对性做答。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链接中考】
两 片 秋 叶
□  陈薇莉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要找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答案就在文段中,要求学生对有效信息要准确的筛选和归纳。第三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也是作者的立意所在。要求学生由“物”及“人”,抓住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来回答问题。第四题是一道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题,语句含义深刻,潜台词极为丰富,要求学生能透过语句的表面现象来认识其本质,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抓住句子出现的前后文来解决问题。第五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只要学生能够写出主要的写作方法和作用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1、由悲秋到恋秋。2、第一片: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第二片:火一般红。3、为改变大山的贫穷和落后,顽强拼搏,勇于牺牲,像枫叶那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4、我摆脱了内心的愁苦与悲哀,领悟到了只有拼搏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通过对比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第二片枫叶炽热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模拟训练】
明月清泉自在怀
□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林泉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松树,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树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行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才便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2分)
2、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3、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4、在第④段中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分条概述其理由。(3分)
5、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2分)
6、文中说“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 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那么,你认为他都放弃了什么?你为了实现明天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许你今天就应该放弃或已经放弃了一些东西,结合现实具体谈一谈。(3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3 19:4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