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说谎不能轻易下定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16:3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前儿童在向成年人描述事情时经常发生所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但并非所有与事实描述不符的情况均为说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判断幼儿是否说谎时,经常因为忽视了说谎的要素而发生误判。因此,教师要谨慎对待孩子的言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同时,教师要把点滴的教育事件看成更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的机会。当发现孩子的确有说谎行为时,教师也要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
  有些“谎言”并非幼儿本意
  幼儿在向成年人描述事情时经常发生所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但并非所有与事实描述不符的情况均为说谎。请看下面三个案例:
  案例1:丽丽妈妈给了明明一块糖,明明没有吃,放在口袋里。回家后,妈妈发现了,问明明:“谁给的糖?”明明想了想说:“乐乐奶奶给的!”
  案例2:幼儿园今天举行了亲子运动会,王阿姨问甜甜:“甜甜参加了什么项目?”甜甜想了想说:“扔乒乓球、跳山羊、钻圈,还有运气球。”实际上,这次运动会中没有“钻圈”活动。
  案例3:手工课上,小强不小心把老师发的纸弄坏了。小强怕老师批评,向老师报告:“不是我弄坏的,是明明,他弄坏的!”
  上述三个幼儿所述事件均与事实不符合,但经过教师和家长的仔细调查,仅有案例3中的小强为真正说谎,其他两例均不属于说谎。案例1中的明明是“记忆错误现象”,案例2中的甜甜是把“想象与现实混淆”,把自己经常和邻居家小朋友玩的“钻圈”游戏移植到幼儿园的运动会中,他们对自己所说的与事实不符一事既无“意识性”也无“有意性”。案例3中的小强符合了说谎的基本特征,他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故意把责任推给他人,既有“虚假性”,也有“意识性”和“有意性”。
  说谎是指幼儿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幼儿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行为。根据定义,说谎必须满足三个要素:虚假性、意识性和有意性。虚假性是指幼儿所述与事实不符;意识性是指幼儿明知自己所说与事实不符合但还要说出来;有意性是指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欲望而有意说谎,如为了逃避惩罚、获得奖励、取得教育者的欢心或引起别人的注意等而说谎。
  教育者首先要区分说谎与儿童因“记忆错误”、“想象与现实混淆”等出现的假性“说谎”的情况。儿童所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情况经常源于记忆错误,这种情况下不能称为“说谎”。另外,由于幼儿想象力丰富,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把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表现出所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也不能称为“说谎”。
  教师要谨慎对待孩子的言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不诚实”的标签。要想了解、体察孩子的真实意图,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这是正确解读孩子言行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要在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言行。
  幼儿常因外界因素“说谎”
  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经常发现幼儿说谎,有些幼儿为了获得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编造自己在幼儿园里受到老师表扬的谎话,有些幼儿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把责任推给其他孩子,也有些幼儿为了排斥某个同伴而故意说一些坏话。这与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之一——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相违背。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要对幼儿说谎进行干预,首先要了解当前幼儿说谎的一般特征,对幼儿说谎的发生频率、发展变化的特征进行考察。为此,我们以《幼儿说谎问卷——家长版》为调查工具,以济南市公立幼儿园445名3岁至6岁幼儿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说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向您隐瞒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为了得到表扬,说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为了不做某件事情,寻找理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说一些并不存在的理由”,“为逃避批评或惩罚,将自己做错的事情推给别人”,“对于不想告诉您的事情,孩子会编故事”等。
  调查发现,幼儿说谎发生率为“经常发生”或“总是发生”的比例在1.3%到6.2%之间,说谎程度“有时发生”及以上的比例在13.2%到26.7%之间。在7个项目上均“从未发生”说谎的幼儿仅有30人,占总人数的6.74%;7个项目上均“很少发生”或“从未发生”的有154人,占总人数的34.61%。由此可见,说谎在幼儿中的发生率较高,是该阶段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
  调查显示,事后检验表明,3岁组幼儿的说谎显著多于5岁组和6岁组幼儿,其他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整个幼儿阶段,3岁组幼儿的说谎现象最严重,4~6岁间幼儿说谎变化不大。尽管4岁之后说谎有所下降,但仍然普遍存在,这表明,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对幼儿进行干预仍很必要。
  当孩子所述与事实不符时,教育者首先要根据说谎的判断标准进行甄别,对因为记忆错误或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导致的假性“说谎”,教育者切忌批评、斥责儿童,应该引导儿童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知道自己所讲的事情哪些地方与事实不一样,当儿童讲述真实情况时,要对他们坦诚的态度给予赞同和肯定。对于真正的说谎行为,教育者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干预。
  预防说谎从成人开始
  已有研究还发现,幼儿说谎与教育者的教养不一致、教养行为不正确以及不良的榜样示范等因素有关。
  成人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把点滴的教育事件当作影响孩子心灵的教育契机,谦虚地面对生活、面对孩子,和孩子共同形成诚实的做人品格。对幼儿说谎的预防或干预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教养一致。现实教育中,因教养不一致而导致儿童说谎的情况时常发生。例如,某老师规定,幼儿只要做出良好的行为(如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就会奖励一朵红花。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言行前后不一致,对那些主动打招呼的幼儿,老师高兴了就奖励,心情不好了就不奖励。通过多次观察,幼儿逐渐明白,自己能否得到小红花取决于老师的心情,于是逐渐学会察言观色,甚至通过说谎让老师高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预防儿童的说谎或减少儿童的说谎行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做到教养一致。
  教养一致既包括教育者本人前后言行一致(如上例),也包括教育者之间教育观点与教育行为的一致。其中,教育者(主要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教养一致更为重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父母之间要经常相互沟通,尽量做到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致,以防幼儿因教育者之间的教养不一致而左右逢源,给幼儿说谎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教养行为正确。幼儿说谎习惯的养成也与教育者不正确的教养行为(如惩罚与强化使用不当)有关。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被强化的行为(如说谎)以后出现时不再伴有强化物(如奖励),则该行为会逐渐消退。根据这一原理,当幼儿说谎时,教育者不要给与强化物,同时转而强化幼儿的诚实表现。只要教育者持之以恒,儿童的说谎频率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良好行为则因为被强化而逐渐增加。
  树立“诚实”榜样。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幼儿阶段属于社会认知的权威定向阶段,幼儿易于认同教师和家长的行为规范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模仿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因此,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诚实。此外,教育者还要给幼儿树立诚实的同伴榜样和媒体榜样,如动画片中的人物,增加幼儿学习、模仿诚实榜样的机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9-23 08:44:32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如此~提前学习了
板凳
发表于 2013-9-23 08:56: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比较仔细的辨别
地板
发表于 2013-9-24 08:40: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5
发表于 2013-9-27 16:44:0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28 11:30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