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让语文考试130分以上的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5: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十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虚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使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  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  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三)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
  【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
  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续写: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高考阅读和诗词鉴赏答题公式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每晚六步,学习成绩顶呱呱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处于困境,而是陷于困境而不知或知道却不改变。
  面对每晚的作业,您的孩子是不是疲于应付呢?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完成作业,为什么您的孩子成绩就是和优秀的孩子有差距呢?为什么孩子平时作业还可以,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上不去呢?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困惑,那一定是知识掌握的质量出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每晚六步,就让孩子的成绩顶呱呱。
  第一步:回忆式板书
  每晚回家第一步,不是做作业,而是先拿出专用笔记本,按时间顺序,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并写下重点关键词,对回忆不清的则作上标记,整个过程根据新内容多少,在5分钟左右完成。
  此步作用:1、回忆式巩固。2、查漏,找出模糊与不懂知识点。
  有的放矢才更有效,此步是最关键的一步,不仅可以巩固与查漏而且为后面的步骤节省了时间。
  第二步:针对性理解
  针对上一步发现的错漏,即时的通过书本、笔记、问家长、老师、同学等及时弄懂。
  此步作用:补漏,并为提高作业效率做准备。
  (101网校学员,可听名师讲解或看学案弄懂)
  第三步:考试化做作业
  做完上面两步,当天的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现在就要以考试的标准来写作业。注意在此过程中如有不会的一定要按考试要求,独立思考,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没做的留白。
  此步作用:检测掌握情况,训练考试心态,保证考试时的正常或超水平发挥,此法对大考考不好的同学至关重要。
  中、高考从不会因为你的作业做的多少和是否做对来给你额外加分,只有以考试的状态反映出的分数,才是中高考录取的标准。
  第四步:定向答疑
  针对作业中不会做的题,依次通过查看类似典型例题、问老师、同学、家长等方式解决,及时的解决会调用作业时的思考过程,让记忆更深刻。
  此步作用:当天问题,当天解决,不留漏洞,并可加深记忆和强化理解。
  (101网校学员可用答疑广场的问题搜索或向老师提问,在10分钟内及时解决对应问题)
  第五步:主动提高
  以上四步是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是拿到基本分的保障。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完成上述四步后,还要主动做两件事:一是补弱科,二是加强强科。
  此步作用:让弱科不弱,强科更强,从而产生整体分数优势。
  (101网校学员可用状元班课程,做科目的专项拔高,也可以用学法指导栏目做弱科的方法指导或科目的相关栏目来补弱科)
  卓越来自你每天比他人多做透一点。
  第六步:提前预习
  如果晚上还有时间或精力,则可以根据课程表,对明天的新课花几分钟预习,特别是弱科的新课。
  此步作用:为第二天的课堂高效率打基础。
  (101网校学员可用超前班或学案预习)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前面四步,则成绩就可在中等偏上了,如果做到了所有六步,则很容易就进入优等生行列。
  如果想成为尖子生,则还要学会时间管理,进行计划性学习,并且要加强周总结、系统提高、错难题本建设和题后思考等学习习惯。
  分数只是表象,习惯才是本质。
  学好语文:一个信念,两个敏感,三种本子,四个习惯
  学好语文,从高一开始
  关于语文的学习,我想跟大家说两层意思:一是应该学;二是怎样学。
  先说应该学。全世界都在掀起学汉语热,汉语在世界各种语言之中的瑰宝。08奥运会开幕式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功利的角度看,学好语文有两大目的:一为人生,二为应试。
  学好语文,多读好书,能够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说得非常实在。这是物质方面。在精神方面,古人又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如食稻粱,读史如品肴馔,读诸子百家如尝醯醢。” 这也是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 。正所谓“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应试的角度看,不管是3+2还是3+x,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永远都是第一科,占160分(文科200分)。所以,学好它。一是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二是为在高考中来一个“开门红”,为后面的科目赢得一个好心情。
  那么,怎样学好语文呢?我讲四点:一个信念、两个敏感、三种本子、四个习惯。
  一、坚定一个信念
  第一个故事是《山,你过来》。说的是有一天,穆罕默德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吗?” 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充满了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了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达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信心,新的学习生活,面对知识的一座座高峰。聪明人会抬起脚步,自己走到山上,而不是站在那里,等山过来。只要你有信念,并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就可以做到。
  二、培养两个敏感
  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两个敏感——生活中的语言敏感和阅读中的语言敏感。
  一是从生活中培养语言敏感,所谓“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普希金向他的奶妈学习语言;小托尔斯泰对监狱里各种各样的犯人口供感兴趣;高尔基说得更好,从十六岁开始,就靠做别人私语的旁听者生活。比如我们看电视看到某段经典台词,精彩评论,听到一首歌,一句广告,都可以学习仿效,灵活运用,这就是生活中语言的敏感。
  二是在阅读中培养语言敏感。高三大阅读练习中遇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诞生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结束了。”不久,市二模考试出了这样一个语言运用题:用整句形式写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一般同学都只得一二分,不少0分。有二三名同学得满分。怎么写的呢?“当人类饮用第一滴水的时候,文明就开始了;当人间流尽最后一滴水的时候,文明就结束了。”既整齐又发人深省,还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平时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多积累,就能培养自己的阅读敏感。
  三、准备三种本子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作业本(基础知识总结本和书法本)、摘抄本(各种内容的收集)、写作本(大作文和周记本)。
  作业本是用来记录课上课下基本知识的,从字形、词语、熟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等老师上课及练习的内容记好,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书法本练习书法。
  摘抄本。抄什么呢?名人名言,典型事迹,奋斗足迹,智慧者的人生体验……描写景物的、阐明事理的、评价古人的,所有你喜欢的深刻优美的文段……从哪里抄呢?报纸、杂志、高考满分作文,甚至自己学的课本,老师讲课时精彩的一句话,精彩的段落抄多了,看熟了,不仅会成为作文拿高分的 “秘密武器”,其他方面也会受益不少。
  大作文用来写每月两次的大作文练习。周记本一周两篇,用来及时书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的。通过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了写作的灵感,及时捕捉,内容可长可短,时间长了,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四、养成四个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勤查词典,多多积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语文一定要有工具书。语文学习重在积累,一定要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必备的有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这三种是必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准备《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词典》(06年高考考的是宋诗,07年考的是宋词)勤翻勤查,必定大有裨益。要充分利用这无声的老师发挥的作用。
  2、勤于思考,主动参与。很多同学不愿意听老师课堂上分析课文的过程,更不愿意参与。老师给个结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一抄完事,有的连抄也不愿意抄。殊不知,长此以往,语文的能力就难以形成了。这些东西只抄下来没有多大价值,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所以,要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成绩。
  3、勤于背诵,培养语感。分析高考考试说明和作文评分标准,以及历年满分作文,从中发现,许多文章都有意识地化用文言诗文的名句,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提升了文章的认识水平,升华了文采,功用十分明显。所以,要大量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课本里要求的,要背熟;课本里没有的,也要多背一些。语文是很讲究“背”功的。能多背些古典诗词,终生受用,背诵多了,积淀厚了,自然就会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首古诗,就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平淡的变得有色彩。把传统文化中精髓的思想放置到文中,作文中便频频出现恰到好处的妙语佳句。比如以“擦拭”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出了这样的段落:
  一个经常擦拭自己灵魂的人,他的心永远不会变钝。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从何处而来,归何处而去”的嵇康;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直至“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以及中国革命史上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心,何曾被铁锈毁坏了霜刃,何曾被污泥黯淡了光芒?
  这些句子贴切引用了古诗词名句,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加浓了文章的意味
  4、勤读书,多练笔。抽出一点时间,读点余秋雨,去品味一下那诗化的语言;再读一点周国平,去咀嚼一下那深邃的哲理内蕴。你会感到受益无穷。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大量的课外书籍,开卷有益。
  五、明确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本质差异
  第三个故事: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谁能告诉我,这个小孩子为什么要钓竿?
  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各方面都涉及,但不做研究,只要求识记。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高中永远不会直接考察课本上的内容。高中语文重在能力培养,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接受型,语文老师会一句句一段段教课文。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高中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再讲究传统的“满堂灌”式样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拓展自己的思维,因而老师可以对课文灵活选择并处理,重在熏陶引领学生感受文学,提高素养和能力。
  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也容易学,关键在于兴趣和用心。有了兴趣,下了功夫,多读,多背,多写,多练,你的语文就一定会突飞猛进!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同学们,请多读文章,多写文章,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一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11-29 11:13:19 | 只看该作者
内容好多,眼睛都要花了
板凳
发表于 2013-11-29 11:21:0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要好好学习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7 08:41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