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孩子的二十种异常行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0: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见人就哭的尴尬
  典型场景:小叶子是个7个月的女孩子,长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见人爱,小区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她,小家伙也不怯生,谁抱都行,妈妈一度为宝贝女儿的阳光性情得意,可是好景不长,麻烦来了,一夜之间,原本见人就笑、谁抱跟谁的小家伙突然变了个人似得,再也不要别人碰了,只让妈妈抱,即使是原本抱过她几次的阿姨,现在也别想再把她接过去,更让妈妈尴尬的是,有时候别人刚想逗她,撇嘴就哭了,弄的对方很尴尬,妈妈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家伙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上台面,情急之中,妈妈听信了小叶子奶奶的办法,没事就抱小叶子到人多的地方去,试图让小家伙习惯跟陌生人接触,结果小叶子却更退缩了,有时候甚至吓的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
  善待建议:小叶子的反应其实很正常,因为孩子到了6个月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怯生的阶段,这标志孩子正在形成跟妈妈之间的亲子依恋,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妈妈和其他人的程度,但由于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还没有建立好,排斥陌生人也是很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千万不要着急,要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发展的表现,而且消退这种行为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巩固亲子关系,让孩子确认自己的爱,这样孩子才能获得面对外界的情感支持和内心力量,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发生孩子怯生让对方难堪的情况呢?不妨在孩子接触陌生人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比如,考虑到孩子尚未建立对陌生人的好感时,往往会戒备心很重,就不妨提醒对方不要急于跟孩子有肢体接触,可以先通过夸赞孩子、拿玩具给孩子玩等方式拉近跟孩子的距离,然后再慢慢接近孩子。另外,孩子容易害怕特定群体,比如戴着墨镜、蓄着大胡子的人,在跟这些人接触前,可以先提醒对方去掉墨镜等可以去除的“可怕”特征,然后再采用刚才提到的办法循序渐进的跟孩子互动。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无论如何努力,孩子都难以接受对方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不妨做好解释工作,以便消除对方的挫折感和对孩子可能的误解。
  2、吞吃食品包装袋
  典型场景:鹏鹏是个8个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在厨房里忙活,让前来探望的小姨看护一下小家伙,小姨就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走进来逗小家伙,逗了一会儿后,小姨去卫生间洗手,刚进去不久,就听到姐姐在卧室里大叫,“哎呀,怎么吃进去啦!一天忘记给你带小手套就闯祸!”小姨出来一看,天,原来鹏鹏这个小家伙把小姨丢在床上的零食包装袋给放到嘴巴里了,幸亏只塞进去一部分,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善待建议:一岁以内的孩子,一般还处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尝试一下,这对他们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反应,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家长因此喜欢给孩子带上小手套,这样的确可以避免孩子吃进细菌或危险品的风险,但从孩子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却是不那么可取的行为,因为这会在无形中阻断孩子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过程,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干净,同时做好监护工作,坦然提供不同性状、干净无毒、没有安全风险的东西给她玩,塞进嘴巴也没关系的,那些不宜被小家伙拿到的东西,则最好不要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视野里。
  3、乱扔东西的苦恼
  典型场景:爸爸妈妈带11个月的彤彤去黄阿姨家里玩,中午,妈妈正抱着小家伙吃饭,小家伙突然饶有兴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爸爸忙过去捡起来,递给她,没想到小家伙笑嘻嘻地从爸爸手里接过之后,“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还看着爸爸妈妈的脸笑,一副得意的样子,爸爸又拣,她开心地又扔,妈妈还以为她不要玩了,就让爸爸收起来,谁知小家伙一看把玩具拿走了,就哇的一下哭出来…..
  善待方案: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学习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通过这种游戏体验成长的快乐是很自然的,如果成人能够多配合小家伙做做这类游戏,耐心一点,孩子扔了就帮他们捡起来,让他们玩的痛快点,甚至提供不同质地和性状的东西让他们扔(提供的物品要排除安全隐患),则他们不仅可以从中体验到不同物体扔下去的感觉,还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4、米饭洒的到处都是
  典型场景:岚岚1岁5个月了,越来越喜欢自己动手倒腾东西,妈妈每次给她喂饭时非要自己也拿个勺子在里面舀,结果每每把饭洒的到处都是,自己也吃不到嘴里多少,妈妈真是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善待方案:根据心理学中的“自发使用原理”,孩子在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及时运用刚刚学会的本领,再加上此时的宝宝已经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动手也是很正常的。妈妈要尊重孩子的愿望,给她提供动手的机会,如果担心这样会给看护工作带来麻烦,可以采取一些配合措施,比如,在孩子的碗底下或桌子旁垫上报纸,这样孩子即使弄撒饭粒,收拾起来也会便当很多;如果孩子不反对,也可以在任由孩子勺着吃的同时,家长也拿个勺子在一边喂她。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愿望,又不会影响她进食的量。
  5、高跟鞋的诱惑
  典型场景:1岁9个月的琪琪,越来越喜欢穿大人的鞋,看到大人的鞋子就忍不住把小脚套进去,今天姑姑穿了一双拖鞋,上面有蝴蝶结与钻,琪琪看了说好看,便要穿,将自己的小凉鞋粘带一撕,用脚一甩便将自己的鞋给蹬掉了。然后便穿着袜子的脚踩在地上,穿着小姑姑的鞋子到处走,走了一中午,下午妈妈下班回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舍得换回自己的鞋子,还不过瘾,还将奶奶的拖鞋穿着走了好几趟,觉得不过瘾,要求妈妈也将鞋子脱下来给她穿,我告诉她,妈妈的是运动鞋,太大了,她不依,仍坚持要穿……
  善待建议:孩子喜欢穿成人的鞋子、衣服之类的行为,有的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自居作用”,即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模仿,把自己变成和那个成人一样的人,比如,漂亮的姑姑、能干的奶奶、优雅的妈妈等,这种模仿的意义,远远超过好玩的游戏本身,其背后潜藏着孩子对那个成人的认同感,关系到孩子今后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从另一个角度,孩子喜欢穿大人衣装的行为也折射了他们渴望长大的“情结”,弱小的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有力量,就选择了这种在表面上模仿成人着装的行为。不管怎么说,孩子的这种行为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蓄意要给成人制造麻烦,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不粗暴干涉他们,但为了减少安全风险,在孩子喜欢动辄穿成人鞋子的年龄里,家长最好避免穿那种容易带来安全隐患的高跟鞋。
  6、偏要“指鹿为马”
  典型场景:一岁半的坤坤对指认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新认识一种小动物什么的,都会激动的伺机给妈妈看,最近妈妈教他认识了小狗,小家伙对这种小动物可来了劲,看到图片上的小狗或者现实中的小狗就得意地指认它们,妈妈当然很开心儿子这么聪明,然而今天却发生了让娘俩不快的一幕,那就是坤坤看到一只小猫咪后,指着告诉妈妈那是“狗狗”,妈妈连忙纠正,说那么不是“狗狗”,是“猫猫”,小家伙不开心,坚持说那就是狗狗,还气的上来推妈妈……
  善待建议:孩子在语言发展初期,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词汇的“外延扩大”或“外延缩小”现象,坤坤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外延扩大,很可能他从妈妈教的小狗概念里那里知道了小狗是一种“毛茸茸的、四条腿的动物”,看到同样特征的猫,就这么认为了,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萌芽,很容易坚决地维护自己的主张,不接受妈妈的纠正也在所难免了。认识到这一点后,妈妈可以在以后在教坤坤认识事物时,尽量精确的描述,尤其帮坤坤掌握该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样孩子指鹿为马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当然,万一发现了指鹿为马的现象,孩子不高兴妈妈当场纠正时也不必强行矫正,以后妈妈再看到那种被错指的事物,依然坚持正确的称呼就行了,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会慢慢接受的。
  7、墙上涂了大花脸
  典型场景:20个月的欣欣,终于在妈妈的引导下喜欢拿笔涂鸦了,妈妈也为小家伙的进步高兴,可是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还没到走到楼层,欣欣就高兴地在门口迎接妈妈,迫不及待地拉妈妈去看她画的头发,妈妈好奇地跟着她到房间里一看,但见房间的墙上出现了一簇簇的头发,妈妈大惊,立马告诉欣欣不可以这样在墙上画的,欣欣却一副委屈的样子……
  善待建议:孩子爱上涂鸦之后,由于规则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往往会出现到处乱画的现象,这不是孩子有意搞破坏,他们不过是想让自己美丽的画印在喜欢的地方而已,而墙面、床单或喜欢的衣服之类的地方,往往是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极好空间,了解到这个特点之后,妈妈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不妨做好三点防范工作:1、给孩子提供有吸引力的画纸,比如漂亮的涂画本,引导孩子尽量画在画纸上;2、给孩子买无毒、可水洗的画笔,这样万一孩子孩子把画画在不该画的地方也不会发生洗不掉的情况;3、照顾孩子喜欢在墙上画的特点,给孩子布置一面涂鸦墙,可以用一开的大白纸贴在墙上,也可以买专门的涂鸦板。
  8、就是不理你
  典型场景:眼看着近两岁的乐乐每天都是一个人闷头在家里玩,担心她会孤单的妈妈决定给她找个伴,心里想着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一起做游戏,这对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以后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肯定很有帮助,很快妈妈就找到了附近朋友家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俊俊,并邀请对方到家里来玩,把这个消息告诉乐乐之后,乐乐也一度很开心,俊俊进门之后,乐乐也很开心,可是很快就像忘记俊俊的存在一样,依然自顾在那里玩自己的小火车,俊俊呢,也是自顾在那里玩自己的积木,把乐乐当空气,两个妈妈开始纳闷了,为啥两个孩子不知道友好呢……
  善待建议:两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渴望同伴交往,“平行游戏”却依然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形式,即各玩各的,互不干扰,看似“谁不都不搭理谁”,其实却不然,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没有共同的游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彼此的存在却会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交往形式,他们能够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的游戏对象,自我感觉其实是“在一起玩儿”呢。成人应该理解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交往特点,不去多管闲事,不强求孩子非要按照成人理解的那种交往方式相处,只要孩子相处下来感觉很开心,就是很好的结果。
  9、尿在床上的“小水洼”
  典型场景:上一分钟,两岁多的桐桐还在床上玩的好好的,下一分钟表情就开始不对头了,妈妈顺着小家伙的眼神往下一看,天,脚下的床席子已经是一片小水洼,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看到小水洼的宝贝忽然兴奋用小脚丫在上面“啪啪”地踩了起来,一边踩一边兴奋地叫着:“这是我的小水塘!……”看着一床狼籍和即兴“戏尿”的小淘气,妈妈真是差点晕过去!
  善待建议: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两岁多的孩子,正处在对大小便这类排泄物感兴趣的时期,对他们来说,这东西和日常用的杯子、玩具一样差不多,一点也不脏,所以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跟心爱的宠物分享自己的便便,甚至玩弄自己的小便,这一点,当妈妈的首先要理解与宽容,当然,为了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妈妈可以在桐桐乐的配合的情况下,对她进行排便的规则训练,尽量帮她建立在马桶上排便的习惯,但也不能期望值过高,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桐桐来说,偶尔在床上或地板上乱撒尿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又不是什么脏东西!另外,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控制小便远远不如大便容易,所以有的孩子可以做到每次大便时都告诉父母,小便则做不到,对此当父母的应该多一点耐心。
  10、偏要拿回他的书!
  典型场景:妈妈带两岁多的妞妞去看小表妹时,想到小表妹喜欢看书,就把妞妞小时候看过的一些书收拾了一下,装在包里带到了小表妹家,谁知到了小表妹家,妈妈刚把这些书拿给小表妹,就被妞妞看到了,这下小家伙可不敢了,大叫着冲了过去,一把从小表妹手里抢过自己的书,嘴里叫着“这是我的书,我的,不给你看!”小表妹看到妞妞姐姐凶巴巴的样子,顿时吓傻了,撇嘴就哭起来,妞妞却依然在那里愤愤不平,抱着她的书立在旁边,一副准备斗争到底的样子,妈妈没想到会出现这个情况,走过去想强行拿几本安慰小表妹,妞妞哪里愿意,拼命保护自己的宝贝,把妈妈的手都抓破了,这下妈妈可气坏了,一巴掌打了过去,还不解气,又朝妞妞嚷了起来“有你这么小气的吗?这么大了还不懂得分享!也不知道让着妹妹!小姨给你买过多少好吃的!平时给你讲的道理听到哪里去啦?”,被教训的妞妞,早就哭成了泪人儿……
  善待建议:两岁多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即使是原本懂得分享的孩子,此事也会往往变得特别喜欢维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主张自己的所有权,因而迫切希望排除他人的占有和侵犯。但这种“护东西”的行为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的物权敏感渐渐消失,交往敏感慢慢到来,孩子又会重新变得喜欢分享起来。也就是说,这种看似小气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需要家长予以尊重,不要动辄给孩子带上“小气鬼”的帽子,以免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很容易让孩子获得一种意识-----我自己的东西也是不能支配的。这对孩子今后学习主张自己的正当权利不利。为了避免出现案例中的尴尬局面,家长在拿孩子的东西送人的时候,最好事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
  11、抗拒幼儿园
  典型场景:冰冰今年三岁了,前几天幼儿园开学,爸爸妈妈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没想到一贯活泼开朗的冰冰非常反感入园,每天都哭哭啼啼的不肯去,强行送到幼儿园后,小家伙在那里也像变了一个人似得,不同小朋友讲话,也不好好吃饭,妈妈道理讲了一大堆,小家伙还是不喜欢幼儿园,可把妈妈愁怀了……
  善待建议:冰冰的表现,是入园初期的孩子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入园初期往往会面临多重的适应任务:一个是跟妈妈或其他教养者的长时间分离,二是独自面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三是从多人围着自己转的家庭教养环境被迫转向较少受到关注的集体生活环境,如此等等,这些突如其来的转变对于一个三岁孩子来说,无异于一下子遭遇多个突发事件,其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巨大的,哭闹、拒斥入园、行为退化等表现就往往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应对困境的方式。这个时候,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过于焦虑,更不要谈起幼儿园就衣服愁眉苦脸的样子,否则孩子更容易把幼儿园看成可怕的场所。妥善的做法是给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在情感上支撑他们,允许他们出现暂时的行为倒退,比如尿裤子、粘妈妈等,为了减少入园焦虑,父母还可以在孩子入园前就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提前上该幼儿园的亲子班、给孩子找个熟悉的同伴一起入园等等,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入园初期受到的冲击。可以期待,随着孩子入园焦虑的消失,孩子很快就会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12、诬陷爸爸偷吃她的东西
  典型场景:三岁多的黎黎喜欢吃酸奶,前几天妈妈带她去超市的时候,应她的要求买了很多花花绿绿的酸奶,黎黎非常珍惜这些酸奶,每天都要打开冰箱门看一看。有一天,黎黎突然向妈妈告状,说爸爸偷喝她的酸奶,妈妈吃惊,但也没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天、第三天,小家伙还是这样告状,妈妈开始重视这件事,找爸爸兴师问罪,爸爸大喊冤枉,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妈妈将信将疑地打开冰箱门数了数,果然该在的酸奶都在,原来是黎黎这个小家伙在说谎,这下轮到妈妈担心了,孩子这么小就说谎,该怎么办呢?
  善待建议: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候,想象出来的画面往往会栩栩如生,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分不清哪是想像哪是现实,黎黎出于对酸奶的珍爱,因为担心爸爸偷吃她的酸奶,就无意中把担心发生的事情描述成了真正发生的事情,这是符合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这不是孩子的品质问题,而是分不清想像和现实所致,了解到孩子说谎背后的这个动因之后,妈妈可以告诉黎黎,爸爸是大人,不会喝儿童酸奶的,孩子放下心来之后,就不会再坚持撒谎告状了。
  13、跟书有“仇”的跳跳
  典型场景:跳跳这个小男生,就跟他的名字一样,从小就活泼爱动,大小动作技能发展的都很好,在幼儿园喜欢体育活动、动作记忆能力特别好,武术动作啦、舞蹈啦什么的,一学就会,搭积木啦、做模型之类的精细动作,他也很喜欢,自己在家也喜欢倒腾着各种手工游戏玩,不用妈妈怎么操心,但妈妈也有苦恼,那就是跳跳这个小家伙别看做动作类游戏很专业,拿起书本就坐不住了,给他买点绘本之类的,他都不怎么感兴趣,这让妈妈很担心,万一这孩子长大了不爱学习怎么办呢?
  善待建议:孩子的学习类型偏好,大体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四种,从案例中的描述来看,跳跳应该属于运动型的那种学习类型,善于通过肢体动作来学习,对于阅读这类通过眼睛吸收信息的学习方式却不怎么擅长,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学习类型偏好,不强求孩子非要发展偏视觉型的阅读能力,毕竟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任何活动都是学习过程,运动中一样可以学到视觉型的孩子难以学到的东西。当然,不强求不等于放弃引导,家长也可以通过做好示范、让孩子挑选喜欢的读物、及时鼓励强化等方式引导孩子的阅读行为,但不要期望值过高。
  14、咬了幼儿园小朋友
  典型场景:妈妈去接园的时候,小班的老师告状说丹丹把经常跟她一起玩的小朋友六六给咬了,而且咬在脸上……这可把丹丹妈吓了一大跳,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向文弱的丹丹会咬人,连忙拉住丹丹问个究竟,没想到丹丹委屈的说:“我喜欢她嘛,想让她到我们家里来玩!”有这么荒唐的理由么?丹丹妈困惑了……
  善待建议:用咬人表达爱意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三岁多的孩子,尽管交往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交往技能却可能比较局限,很可能在模仿爸爸妈妈用亲吻他们表达爱意的过程中,由于尚不懂得如何把握亲吻的度,结果把牙齿也用上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加强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比如,引导孩子用语言直接表达,或者用拥抱或者拉手等身体语言表达爱意。
  15、昂贵积木换来愤怒小鸟
  典型场景:菲菲过四岁生日,爸爸为了表示对女儿的爱,花大价钱给她买了一套昂贵的积木,小家伙看上去并不是特别感冒,但过了两天,菲菲突然提出要把积木带到幼儿园去,爸爸妈妈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当下下午放学后,爸爸去接园,但见菲菲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只愤怒的小鸟朝爸爸扑过来,爸爸问她积木呢,“给臻臻了呀,呶,这是跟他交换的,可爱吧?”菲菲得意的说。爸爸大惊,强压怒火训斥道“这样你就吃大亏了知道么?”……
  善待建议:父母在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越贵越好,孩子眼里的好礼物,则往往跟价格无关,贵的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看似不值钱的小东西,却可能让他们爱不释手,出现菲菲这种拿昂贵积木换一个不起眼的毛绒玩具的情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用“吃亏”、“沾光”之类的说教来批评孩子,玩具是用来娱乐孩子的,只要孩子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结果。如果不希望孩子老做这样的“傻事”,以后可以在买玩具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喜欢的“命中率”。
  16、狠话连篇
  典型场景:丁丁今年4岁多,原本是个脾气比较温和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家伙却一反常态,喜欢说一些很难听的狠话。比如,爸爸不小心惹了他,小家伙就气的冲爸爸大嚷“给我滚出去!在不滚就把你踢下楼去”,丁丁要吃零食,妈妈拒绝了他。小家伙因此很不高兴,恶狠狠地说:“哼,不让我吃糖,我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把你咬碎,吞下去!”爸爸妈妈纳闷极了,实在不明白自己温和的儿子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野蛮…..
  善待建议:丁丁这种说狠话的行为表现,如果排除了模仿的因素,应该是进入了“诅咒敏感期”的缘故,试图通过说狠话体验语言的力量,而不是孩子变得野蛮了,这个时候,父母不必从道德意义上去评判孩子的行为,也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孩子语言的意思,因为有时候他们一般并不会去实践这些语言表达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些语言是什么意思,他们只是从父母惊愕、激动的表情里,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才愈加喜欢使用这些语言而已。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继续讲这些话,装作没听见即可,孩子在发现自己说出来这些话并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后,就没有继续使用的动力了。
  17、谁也不能动我的头发
  典型场景:灿灿是个非常淑女的小朋友,总是留着一头披肩长发,又喜欢穿裙子,看上去像个小公主,小家伙也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形象,总是以公主自居。可是今年的夏天特别热,小家伙的披肩长发带来不少麻烦,捂出来很多痱子,总是很痒,奶奶建议她把头发剪掉,妈妈也希望能给她剪得短一点,可是小家伙一听要给她剪发就气的大哭大闹,奶奶和妈妈都拿她没办法……
  善待建议: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性别角色和自我认同敏感期,一方面,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形象,往往会根据对同性别外表的“刻板印象”装扮自己,比如,女孩就要留长发、穿红衣服,男孩子就要留短发,穿蓝衣服等。这些看似表面的性别认同,其实对孩子性别意识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需要予以尊重。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又总不满足当下的自我形象,总希望通过喜欢的人格形象来健全和完善自己,因而又往往以某个喜欢的角色自居,比如,漂亮的白雪公主、勇敢的奥特曼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汲取这些形象的某些特质,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所以,像灿灿这种拼命维护自己披肩发的做法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妈妈如果担心生痱子,可以劝说灿灿把披肩发扎成辫子,劝说过程中,也不妨考虑灿灿的心理特点,通过寻找扎辫子的美好女孩形象唤起灿灿的认同,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劝说她变换发型。
  18、客人一来就激动
  典型场景:五岁的浩浩是个“人来疯”,家里一来客人,就兴奋的上窜下跳,一会儿自我感觉良好地当众表演个节目,一会儿做点搞笑动作,一会儿到客人和妈妈中间闹腾几下,有时候搞的妈妈的招待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让妈妈非常尴尬,可是,怎么说这孩子都屡教不改,妈妈真是被他气的头大……
  善待建议: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出风头,总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跟渴望得到尊重和关注、空虚无聊有关。了解到这一点后,妈妈不妨通过让孩子参与接待活动来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比如,客人进门之后,郑重地跟客人介绍孩子,或者让孩子做自我介绍,以便唤起孩子被尊重的感觉;招待客人过程中,让孩子帮着做些准备桌椅碗筷、给客人端茶倒水等活动,让孩子有事可做,让他们没时间空虚无聊;在适当的时机,让孩子当众展示一下他们的本领,一般来说,表演完毕之后客人总会给孩子一定的夸赞,这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向好心理,让他们不再好意思捣乱。
  19、爱“臭美”的小妞
  典型场景:五岁多的青青越来越爱美了,每天都要挑选漂亮的衣服穿,早晨经常因为穿哪件衣服磨蹭好久,有时候弄的妈妈上班都迟到了,这还不算夸张的,更让妈妈不解的是小家伙经常偷偷用妈妈的化妆品打扮自己,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看到小家伙把自己的小嘴巴涂的血红血红,还抹着重重的眼影,真是有点哭笑不得,又有点担心,这孩子这么小就这么臭美,以后上学了还有心思学习吗?
  善待建议:青青的行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对妈妈的角色认同,希望通过模仿成为像妈妈一样美丽的人,由于还不懂得美的真正内涵,就选择了这种表面的模仿;第二个是孩子进入了审美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对于女孩子来说,处理好这个敏感期,对于孩子将来的气质、审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长大后也不会怎么打扮自己,就可能源于这个敏感期没有得到较好的尊重和引导。所以遇到青青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这样处理:1、引导孩子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美的内涵,比如,可以引导孩子,衣服只好干净、得体就是美的;真正的美不仅仅穿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做事漂亮,心灵美。2、遇到孩子挑选衣服的情景,可以给孩子制定方便执行又有一定选择余地的规则,比如,挑选衣服不能超过三次,或者在头天晚上睡前挑选好次日的衣服等等。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不会耽误太多时间。3、给孩子提供安全无毒的化妆品,允许孩子在家里化妆,但事先约好,出门要抹掉。
  20、越来越敏感的轩轩
  典型场景:大约从四岁半开始,原本活泼开朗、大大咧咧的轩轩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特别喜欢粘爸爸妈妈,而且变得很爱哭,一不如愿就会抹眼泪。现在快五岁半了,一点改观都没有,还有更粘人的趋向,还经常说:“妈妈,我好难过,你陪陪我好不好?”还喜欢靠在妈妈身上,跟爸爸也是如此,爸爸一出差,他就难过的哭,哪天爸爸在外不给他打电话,也会不开心…….这些变化让妈妈感到非常不解,一个男孩子家,变成这个样子,该怎么让他有点男子汉气息呢?
  善待建议:四岁半到五岁半的孩子,一般正处在情感敏感期,变得特别脆弱,以前不会引发哭泣的事情,现在也会成为让他流泪的导火索,容易哭哭啼啼,但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女孩子这个样子一般不会受到太多责难,男孩子一出现这种变化,就容易偏离父母的角色期待,给父母造成困扰,其实和女孩子一样,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也有哭泣和寻求情感支撑的权利,父母最好不要在这个时期过多地用男孩子要坚强、勇敢之类的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走向独立。孩子只有在情感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获得内心的平静,展示自己本来的样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11-29 09:16:37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很好
板凳
发表于 2013-11-29 10:01:14 | 只看该作者
小孩子的确是这样的·
地板
发表于 2013-11-29 10:32:44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分享一下
5
发表于 2013-11-29 11:12:43 | 只看该作者
先学习学习下
6
发表于 2013-11-29 11:20:45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11-29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7 04:4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