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升小必须读懂的几大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1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幼升小,小编总结以下13个关键词,家长一定要了解清楚哦~
  (一)幼升小
  幼升小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小学的简称。
  幼升小在几年前原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强化,幼升小已在小升初、初升高中变得最为重要。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中学的好坏可以有一个最重要客观标准衡量——分数,中考、高考成绩好的中学可以一目了然,家长、学生选择指向性具体而明确,而幼升小家长看不到小升初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或口碑相传上,选择时小学选取的数量具有超大海量性,选择权大,迷茫性也就大。最为关键的是,幼升小不过是未来进入教育水平好的、较好的区县好中学的跳板,家长、学生的真实目的是紧紧瞄准高考的,因此幼升小既要看小学,更多的是还要看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样就使得幼升小择校、升学变得迷乱而复杂了。
  根据目前的教育状况和各阶段升学的游戏规则,幼升小择校、升学设计的合理,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为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机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幼升小又绝对不意味着只选择“重点”小学,若应对合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恰恰相反,这需要区县、学校、课外辅导、特长开发、操作技巧等的选择与组合。
  (二)学籍
  学籍对于幼升小的家长是第一位的概念,不真正了解学籍就不可能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全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学校应在开学后一个月内编制新生学籍卡片和学生名册,并将学生名册报区、县教育局备案。学籍与学生的入学、考勤、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开除(注:初中、小学学生不适用开除)和毕业紧密挂钩,是学生管理的最重要依据。
  学籍有三个最重要特点
  1.学籍具有严格区域性和独立性。取得任何一个区县的学籍,就执行这个区县的入学、升学、教学、考试、评比等规定,与其它区县毫无关系。
  2.学籍具有无与伦比的排他性。一旦取得某个区县的学籍,就上学、升学本身而言,学籍具有超越户籍、实际居住地的第一位优先性。即:在升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首先看学生的学籍,排在首位,效力最高,户籍次之,实际居住地排在最后。通俗说就是,不管升学的学生是不是有某区县的户籍、实际的房产,只要他(她)有这个区县的学籍,这个学生就当然获得这个区县的一切相应的升学机会,而没有这个区县学籍仅有户籍或实际房产的学生,在升学的机会、所受的待遇等方面要排在有学籍学生的后面,具有了实际的“不平等性”。
  3.学籍具有取得的自由性和改变的艰难性。这一点在幼升小时至为关键。目前,幼升小时学生是可以在几个区县任意自由择校的,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考试、测试、交择校费、共建、划片等多种方式自由取得某区县的学籍,不受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地的任何影响。学籍一旦取得,如果想改变学籍的归属区县要通过:社会关系+转学+双方区县教委的认证+接转学校的认可+考试+交类似于择校费的费用等才能获得,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有或多数项具有才可以使学籍得以改变,耗神耗力,具有很大艰难性。
  从学籍的以上三个最重要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期望值高的家长、想接受更好水准教育的学生而言,教育水平领先的区县的学籍就很受关注了。从这三个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跨行政区县——也可以说跨学籍来小升初是极其困难的。学籍制度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要求,实现就近、免试入学的保障,既给了家长、学生最大的自由裁量、选择权又做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种自由与选择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只能在幼升小时行使,可能也是行使最方便、最自由、最低成本的时刻。
  请幼升小的家长在学籍的选择上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孩子的个性特点、接送距离的远近、实际成本的支出、未来中学的定位等方面作出理性的判断,不应该仅对某些热门区县趋之若鹜。建议家长根据学籍、户籍、实际居住地(注:本市户籍需要有房产证,外地户籍没有严格限制,将在“实际居住地”条目中做详细说明。)三个方面的规定做好交叉组合,也是可以达到特别好的升学效果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21:42 | 只看该作者


  (三)实际居住地

  实际居住地了解得很清楚,小升初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根据法律的规定,实际居住地是指连续在某处居住满一年。对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家长,如果没有目标区县的学籍也没有这个区县的户籍,而又想在这个区县小升初,那么根据规定最稳妥的是,学生的父或母拥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对居住时间没有任何限制;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却有这个区县房产证房产的,最稳妥的是这个房产最好已经取得一年以上的房产证;对于没有本市户口也没有这个区县的学籍,更没有这个区县房产证的房产,而是租房居住的家长,最稳妥的是这处租住的房子已连续租满一年(住不住没关系);对于有本市户口、没有这个区县学籍、没有这个区县户籍、也没有该区县产权房只是租房居住的家长,小升初不能凭借“实际居住地”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到这个区县来升学。

  (四)借读

  借读主要指没有该地户籍儿童的就学问题。
  申请入某市中小学校借读的外省市学生,一般应由其家长(监护人)持学生常住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该生在当地没有监护就学条件的证明材料(学生在常住户口所在地有学籍的,还应持学籍所在学校开具的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和其家长(监护人)在该地居住或暂住证明等,向学生暂住地区管片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即可入校作为借读生。
  父母一方有该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持父(母)的该市户口簿及市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学生与父(母)关系证明,直接到父(母)户口所在地管片学校联系借读。学校对服务片内的应予接收,按有该市正式常住户口对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24:13 | 只看该作者


  (五)就近入学和划片

  “就近入学”并不是指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额。
  初中招生也是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小学对口初中或以户籍对口初中的方式,安排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读。

  “划片”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将相邻的居住区分别划归相对应的小学、中学以实现就近“对口”入学、升学。
  被划入的小学如果是名校,符合条件的对口居住区的孩子可以登记直接入学,对划片以外的孩子则要收取择校费。就近是相对的。各学校对划片区域拥有决定权,不会一成不变。小学划片的范围可以向所在社区居委会、学校、街道办事处、所属区县教委小教科查询、了解。

  (六)赞助费

  赞助费又称为择校费。目前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收取择校费的情况。数额从5000元到15万不等。
  择校费的本质昭示着教育不公,尤其对基础教育而言,这是一大病。国家有关部门年年重申不准收取或变相收取择校费。遗憾的是,择校费就和高房价一样,一边是人人喊打,一边是迅速加价,掏钱的趋之若鹜,出血的还不亦乐乎。
  择校费顽疾为什么难以根除?
  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威逼利诱下,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所有的目标都指向高考,既然如此,就不免有座次排名的一出,考试有考试的排名、学校有学校的排名,人人都想找捷径、寻法宝,那么,优势资源的集中化就成了教育目标一元化的必然选。
  二是教育的“三六九等”,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基础教育中的深情演绎。
  三是择校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触及各方既得利益,譬如城里的不愿意到乡下去、财政的眼里容不下那些出不了升学率的学校。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26:33 | 只看该作者


  (七)学区房

  学区房都是分布在名校周边的房产,根据“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凡片区内的适龄儿童皆可免试就读。
  学区房,一个特别的名词,是由消费者对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所衍生出的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热点,突显出居住环境的教育功能,并将此作为是否购房的条件。学区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学区房,即能够满足购房者本人子女就读区、市、省级重点学校(小学或中学)入学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另一类是广义的学区房,是指所处区域教育资源丰富,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教育学习需求的房地产项目。
  目前市场热炒的二手房基本上属于第一类,而房产商推出的“教育地产”概念的新盘,往往属于第二类。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入学生源的硬性地域划分,在板块覆盖的区域内,学生可以通过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据了解,目前我国城市在小学入学政策上,采取的都是就近免试入学,因此,对于哪条街道哪一栋楼房里的孩子可以进哪一所学校,都有明确的划分。因此,重点小学划片内的房子,便成了二手房市场上热炒的一个概念。
  大家认为,“学区房”在自住、投资两大方面都表现的较稳定,目前颇受市场关注。但是在购买“学区房”时,必须要具备风险意识,包括家庭财务的风险、几年后孩子是否能就读的风险、学校情况变化的风险,学区房保值升值的风险,以及孩子性格脾气是否适应学校风格的风险,等等。毕竟,名校与成才不是绝对正比关系。

  (八)户口年限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户口年限的限制主要是一些热门小学自行规定的,也就是户口迁入具有孩子父亲或母亲名字房产下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长度,孩子就不能进入本来对应的小学入学。
  有的学校甚至要求父亲、母亲、孩子的名字必须都在一起并且同时达到规定的年限才有资格就近入学,不缴纳择校费。很多名校已经不认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与孙辈的房产和户口时限效力,当然也就更不认可迁移到其他旁系亲属、朋友等名下的户口了。
  现在很多城市户籍管理已经联网,户口办理快捷了,但对血缘关系的要求非常严格。普通名校一般要求户口至少迁入1年以上,知名小学则要求3年,甚至已经发现有要求5年的了。随着今后几年入学人数的增加,户口问题可能会更突出一些,家长不应该掉以轻心,应该尽早把户口迁移到目标学校划片对应的房产上,以避免今后的麻烦。
  此外,如果户口年限符合要求,但并没有实际居住,这些名校入学几个月前都会搞入户调查,一经发现就可以取消孩子的对口划片入学要求。为了稳妥,家长即便仅让孩子上普通小学,也应该保证有一年以上的户口迁入和居住时间。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28:10 | 只看该作者


  (九)面试

  幼升小竞争日益激烈,大多学校采取“笔试+面试”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角度的对孩子们进行评测。紧张激烈的幼升小,让广大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一场心智的大考验。
  虽然,教委三令五申不允许考试、测试入学,实际上能够做得到的优质小学很少。从名校面试题来看,考查方式十分灵活,看重孩子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还有日常的语言积累量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语言。
  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早些做准备,平时多给孩子读故事,鼓励孩子多开口,培养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好奇、观察、思维、记忆,都能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学校也会对家长进行考查,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期望达到何种程度等方面,主要形式有电子论坛、电话往来、校园开放日等。

  (十)共建

  某些具有实力和背景的大单位和一些优质小学、中学签有共建协议,学校每年都会给这些单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学指标,共建单位要向学校交数目不等的钱,这些钱有的由这个单位出,有的由学生家长出,统一由单位把钱给教委,教委留一部分,返给学校一部分。
  共建享有一项“特权”: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学生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影响。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出一个单位共建班的名单,写明各个区招收共建生的几所学校。
  共建只是学校给一个考试的机会,是否能上还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绝大多数重点学校,在共建问题上能做足文章,既获得共建费用又可以使招生录取名额变得机动灵活,许多看似根本不可能录取的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共建的空间完成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29:26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寄宿

  目前寄宿小学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纯寄宿小学;另一种则同时拥有走读部和寄宿部,一般不在同一个校区。拥有寄宿资格的小学,在幼升小的时候一般都可以全市招生。孩子不受就近入学的限制,拥有公平择校的资格,
  据了解,选择住宿的家长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工作过于忙碌,希望“偷个懒”,让学校担负起教育重任;另一类是家庭与学校相隔较远或父母在外地工作;还有一类家长希望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学校离家的距离现在也成为了一个问题。为了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不惜舍近求远,或者为孩子选择寄宿。但是对于刚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样是否可以使他们在奔波中保持好学习状态或迅速适应寄宿做到“独立”呢?
  因此,不建议小学阶段寄宿,童年期是儿童安全感、信任感建立的重要时期,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安全感的儿童则难以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特点,因此,更需要家长、学校的共同配合、教育、引导。
  孩子上学与上幼儿园已经完全不同了,专家指出,家长的安排是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能否固定给孩子,如果不能保证每天让孩子按时吃饭、睡觉,那么还不如让孩子寄宿。至少孩子的生活会很有规律,吃饭、睡觉都能得到保障。而且孩子自己会结交许多同龄伙伴。但是如果选择寄宿,一定要选择全员寄宿或者有单独寄宿班级的学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每天的心理波动。
  孩子选择寄宿与否要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而定,家长的原因不论怎样都是可以调整的,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而言是不可补偿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十二)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更确切地说,幼小衔接只是涉及到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
  幼升小的过程,是孩子从幼儿到儿童的一个重要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还是生活习惯、行为规范都面临着新的变化。为此,专家建议,家长要为孩子积极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帮助孩子做好衔接,谨防断层的出现,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1.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2.衔接的内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和情感转变
  3.衔接的形式:由零散、随意的活动向系统、有计划的课程转变
  4.衔接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5.衔接的范围:由阶段衔接向终身教育转变
  幼小衔接的六大目标是:
  1、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与思考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语感,掌握汉语拼音拼读技巧,帮助孩子开展早期阅读,减少入学后因识字量不足导致的学习障碍;
  3、了解汉字的基本构成,建立学习汉字的基本功,感悟学习汉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降低入学后学习汉字的难度;
  4、根据不同的事物和场景确定正确的观察顺序,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表述;
  5、发展孩子的视听知觉,使孩子具有规范意识,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小学的课堂结构。
  6、让孩子从容应对择校面试,快乐、自信地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31:07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学前班

  学前班是指幼儿在上小学前最后一年的幼儿班。一般都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校生活,是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学前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

  1.教育的性质、目的不同。
  学前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因此,没有考试、考查等。它仅要达到为幼儿入小学做适当准备的目的,确切地说是为幼儿做好心理、能力方面的准备。而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学生上学是向国家尽义务,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检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级或留级,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质量肯定或否定的体现,义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孩子不上学,其家长要被罚款或判监禁等。义务教育(中小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由于以上教育性质、目的的不同,因此,它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不同。

  2.教育内容不同。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绕口令锻炼幼儿准确发音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不同。
  学前班教师应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中间教师启发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归纳、教师小结等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教师提问:“3比2多几?”“2比3少几?”“2比l多几?”“1比2少几?”“4比3多几?”“3比4少几?”让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边的数多1,比后边的数少1这个规律,而不要由教师灌输给幼儿这个结论。
  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5:33:31 | 只看该作者
总结有局限,欢迎经历过幼升小的家长朋友们亲自来分享经验和心得~
9
发表于 2014-2-13 17:08: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
10
发表于 2014-2-14 16:47:20 | 只看该作者
小升初,唉,家长孩子都好累啊
11
发表于 2014-2-15 08:59:1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4-2-16 09:39:5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28 11:12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