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词人。她的青年时代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靖康之难”后,她经历了亡国之痛、丧夫之悲。这种生活境遇的变迁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于是,同为写“愁”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便深深烙上了境遇的印痕。 一、所见之景 《一剪梅》写了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大雁回飞,月圆人不圆,落花逐流水。此时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并非凄寒彻骨的深秋,词人内心虽有淡淡的哀愁,但“两处闲愁”却因丈夫的牵念而能得到宽慰。荷花零落,绿藕尚在,恰似词人的青春尚在。大雁不时捎来锦书,足以宽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灵。于是,词人不能与丈夫长相厮守,无奈之情、悠悠愁思便随残花逐水而去。这正如词人在《凤凰台上玉吹箫》中所写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声声慢》写的则是“乍暖还寒”的深秋,而且还是“晚来风急”的深秋。此时,词人所见之雁已不再是能捎来锦书的“旧时雁”。面对“物是人非”的此情此景,加之鸿雁勾起的往日恩爱相思之情,词人自然是“不思量,自难忘”了。黄花满地,赏花之人已不在,自不必去摘,也不必戴。至于“憔悴损”,则恰似词人容颜衰老与内心绝望的诉说。 二、所做之事 《一剪梅》中,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的是等待云中寄来的锦书,于是她便一直等到月满西楼。这种等待是甜蜜的,也是幸福的。我们可以想象到,词人独自坐于小舟中,凝眸高空,望眼欲穿,见到大雁飞来时是何等的喜悦,而大雁未带来锦书时又是何等的失望。这时,词人波动的心潮就如美丽的湖水,会时而泛起点点涟漪。于是,夜深人静时,遥望高空明月,词人还能觅得一丝快慰之情。《声声慢》中,词人靠“三杯两盏淡酒”来敌秋风,来解新愁。于是,相比浓重的愁情,词人便只能感到酒不够浓烈了。除了饮酒,词人还能做什么呢?寻寻觅觅,她已找不到往日的时光,也找不回离世的亲人,只能“展转眄枕席,长簟竟空床;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这时,“冷冷清清”既是词人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又是词人内心的感受。睡觉吧,偏偏天又不黑,而窗外还有凉雨敲打着梧桐,敲打着她伤痕累累的心。这正所谓“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著凄凉”。 三、所生之情 《一剪梅》中,一对恩爱夫妻只是暂时分别,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便减轻了许多,更何况还时时有传情的锦书作为慰藉。因此,苦涩的离愁中便饱含了夫妻双方心心相印与彼此眷恋的幸福。 词人写《声声慢》时已经52岁,往昔的贵妇人已沦落成孤身漂泊的孀妇。词人此时的愁已不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而是饱含了绝望的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的疼痛。 总之,《一剪梅》中词人所抒的愁为“闲愁”,而《声声慢》中词人所抒的愁是“悲愁”,但不管是那种“愁”都深深烙上了词人境遇的印痕。于是,由于抒发的情感不同,《一剪梅》便成了轻盈妙丽的望夫词,而《声声慢》则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