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生活] 你为什么不会沟通?有效的交流是先说yes,再说bu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无论在亲子关系中,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不被接纳,难以和亲人沟通。其实,这根源于我们不会沟通,我们屏蔽了真实自我的感受,从而导致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也是相互伤害。看一看你为什么不会沟通吧。

电视剧《鸽子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四合院,由于过去的政治原因,有两家结下了恩怨,不过,两家的孩子从小玩到大,相爱了,还打算结婚。然而,当婚礼即将举办的时候,两家老人都碍于面子不肯参加,这使得儿女非常为难,后来,经过哥们儿和邻里的一番苦心劝说,两家老人总算去了,儿女看到他们,顿时激动不已……

回头一想,如果这个场景要是在国外,老人们一定不会那么拿着、端着,儿女结婚,他们一定会给予最亲切的祝福。可是,中国的电视剧,还有现实中,的确经常发生上述那些事,也许是因为重男轻女,也许是因为豪门恩怨,也许是因为老人不合,也许是因为不吃回头草……,总之,中国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给人感觉特别累,特别绝的印象——没有余地,没法商量,不听劝,也不回头。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重情,要我看,老外的情一点不比中国人少,他们对子女的爱更加到位,责任感有时候要远超过我们的父母。

他们相爱时会特别亲密,当着任何人的面都不会介意,老人有老人的含蓄,青年有青年的热烈,孩子在父亲怀里任意爬,在母亲面前可以提任何要求,而他们之间,很少出现什么“再不听话打你”或“我生你养你多不容易”之类的话,恋人之间也很少说什么“你这个骗子”,“我怎么瞎了眼”,“瞧你那德性”之类的话,他们会说“我很爱你”,“我对此深表遗憾”或“你今天是怎么了,我们能不能谈谈?”

有效的交流,是先说yes,再说but。

是的,我们的家长就不太会肯定孩子,那么当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不习惯听取肯定,或给别人以肯定。不被肯定的后果,就是防御,就是什么都听不进去,就是不得不,就是不交流,就是闭塞和孤独,就是抱怨和较劲。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达青春期后,宁可与同学和社会青年交往,也不愿和父母多说一个字,因为他们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得出结论:“无论我说什么,得到的肯定都是否定,都是羞辱,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于是,他们把心灵之门关上了,这个在家长眼中所谓的叛逆,其实本不存在,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什么都想与大人交流,可也正因为父母的一再否定和羞辱,造就出一个个叛逆的少男少女。

然而,我们的传统观念又让每一个人必须尊重和爱戴父母,孝敬那个给自己带来无数伤痛的人,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心理,所以许多事在操作起来就非常困难,非常累,也特别绝。其实,在这些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说不清的故事和感受。

中国人累,累在不会说话,累在观念,正是那些所谓的教条,磨损了我们本来的爱,本来的正常关系,如果连生和养这种事也对子女抱怨,那就无异于让孩子过早地介入“结婚就意味着痛苦的生育”和“我要为母亲的痛苦负责”,那么,有多少女孩子在结婚和生孩子的时候那么从容?她能不抱怨老公和孩子吗?而我们的性教育,往往从母亲那句“生你养你是多么的痛苦”这些教条开始。

父母,特别是母亲,干吗非说不可呢?因为他们要,要子女回报他们,服从他们,还给他们。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如果以抱怨的方式表达,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给?连做生意都知道“和气生财”,就别说交换亲情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不会做感情这笔生意,因此夫妻沟通不畅,母子(父女)交流障碍,彼此互不信任,就连路上开车追尾,都不去顾及身后堵得死死的车海人流——谁在乎过我,我管你们干吗?

有一次,在节目上为一对农村的老夫妻做关系调整,老公木讷,妻子唠叨,其实,老公的责任感很强,却不会说一句甜蜜的话;妻子也特别顾家,却从不会正向与老公表达。于是,我请妻子转过身,将自己的感受向老公说出来,具体方式,就是把“你”改成“我”,反之亦然——

把“你怎么就知道出去喝酒?!”改为“我感到特别孤独,想和你吃一顿团圆饭,陪我说说话。”

把“你怎么这么不负责?”改为“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希望有人帮帮我,有人关心我。”

她努力了几次,憋得满脸通红,就是张不开那个嘴,一开口便是:“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每每如此,老公都会摇头叹气,试想,如果他们在家,他也一定找各种理由躲出去。

当然,让老公说出“其实我也想陪你,我特别在乎你”之类的话更难,几十年的“纯朴”已经不可能让他们接触彼此的真实感受,那些教条,那些从父母和他们村里得来的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夫妻之间的表达方式,也不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从经验里得出:“我的感受不可能会被亲人接受,我是不佩爱的。”

难道这个结论里存在于农村么?当心灵的感受不被接纳,无法表达时,我们只能将自己与环境“屏蔽”起来,以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那么,心中的需求并未因此而消亡,它们会以其它方式呈现,并以“你怎么就不领情”的抱怨形式展示于亲人和朋友。但是,我们真的不会说话了,不会表达了,我们只能希求被对方理解和接纳,可对方一旦真的接纳了,我们又会感到不安,因为这不属于我们的家庭经验——连父母都不接纳我,理解我,你怎么会呢,要会,也一定是假的。

于是,我们不相信任何人,多情且多疑,操劳且不安,就算子女结婚时需要父母的祝福,由于长期不善于表达感受的习惯,也导致老人们只能生闷气,子女也不敢说出心里话。

真正的沟通,是在孩子几岁时就应该感受到的,今天我的孩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们他的数学得了87分,我只是笑笑,妻子看看卷子,也只是要求孩子把错题改过来。但并未因此而骂他,那么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无条件接纳我的负面。”长大后,他也会接纳自己的负面,就算发生了不如意的事,父母的态度也会支持着他:“没关系,就算没有人接受我,我也接受我自己。”

自爱,就是父母的爱,孩子会用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否则,当长大后与配偶或其它人发生矛盾,他们可能连一句真实的感受都表达不出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6-9-26 10:44:4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3 06:56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