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家长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三个重要的好习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4: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几个节点中,幼小衔接要求的能力跨度是最大的,除了知识衔接,情绪和社会性也需要先适应再发展。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之初的重要功课。
  有的家长认为上学开好头就是抓分数,天天督促孩子学习,考试扣一两分就着急上火,是因为不知道一年级起步的重点不在分数而在适应,不知道好习惯比好分数重要。“习”的意思是“鸟数飞”,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惯,习也”,意思是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就是经过一次次反复练习形成的固定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本身的行为习惯、用脑习惯,听课、作业、复习、检查的习惯,与学习有关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等。对一年级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有三个:紧跟老师、自己做、不拖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4:33:15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心理学术语,也称为敏感期,指“人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对特定的环境、教育影响特别敏感,最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技能”。如果在关键期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教育,神经细胞就会用进废退,逐渐退化,以后再也发展不起来。在关键期中,儿童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儿童阶段有多个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3—4岁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等,自控能力在5—6岁开始形成,学外语的关键期在5—6岁,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12岁小学阶段,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6—8岁。6—8岁是儿童上学的一二年级阶段,好习惯或坏习惯都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固定下来。

  研究还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其他方面的增长变化都很明显,如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非常大,而学习习惯的水平却并未有多大改变。可见一年级养成好习惯,比考几次好分数重要得多。养成好习惯,学习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动力,不需要下决心,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的、高效的、促进学习的动力。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孩子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孩子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好习惯是孩子学习良性循环的保证。

  习惯具有自动性,好习惯可以天然地抗拒坏习惯,而坏习惯也同样抗拒好习惯。而且坏习惯一旦固定就很难纠正,有的孩子小学时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到初中、高中一点没改。曾有“一个万分着急的学生家长”写信求助,说孩子五年级了,听课不专心,作业拖拉几个小时做不完,晚上很晚睡觉,早上起不来。原来是这位家长在孩子刚上学时忙于生意,没培养好孩子的习惯,等挣了钱、有时间来管孩子,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了很多办法都难以纠正,成绩掉到中等偏下。

  一般来说,纠正坏毛病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五年级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该能纠正,但比起一年级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困难肯定大得多了。所以,家长切记在小学一年级时,养好学习习惯比考出好分数重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4:33:50 | 只看该作者
  好习惯是孩子学习好的保证

  一年级孩子,生活上要养好按时作息、好好吃饭的习惯,学习上要养成紧跟老师、自己做、赶紧做(不拖拉)的习惯。

  首先要养成紧跟老师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包含几层儿童心理学发展、学习能力生长的价值。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谁不紧跟老师就可能跟不上。家长要叮嘱孩子,眼睛、耳朵、行动都要随时跟着老师,紧跟老师讲的课、布置的作业、安排的活动、提的要求,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我曾多年在一年级课堂上观察,发现只有能够紧跟老师的孩子才跟得上课堂节奏,老师话音刚落,他们立即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迅速而利索。而大约1/3的孩子跟不上老师读题,要么耳朵没跟上,要么大脑跟不上,眼睛盯着别处,甚至坐着发呆,等老师讲完了,见别的孩子开始写了,才慌忙举手说:“老师,写什么呀?”

  培养孩子紧跟老师的习惯,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具体告知,坚持一段时间,懵懵懂懂的孩子就能逐渐培养起任务意识,意识到上学是有任务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好。

  其次听懂了还要学会自己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养成自己做的好习惯。

  凡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比如准备文具、收拾书包、整理书桌书架,家长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替代,才能训练出有条理、动作利索的孩子。

  我曾观察一年级孩子参加第一次期末考试,老师开始读题了,有个孩子的文具盒“啪”的一声掉在地上,孩子手忙脚乱慌作一团。旁边的男孩赶快去帮忙替他弄好文具和试卷,孩子才松一口气拿起铅笔,却不知道老师读的什么题,赶紧举手请老师单独给他读一遍,而进度早已落在全班后面。

  下课后我问去帮忙的那个男孩,你的书包是自己收拾吗?男孩说,我房间的桌子都是自己收拾的。由此可见,这两个孩子的条理性和自理能力差别很明显,不利索的孩子总要慢一拍甚至慢一大截。能紧跟老师的要求、动作利索、书写又快又好的孩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麻烦得多。但孩子从两三岁就喜欢“我来做”,并不喜欢家长代劳,上学后更不愿意在班级里显得很笨,乐意自己是个能干的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问题出在教室,原因却在家里。有高年级的孩子写作文希望“妈妈,你不要溺爱我了!我能自己做事情”。可见孩子在学校跟不上,实乃家长之过。

  第三个重要习惯是不拖拉,按时睡觉、起床、锻炼、完成某项任务、独立写作业等,利索、不拖延,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

  有的孩子起床动作慢,总是出不了门;有的孩子上学路上一边走,家长一边喂东西吃;有的孩子爱跟家长讨价还价,该睡觉了想玩,该写作业时动脑筋怎么能晚一点再做,该去游泳了开始盘算找什么理由不去,如果家长真的去“还价”,争执一阵又无原则让步,不仅坏了规矩,浪费了时间,更养成孩子拖拉的习惯……家长缺乏决断,对孩子听之任之,家庭气氛就在对抗、耍心思的拉锯战中失了章法,何来条理和利索?

  家长教养方式不妥、无章可循、无原则迁就,就养成了孩子的拖拉习惯,大部分学习的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双休日的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才做,寒暑假作业拖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抓慢赶。而且拖拉的习惯很顽固,会一直跟着孩子到中学、大学甚至职场,一辈子拖拖拉拉,人生处处被动。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4:34:22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家长每天温和地坚持

  习惯是神经系统联结的一种变化,是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就会自动完成的动作,经过千百次重复就可以形成,形成以后不再受意志的支配,驱动力很强大。依据这个道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就是重复、再重复,每天如此,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不断重复是使神经系统形成固定行为模式的重要方法,习惯养成主要不靠家长的语言说教,而是以“习”为主。就像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孩子上学的生活是重复性的,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年地重复,固定下来就成了习惯。家长要在“每天如此”的重复中,温和地坚持,“习以性成”,好习惯就养成了。

  心理学家强调习惯养成要坚持重复,“始终不要有例外,一直到习惯形成为止”。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破例,因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到地上放松的线圈,比好多次缠绕上去的时间还要多”。立好规矩就别轻易变动,才能使规则发挥“自动重复”的功能。

  习惯养成需要家长温和地坚持。起床、睡觉、一日三餐、写作业、收拾文具、阅读等习惯都要在家里养成,六七岁孩子还缺乏自控力,不能完全依靠自我约束来养成习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果家长声色俱厉,孩子会感到害怕,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反而损害亲子关系,欲速而不达。

  温和地坚持,不需要讲多少道理,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家长的坚持,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只是好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也要做好,要努力做好。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脾气大,太难坚持了。六七岁的孩子脾气大,一定是家庭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家长一定要有教育权威,坚持要求孩子有规矩,不允许脾气大。教育是需要权威的,没有权威就没有教育,温和地坚持,就是发挥教育权威的功能。
5
发表于 2018-7-6 14:36:2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23 07:50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