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亮“朗读”的心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7: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是啊!“以读为本”——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一直倍受重视和推崇。“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
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粗浅的来谈谈这些问题。
1.朗读形式“喧宾夺主”
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2.朗读方式“放任自流”
低年级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教态可掬,微笑着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的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3.朗读时间“昙花一现”
曾有教师对某地区的64节语文阅读课用于朗读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每节课用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朗读练习的时间平均只占6分39秒。试想: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殊不知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蕴涵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储备了巨大的向上发展的潜能!
4.目标落实“好高鹜远”
我们知道,朗读的目标总体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此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螺旋上升、缺一不可的。可是在现今的语文课堂里,轻“正确、流利”的读,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许多教师总花较少的时间来落实“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一目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孰不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训练时决不可“缺斤少两”“随意挪用”。否则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会留下“后遗症”,表现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费时又费力,可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5.指导过程“高耗低效”
在指导有感情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出现连续叫好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
笔者还记得读过这样一首小诗:“散步时/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这使我想到,朗读,多么像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路上“漫步”,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我们不能为了走“直路”,而让朗读只成为朗读!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一、淡化技巧,并不意味着朗读完全“雾里看花”。
在朗读指导上,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确应淡化朗读技巧,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它是生硬的不容易理解的,但是,淡化朗读技巧并不是不要朗读技巧,在教学中,适度地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人教版二(下)第三组课文《葡萄沟》中有那么一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学生在读时,特别容易把句子中的“的、了”几处读成重音,形成“唱读”。若老师在此处稍指导一下停顿,“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应在哪几方面得到体现呢?笔者认为它应包括:语调(反问、疑问等)、停顿(标点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等)、轻重音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与侧重。
二、留足时间,朗读要求应遵循“芝麻开花——节节高”。
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然而,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对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并不是一视同仁,普遍存在重“感情”朗读,轻“正确、流利”朗读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流利朗读”的目标;只有奠实了“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朗读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能做到一字不错。”其次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教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好比音乐老师教学生唱谱子,总是先要学生一句一句地练唱,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可以多次地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无误,才一段一段地唱,最后达到正确、流利地演唱整首歌曲,并从整体上把握这首歌曲的大体意思或情调。朗读训练亦是如此。所以,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务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由练读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那么,时间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缺乏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有的放矢,朗读形式切忌“百花齐放”
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读的方式如此之多,许多老师时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那么,一节课教师要采用什么方式的读呢?理性地说,读的目的决定方式,方式为目的服务,一切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其一:笔者仔细翻阅人教版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些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的朗读几乎各不相同,有所侧重。试举几例:“课文写的很美,我要好好的读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小摄影师》)这些课后的“练习”是编者良苦用心的智慧结晶,是指引我们更好的用教材的盏盏明灯。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编者的提示,灵活而扎实地引导学生“淋漓尽致”地“浑然忘我”地去读他几回!
其二: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只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其二是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总之,朗读的形式虽“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双能洞察一切的“慧眼”,理性的面对,必定能将读看地“明明白白”,用的“真真切切”。
四、丰厚过程,让朗读指导“锦上添花”
朗读绝不是一味的傻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市教育院的方斐卿老师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中有这样值得深思、借鉴的话:“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
1.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如《翠鸟》一文,当学生读到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脑子里“过电影”,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和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等。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的“栩栩如生”了。
2.要书声朗朗,更要“品味揣摩”
被选进现行教材的大部分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教师往往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位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中,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教学时教师抓住“责怪”一词引导学生细品揣摩。先让学生了解其大概意思,再问学生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责备”一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最后,教师发动学生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
的确,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就能为朗读指导打开一扇至美至情的窗,由此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3.要书声朗朗,更要“妙引巧悟”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找春天》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美又美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愕然。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与悟相融,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教学时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突出了“大”字,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感悟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感悟也更深了。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2-5-4 17:09:56 | 只看该作者
挺好啊  
板凳
发表于 2012-5-4 17:09:56 | 只看该作者
拿把椅子看楼主,哈
地板
发表于 2012-5-4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来赚家长易论坛金币的,哈哈  
5
发表于 2012-5-4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强~~~~没的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23 06:0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