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笨孩子到教授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8:4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三、 理想
在上海中学学习期间,我努力学习,获得过”全五分”的好成绩,并被评为校优秀生.1958年,高中毕业了,当时我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想当导弹火箭专家。或许是因为我家庭出身的缘故,我没有考进北航,而进入了上海师范学院.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听话的,尽管我开始想不通,后来也就想通了.我记得当时我说过一句话:我不能成为导弹专家,但我要在我的手里培养出导弹专家.现在,离开说这句话,已经有40年了.非常遗憾,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我没有培养出导弹专家,因为我后来一直在教师进修系统工作.但是,我想,我一定间接培养出了导弹专家.想到这里,又觉得安慰了.
  我很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我不甘心当”教书匠”,我觉得不完全同意把自己看成一支蜡烛,就是为别人照亮的,在教育这个舞台上,还是有许多戏可以唱的.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做一个教育专家.我一直以赵宪初,余元希,唐秀颖,杨荣祥这几位老一辈的数学教育家为榜样,课要上得漂亮,文章要有水平,在数学教育的研究上要有所作为. 我工作后的第一个学期写了一篇心得,第二学期又写了以篇,杨荣祥老师推荐我上数学会年会宣读论文,这时我只有23岁。
  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不少人心情浮躁,过分热衷于家教,炒股票。我认为,要教育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理想。这几年,理想教育讲得少了,要讲。但是理想教育要讲究实效,空洞的口号,无限拔高的英雄人物,也已经打动不了多少人了,而要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我认为,应该对广大教师指出,教育这个职业是大有可为的,并且要理直气壮地鼓励教师在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成名成家,成为教育专家。
  我研究成功学5-6年,发现成功者和普通人不一样:失败者眼睛不敢看成功者,相反,喜欢看着失败者,说:人家的日子可以过得去,我也可以过
.
  成功者眼睛看着成功者,说:人家可以这么过日子,我也要这么过
.
  失败者说:别人没有做到,我也不能做到
.
  成功者说: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够做到
.
  失败者认为:这不行,那不行
  成功者认为:我真的想做,还没有做不到的,
  失败者埋怨这,埋怨那,(没有机遇,领导不喜欢我…)
  成功者认为机遇也要靠自己去抓的。
  成功原理千条万条,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
  想成功的人才会成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才会成功。
  言下之意: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可能是他不想成功,没有想到过要成功;或者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会成功。
  有人直言不讳,成为优秀教师,太吃力了,得不偿失。这就是不想成功。
  要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确实太苦。文革期间,我有幸读了不少书。我一面读书,一面记扎记。厚厚的硬面抄,记了8大本。这些笔记,我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候,读书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小小的8支光的日光灯,夏天手里还拿着蒲扇,有时,怀里还要抱着孩子,我在纸上写,孩子在纸上划……这就是那时候,我读书的写照。就在文革期间,我为出版社写第一个稿子。写了一年,初稿写好了,交到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出版社把稿子退了下来,要我修改。
  改了之后,再交去,又退了下来,要我再改。这样一个来回,又是一年。
  第三稿送去,过了一阵子,出版社找到我,把稿子交给我,说:“这稿子你先收着。”这个来回,又是一年。
  我这个时候没有反应过来。“稿子让我收着”,就收着吧!后来,和张先生交往的时候,他再也不提起这件事了。到了相当久相当久之后,我才意识到,稿子被“枪毙”了。
  三年磨一剑,结果这把剑还是没有磨成。
  我的《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这部著作现在是很风光的,被评为上海市的A类继续教育教材(全市师范院校、进修院校20几所,申报的中小幼各年段、数理化文史地等各学科的教材讲义200余份,最后评为A类教材的只有10份)和全国数学教育类图书一等奖,但说起这部书稿的经历却是很惨的。
  书稿是在1991年的暑假里写的,写作地点是在我市郊的岳母家。写作条件之差,就别说了,我早期的书稿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成的。写好后,我骑车回市区。半路上,将书稿丢了。我急得原路返回寻找,结果一无所获。气得要命,但也无可奈何。气罢,重新动笔,再写一稿。稿子写好,交到出版社。当时还处在第二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书稿两次被退,一搁就是5年。到1996年机会才出现,方能面世。
  所以说,要搞出成绩是很苦的。
  我参与过评选拔尖人才、评选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发现外地引进人才的著作多,论文多。相比之下,我区原有人才著作论文比较少。我想原因可能是那些敢于到上海来应聘的老师是人才中的人才,也可能因为上海的诱惑太多:股票,家教;或者丈夫经济条件好,子女好,容易满足。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指责。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低层次的。我看到过一些经济条件很好的人,整天无所事事,觉得无聊。我们要有事业心,要有理想,要有成功意识,这会给你带来乐趣。
  我现在尽管收入不太高,但我有成就感,我出版过40本书,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上过100多节课,受到种种嘉奖,因此我受人尊重,我觉得我活得很充实。
  我奉劝各位不要分心,树立远大理想,集中精力,在教育岗位上做出成绩。现在我们刚刚脱贫,在走向小康,这个时期,大家把钱看得比较重,可以理解。500元和1000元收入差别很大;但是3000元和3500元的收入差别虽然也是500元,感觉上差别就不会很大的。不久的将来上海的GDP会达到1万美元,大家的收入会大幅度的提高。果然会有差别,但总体上说对心理的影响不会很大。所以大家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你现在分了心,业务上必然出不了成绩,将来你可能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也不要光埋怨“社会对教育不重视”,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原因众多,但相当程度上,原因在于教师这个工作的专业化还不够。在古代,落第的文人教私塾,在过去,高中毕业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教小学,教师这个工作,“和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是有一定替代性的专门职业”,“从教师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就其专业状况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其半专业或准专业的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几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专业化---作为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专业的特征:
  1. 有一个独立的工会,制订行业规范,核法执照;
  2. 会员要掌握一套专业技能;
  3. 相对独立运作。
  从国外的情况看,教师为专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地位,起初采用群体专业化策略。强调教师任职资格的高标准;还有是通过谋求社会对教学工作专业地位的认可的“工会主义”。企图用这种外部的力量,来推动专业化,在医师这个专业是成功的,但在教师这个专业并不成功。
  后来转向个人专业化。先是个人的被动专业化:教师为了被社会认同,被动地实现外界订立的专业标准,执行所规定的要求,从而达到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和各种专业荣誉的获得;后来是个人主动专业化: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
  所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关键在于教师这个专业的专业化水平,使教育真正成为难以替代的工作。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关键又在于个人的主动专业化。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不少人心情浮躁,过分热衷于家教,炒股票。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理想。教育这个职业是大有可为的,区教育局提出“聚精会神抓教学,满腔热情抓队伍”,搞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你们正幸运啊!而且正遇到骨干教师青黄不接,高级教师的名额多得很,好多同志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高级教师了。还有20多年怎么干?
  要有理想,要有成功意识,在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争取成为优秀教师,成为教育专家。这是我想说的第三点,也是我今天最想说的一点。
四、 自信
有人会说,我当不上特级教师的理由之一是,我在三类学校,上级不重视,机会少。
  其实所谓的三类学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面对较差的生源,怎么教?某种意义上说,重点高中关于学科的课题比较多,而所谓的三类学校关于教育的课题比较多。市二初级中学走班制,市教育科研一等奖。区教院的特级教师陈友勤、著名教育家顾泠沅都是原先青浦的乡村学校教师。这说明草窝里是可以飞出金凤凰的。最近在抓薄弱学校,正是机会。
  理由之二是我没水平。有一次小学语文的青年骨干教师开会,要我去讲几句话。我说你们写论文我们想颁发帮你们发表。结果下面一阵笑。我想这笑声大概的意思是:我这样的小学教师也可以写论文?我们这个层面上的教育科研毕竟不是尖端科学,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就是科研。我想人人都可以做的。成功学的祖师爷拿破仑*希尔为了写成功学著作,不但拜访了504位成功人士,而且对2.5万名失败者作了调查.共有31个原因导致他们失败,其中”缺乏信心”是第一位的原因. 确实有人想入非非,好高鹜远,但更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这是人性的弱点的反映.人性有不少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自信.在飞机发明之前,有几个人相信人能够飞上天?在克隆技术发明之前,有几个人会相信人可以被复制?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首次用9.95秒跑完了100米。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他冲过终点之后在自言自语。但是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这事情引起了一位记者的好奇。这位记者采访了他,问他那时,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海因斯回答说:“我当时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自欧文斯1936年10.03秒之后,医学界认为人类不能破10秒。我想即使不能破10秒,但我可以设法达到10.01秒。“结果是破了这个人们认为极限的记录。这时,我发觉这个极限实际上并不是极限。”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说这件事是做不到的,那件事是做不到的。
  上世纪的上半叶,人们一直认为要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是不可能的.1954年,一个叫罗杰*班尼斯特的人竟然完成了这件让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37个人也做到了,再后面的一年,有300多个人能够做到.为什么本来一个人也做不到的事,一下子变成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件事了呢?是不是这一,二年里,人的腿部肌肉都突然长结实了呢?是不是突然发明了一种什么食物,人们吃了以后,力气突然大起来了呢?不是,原因只能是人们的信念发生了变化.原来,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做起来,就是不可能;而现在,有人已经做到了,人们认为,这是可能的,做起来就可能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人不是一杆枪.枪里的子弹,能射多远,完全是由枪的结构,子弹的结构,以及气候条件决定的,”想”远一点儿,也不行.人就不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想”好一点,就可以好一点;”想”多一点,就可以多一点
.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同时认为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所以,我们谈信念的力量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行,那你肯定不行.”这话绝对是真理.虽然说:“如果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行.”仅是一句豪言壮语,并非是经过科学证明过的定律,但是,无数的事实说明,如果你是出自内心的,十分肯定的”认为自己行”,那么,”真的常常是行的”.不要轻易地说”不可能”三个字.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说明,这三个字的代价是很大的
.
  要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个学者型教师。
五。机遇
我参加工作不久,遇到了文革。一个老同学的一番话启发了我。他说:这个国家不会永远不要科学的。于是我认真地读了5年书。文革结束,出现了大家都要读书但是买不到书的“书荒”时期。由于我在文革中读了许多书,我出版了第一本书。那时,第一本书稿交到出版社,编辑问我第二本写什么。第二本书稿交过去,编辑问我第三本写什么。我抓住了一生中的第一个机会。.
  第二个机会是80年代末,我市开始进行继续教育,要订教育大纲、写教材,搞试点。当时是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时候。有些老师不想干这一件又苦又累又没有好处的活。当时张民生副局长说:你们别看现在读书无用论泛滥,读书无用论的明天必定是读书有用论!我觉得有道理,所以在很清贫的状态下,默默地做工作。结果我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著作,也使我成为教授。
  不要埋怨没有机会。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怎么能够抓住机会?我想至少有两条:一是要有远见卓识,二是要做好准备。机会属于时刻作好准备的人;机会属于有远见卓识的人。正确对待组织培养和自主发展现在区里大力培养,这就是大势,这就是机会,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
六。自主发展
  二期课改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很正确。记得我读书的时代,高一,高二的作文我总是4分多,5分少。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清通”。那时,我功课已经很好了,我想,我别的功课都是5分,语文总评成绩也是5分,语文的总评成绩是由基础知识和作文两部分组成的,基础知识我总是5分,为什么作文不能写得更好些呢?
  我分析了自己的缺点,主要是写得不够“艺术性”,不会描写景物,不会描写心理,不会写对话。针对这些缺点,我在高二的暑假前,有目的地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小说,书名叫《当芦笙吹起的时候》,这本书,后来拍成电影,改名叫《芦笙恋歌》,由秦怡主演。这并不是一本名著,是一本很普通的中篇小说。在暑假里,我认真地带了问题读这本书,而不是把它当作“闲书”随便翻翻。看书里是怎么写对话的,我有了个惊人的发现,原来窍门只有4个字:“另起一行”,用现在打电脑的语言说,就是“回车!”。你只要胆子大,把文章中某人说的话另起一行就行了。看书里怎么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怎么情景交融的。我发现也不难。假如写人物的情绪很好,你可以写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如果写人物间在激烈争论,你可以写窗外闪着雷,下着大雨……我的作文果真提高得很快。高三时,我的作文就是5分多,4分少了。
  其实,老师肯定教过怎么写对话,怎么描写景物、描写心理,但是我没有听进去,而自主地学习(仅仅学了一本书)之后,我就“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可见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
学生要自主学习,教师当然也要自主发展。
  但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体制的原因,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很不够的。没有命题权,更没有改动教材的权。进修的选择也是很有限的。
  香港教师大多不愿意使用教科书,而采用自行编写的讲义和材料。他们每年听别人课只有3.1次;被别人听课只有0.9次。互相间交流很少。旧社会里也如此。学校没有教研组,也不听课。当然这种情况并不见得好,但逼着你必须自主研究,冒出来的优秀教师是很有特色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顾泠沅说过: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是没有灵气的。这是绝对是有道理的。我没有受到手把手的带教。我做青年教师的那时,听课并不普遍。但是,第一,我还是注意吸收老师们的优点。第二,领导、老教师信任我常常把我推上第一线。慢慢地教学上有了些经验。 导师是重要的,高校里为什么主张教授要教基础课?名师为什么能够出高徒?一是名师是大家,大手笔,见多识广,能够广征博引,能够把自己搞科研的体会讲给徒弟听。二是能够提供机会,让徒弟参与到某些项目中去。杨乐在当导师熊庆来的研究生时,导师并不是手把手地指导的,他说,我们一个月到导师家里去一次,常常是很随便地聊聊,而且往往是在吃饭的时候聊。但这些内容书上是没有的。
  我们做导师的,不要手把手教,你的徒弟是骨干教师,教学上基本定型了,特别不要将自己的教学风格强制要求徒弟接受,应该顺势而为,指导徒弟扬长避短。西南位育的庄中文校长曾经推出过一位讲课很生动的老师,让大家学习。但是他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学不象,故而他又推出了另以为讲课很严谨的老师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他说各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教法也是无定法的,因此不要强求一致。我们做导师的,要给徒弟讲些做学问的心得,并且一起做研究,给徒弟创造机会。做徒弟的,要盯住导师。旧社会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师傅不轻易地把自己的本事传授给徒弟。常常在关键时候把徒弟支开。因此徒弟要偷技术,要拍师傅马屁。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所以说你们真幸福。但是我们有些徒弟却不领情。做徒弟的要有点人情味,这样师傅才乐意教你么。正确对待组织培养和自主发展,不等不靠,要自主发展为主。
主题:七。风格
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我不太赞同评课时打分(当然是某些情况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可以用打分的办法,以求规范。但是对老教师,就要强调特色。就象刚学写字,要求写得横平竖直,过后谁也不会真的是横平竖直的。
  南京师大附中的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马明,从教一辈子,不愿拍一节录象课。他说,因为我为了挖掘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穷追不舍,“东拉西扯”,因此完不成教学计划,拍成录象,不会被人骂才怪呢。但是这种课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有风格,是常人难以上出来的好课。
  我在上中高一读“人体解剖生理学”时,遇到了一位好教师--诸圻,他后来调到上海师大当生物系主任,教授。他接班之前,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拍纸簿。譬如他讲耳朵,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讲完,耳朵也就画完了。他要求我们一边听一边跟着他在拍纸簿上画。回去复习,看着这张图,一切都清楚了。学得很轻松,很有劲,以至有好多同学想学医。
  风格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素养。只有你对教育,对自己的学科有深刻的体会,你才会在课堂上与众不同地表现出来。所以,有风格的老师一般都是注重素质教育的。
  譬如说,有风格的老师肯定是不会搞题海战术的。因为他们对题目的作用看得比较透。我国是解题王国,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大户,但是就是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原来,解题仅仅是一种能力,科研时遇到的情况远比条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结论又是唯一的题目不知复杂多少倍。再加上题海战术的特点是反复操练,死记类型,这种训练,对学生成材是没有什么大的帮助的。成中等的才可以,成大才是不行的。所以,唐盛昌校长认为,我们现在是在培养打工者。
  诚然,现在应试的网严重地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但是,反复操练,题海战术,不利于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应试的好办法。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在第一线说起来轻松。不,我们这几年教的大专班全部是市统考。我从来不加班加点,从来不是模拟试卷乱印乱发,考试成绩也还是比较好的(我从来不去打听名次,我是从学生的感觉上看出来的)。我的做法是,平时讲清楚,复习理清楚,基本题,典型题抓住不放,最后适当做1-2张模拟试卷。好了。我想,在小学里,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中学里,至少在1,2年级不要搞得那么紧张。腾出时间来,做一点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事情。
  南京师大附中有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有一年带了一个高三毕业班,学生的高考成绩非常突出。之后,他到日本留学2年,2年后回国时,那班毕业生自发聚会,欢迎他回国。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拿出当年的高考试卷,复印之后,让他们重新做一遍,结果是平均成绩只有19.6分。而且,得分的题目基本上是侧重考查方法的,侧重考查知识的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可见,知识是个载体,通过知识学习思想方法,在工作中,具体知识常常是用不到的,用到的是当年通过知识的载体学到的思想方法。就数学来说,国际上早就有调查,70%的人只用到小学的数学知识,29%的人会用到初中数学知识,只有1%的人研究数学。既然如此,我们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而应该讲清楚题目背后的东西,譬如知识的来龙去脉,题目里使用的思想方法……这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八。学会做研究
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会研究。
  我在教中学时就做过试验,写过论文,还指导学生写论文。
  在教院,我做学问走的是“夹缝”道路。我掂量自己的长处是懂得中学数学,也教过几年大专班。我研究纯数学,我肯定比不过全日制大学的老师,论解题,肯定比不过中学第一线的老师,我就研究大学老师不屑做的,中学老师做起来有困难的课题,即把大学的理论和中学的实际结合在一起的课题。
  我研究有三个方向:我所研究的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大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选题是有独创性的.原先都是空白点,我是填补了这个空白,是第一个进行完整的论述的.我研究的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虽然题材并不新,但是我的研究是有新意的.历来数学教师的逻辑参考书,只介绍传统逻辑,只讲些命题四种形式,反证法,同一法等,而我突破了这个框框,将历来被认为在中学数学里是用不到的数理逻辑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我的研究证明了,谓词演算的基本概念__逻辑量词(“每一个”,”有一个”)在中学数学里是很有用的.而且我着力研究数学教学中特殊的逻辑现象,譬如,由本人首先提炼出来的概念--“一致性命题”,就解决了数学中常用的”特殊值法”的理论依据的问题
.
  科研其实并不难。关键是选方向,选题,题目选好,接着就是下功夫了。
  我遇到大学里的一位年轻的教授,我接过他的名片,一看,上面有一行头衔:中国慰安妇研究会会长。我心想他选了一个很重要的,又是被人忽略的方向,所以他很快出了成绩。为此,一要会收集信息(外界的,自己的)二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做一个优秀教师,学者型的教师,就要做研究。
    我这个人算不了什么,比我行的人不知有多少,博导,院士…我实在是非常渺小的。我在这里谈的8点,不过是一些体会,希望对老师们的发展有些好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5-1-23 06:00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