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85|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招生择校] 吐血推荐:小升初择校请别忽视了我们身边的好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26: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清扬 于 2013-5-15 19:23 编辑
    小升初择校,让众多家长操心不已,不少家长舍近求远,一味追逐上名校,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好的学校未必是最适合的。武汉教育局长谢世腰提出自己的观点: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学校是身边的好学校,除了教育部门认定的一些标准以外,对家长来说,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要把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爱好、特点、兴趣分析清楚,提炼出来。例如,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这个方面有特长,刚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有兴趣,也许这个学校就是他最好的学校。再比如,有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很有特点,也就是我们市民常说的这个学校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很规范,而自己的孩子正好在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方面有所欠缺,这里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好学校。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时,千万要摒弃将学科学习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下面这些学校你了解吗?回复可见全部内容!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欢迎加入家长易家长QQ群,不断更新中
http://www.jzyi.net/thread-1584-1-1.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长币 +5 收起 理由
闲敲棋子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2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茉莉蜜茶 于 2012-5-22 15:28 编辑

   武汉市81中始建于1964年,前身为操场街小学,后更名为红军二中,1985年正式更名为市81中学,建校迄今已47年。2009年9月,根据市人大、市政府一号议案,市81中迁址于二七街头道小路100号航天双城小区内。今天的市81中已跻身于江岸区优秀教育资源之列,成为二七片居民心目中的好学校。

人文——

文化浸润育英才   

走进市81中,仿佛走进了一座花园,碧草红花、青树翠蔓……徜徉在校园内,你不得不由衷感叹:这真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校长杨延昭曾在新加坡进修,他对学校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景怡人只是基础,以文浸人才是根本。校园内树的栽种,草的修剪,回廊的设计,亭台的布置,都匠心独运、独具一格,环境布置处处流淌着人文气息。校门口,一块刻着“行知合一”四个大字的三峡石分外醒目;校园文化墙上面写满了名言警句;教学楼墙壁上镌刻着教风、学风标语……每一个角落都贴有励志宣传语,每一幢建筑都凸显人文精神,诠释着该校“业精于勤、行成于知”的校训内涵。

润物细无声。杨延昭校长认为,学校的发展史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发展史,积淀学校文化,形成文化张力,让校园文化涵润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滋润师生的心灵,引导师生行为,从而提升学校品位。

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是81中亮出的“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第一张名片。

人本——

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在市81中行政楼二楼大厅,玻璃橱窗上一幅不太成形的信手涂鸦画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有人说这像一艘太空舱,有人觉得像一艘战舰。杨延昭校长认为,画得像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自由地发挥了想象。

在学校三楼大厅,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随处可见:简陋的电动机,粗糙的飞机模型……市81中给了学生成长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在这些空间里大胆想象,放飞梦想,创造、宣泄,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收获,在创造中自主发展。这正是学校“自主发展、不断完满,成就最好自我”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杨校长说,81中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摆在第一位。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人的发展,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技能,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发展人的价值。

拥有崭新校舍的市81中,各项硬件设施也创一流水平。各类实验室配备齐全,室内体育馆舒适标准,此外,学术报告厅、书吧、科技展厅等应有尽有,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索、独立思考提供了充分保障。

以人为本,对学生终生成长负责,是市81中亮出的第二张名片。   

人和——

“两型”特色显成效

“我儿子上初中半年来,变得时不时‘干涉’我们的生活,比如‘干涉’我们不随手关灯,‘干涉’我们空调温度设定过低,‘干涉’我们用一次性碗筷……”“我女儿也变得节约了,现在老是嫌我们不节约用水,老要我们少开车……”这是市81中家校互动平台上家长的几段留言。杨延昭校长笑称:我们培养的“两型”学生又在培养一个个“两型”家长。

“创两型示范学校,建和谐人文校园”是市81中确立的办学特色目标,也是该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亮出的第三张名片。“两型”社会的核心是环保、节约、和谐。在市81中,“两型”教育无处不在:校园墙面使用的是环保节能型涂料,校园内的路灯是太阳能地灯,此外,学校花大钱装备了废水回收系统、油烟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箱等环保型设施。“节能进行时”、“废物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活动,将“两型”意识内化为市81中师生的一种自觉意识。

“质优的学校、愉悦的家园”。这是学生和家长们对市81中的中肯评价。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29:45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第36中学创办于2001年8月,是江汉区目前在常青街暨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配套建立的唯一一所公办初中。
  2008年的一天,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到武汉市第36中检查工作,在经过一系列的了解和考察后,她感叹:“标准化以后怎么办,我在36中找到了答案!”
  在36中,教师有专门的教工食堂、健身房、淋浴房、书吧,学校还为一线教师配备了午休寝室。这样的条件在武汉市的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学校的主动关心,真诚理解,充分尊重,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教师深切感受到“不干不行,干不出成绩更不行”。
  对于36中的学生们来说,在这里读书,收获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老师们课堂传授的知识,在校园环境里,在班级活动中,在每天的作业里,老师们尽量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中帮孩子们回归到真正的快乐中去。
  学校作为“两型”示范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如:学校坚持每周五定时组织回收废旧物品,学生用回收废旧纸张、塑料瓶的钱买来植物装点教室,买来小鱼放养到花园水池中;各班还划分绿化责任区,种植班级管理的绿色植物园。
  提高教学效率,帮学生减负,一直是36中老师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老师们推行“学案教学”,像老师要准备备课本一样,每上一堂新课,老师就给学生发一张“学生备课纸”,上面明确表明了教学目标、预习复习的内容等,将平时老师们头脑中、本子里的内容直接搬到了学生们眼前,目标具体了,知识明确了,而学生们也摆脱了以往一味“跟着老师走”的被动学习,而变得更主动了。
  课堂上的教学形式也比以往更打破常规,学校不仅将教学计划中应该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开足,还鼓励老师们创新教学形式。于是,语文课上,老师专门拿一整节课,让学生们声情并茂地练习朗读,英语课则每周一节课,学生们专门用来唱英语歌,而在学校鼓励学生“放飞心灵”的背景下,老师们带领着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放起了风筝。
  如今,任何时候走进36中,校园满目绿色,地上难有一片纸屑;学生仪表得体;校园内外“老师好”的问候声不绝于耳……文明、整洁、有序的校园里,呈现出进取向上的蓬勃朝气。
  别的学校恨不得将“副课”全部改成“主课”上,36中却将“副课”时间还给了学生,还牺牲了一部分的“主课”时间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
  结合本校特色和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每年都开设近20门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这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几年来,36中每年都向同区的武汉1中、12中输送了不少优质学生。
  2010年,学校在武汉市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学校举重队代表江汉区参赛,获武汉市青少年举重比赛7枚金牌,金牌数第一。先后有10名学生被输送到省市专业队,其中杨艺雄同学09、10年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少年锦标赛64公斤级举重冠军。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2:52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二中学:培育有品位的学生

吸引众多“内部”子弟

办学多年来,六十二中立足本校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现状,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系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虽然硚口区有多所“公参民”学校,但六十二中依靠其扎实的工作,吸引了该区不少教育系统子弟前来就读。原27中校长孙安多的孩子就在该校就读,为了比较孩子的学习效果,孙安多跟踪自己孩子和她在其他“公参民”学校读书的同学,三年下来发现,自己的孩子超过了其他的同学。而这样的例子在该校并不少见。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六十二中已经成为硚口区普通公办初中里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所,连续多年获得硚口区表彰。

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两个核心。多年来,六十二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对教师严格要求,多方锻炼,综合考评,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对学生提倡 “以生命唤醒生命”,要求教师以真诚的爱和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六十二中十分注重师德修养: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组织教师看《师德启示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是严格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规范教师的行为,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三是年终考核时,加强师德方面的考核,让学生评老师。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典型。书记易世红被评为省先进女教职工,校长叶幼春被评为区技术创新能手、区学科带头人,副校长汪小兰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刘琼玲评为市百优班主任,魏昕星被评为市“减负增效能手”,鲁晓平评为区模范班主任,雷敏评为区师德先进个人,王红霞被评为区“爱心妈妈”, 吕丰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杨梅被评为区百优教师等等。

近年来,学校成长起了一批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学校实施“骨干教师”工程,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达标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市区学科带头人。如语文教师胡月、吕丰、刘琼玲都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英语教师汪小兰成为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区学科带头人。

优化环境提升品位

近十年来,为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六十二中加快了校园建设步伐,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校园环境不断美化,从硬件上给予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支持。在政府投入有限、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六十二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筹措资金,维修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改扩建了学生食堂,新建公共卫生设施,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装备方面的投入,实现了实验设备标准化、现代化;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完善了校园广播设施,建起了音乐室、美术画室,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大型浮雕《烛光颂》,采用具象和抽象结合的手法,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长城、华表、烛光为主线,隐喻了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指明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歌颂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学校坚持实施“五名”教育,即利用名人、名画、名曲、名著、名书法对学生开展教育,开展“四声满校园”活动,即“读书声、歌声、喝彩声、舞步声”,让学生在校园中读读书、唱唱歌、跳跳舞,形成了“快乐上学、快乐学习”的局面,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多年来,六十二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近年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校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开齐开足必修课、落实综合社会实践课。

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优质课竞赛,参观外校的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参加全市中考的经验交流会、总结会、复习备考会,开展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通过研究与学习,学校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得到增强。

面对生源实际,学校要求教师正视现实,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低起点,慢节奏,往复式,重实效。在各年级坚持平行分班的同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实行“培优”,让他们学得更快。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降低教学标高,抓好基础,使他们学有所获,有所提高。对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编入体育运动队、音美特长班,由专门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了六十二中体、音、美的优势特色。

校长叶幼春和学校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教育就应该实实在在,应该关注人的成长,更关注生命的唤醒,绝不能急功近利。      六十二中学,是武汉市一所现代化的市级示范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90名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硕士学位、市区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占半数以上。六十二中学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齐全,校园布局科学,终年郁郁葱葱,是武汉市的“花园学校”,硚口区名校。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近年来,六十二中以“和而不同”为校训,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依法办学,遵规施教,循律学习”的办学模式,与时俱进,努力做到“用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培育有品位的人”,实现了学校的健康、积极、快速、可持续发展。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3:41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市第62初级中学:校园很精致 师生有品位张彦平(崇仁路小学校长)
有这样一些学校,一听名字,就能或多或少地让人产生一串联想。市62初中便属于这样的学校。坐落于闹市之中,却有着静谥优雅的气质,一墙一廊一字一画,悄然显露办学者精巧的构思与雅致的情怀,一师一生一动一静,更是透传校园师生的品位与活力。
“没有差别,重视差异”是叶幼春校长的办学思想。为此,学校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素质成长,开发出“分层目标,多样发展”的教育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回归学生立场”的育人理念,坚守“五名教育”(以名人、名画、名曲、名著、名书法实施品行教育),形成62中独有的教育特色和风格。
盎然生机源自肥沃的土壤,一大批省市区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教育质量名列市区前茅,连续多年受到市区教育局表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5:14 | 只看该作者
      洪山中学 立足“创新”打造特色品牌
      武汉市洪山中学位于东湖之滨,洪山脚下,身后青山滴翠,眼前绿水流苏,东邻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一团和气就是一潭死水,没有变就没有一切”。校长柳水平是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是武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的中青年专家。他是一位思想前卫、作风硬朗、锐意变革的进取型校长。
  “三小”理念打造教育新风
  从2009年初开始,学校推行“三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即:首先,推行“小班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其次,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互动”不仅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教学过程中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第三,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小”教育模式推行以来,洪山中学的校风学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反响强烈,一位学生家长在给校长的一封信中动情地说:“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了,因为他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责任,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各门功课零资料为学生减负
  每年开学初,许多学校的学科备课组长总会为萦绕在身边的教辅资料推销员而发愁。然而,这一切现在在洪山中学已经成为历史。2010年,学校在认真总结三小教学模式得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以“教、学、练”三合一的课堂文稿建设为整体的课堂及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彻底实现“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
  课堂文稿就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学生课内外练习于一体的文稿。教师利用课堂文稿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最后当堂进行练习,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雨露工程”暖人心
  “雨露工程”是该校对学困生、德困生、行困生、智困生、心困生等“五困”学生的帮扶教育转化工程,也是直接关注学生心灵健康、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一项关爱工程,学校利用每周六休息时间安排首席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等优秀教师为他们免费补习。老师们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地调适学习的方法,来不断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一步步减轻或缓解他们因在学业不足、心理失衡、行为偏常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
  正是这些方面的点点滴滴,全校的师生们共同努力,在洪山中学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倡导学生主动求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办学质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武汉市唯一一所初中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洪山区中小学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等;2010年学校被评为洪山区减负增效管理奖,武汉市减负增效示范学校。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近几年来,洪山中学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大幅提升。在学校120名教师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6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6人,武汉市中考命题组专家成员4人。武汉市教育局田文江副局长在该洪山中学调研工作时不无感慨地说:洪山中学的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堪称全市一流。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5:58 | 只看该作者
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全心打造学生“芯片”

目标:打造健康人生“芯片”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下称“第一初中”)校长付国屏说,一个学校的全部目标与责任,就是无怨无悔地为学生打造能持续健康的人生“芯片”。

他说,“第一初中”从开发区一中剥离后,之所以能用短短的8年时间,将9个教学班扩展为今天的25个教学班,其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学校推行的“芯片工程”。

所谓“芯片工程”,即学校的育人系统工程,整个系统工程由:方向模块、目标模块、质量模块、精神模块、机制模块构成,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全面育人”的育人方向;“质量一流,服务一流,人文见长”的育人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要求;“标新立异→百炼成钢→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精细化管理机制挖掘出的高效课堂等。

付国屏校长说,鉴于“第一初中”属寄宿制初中,因此学校除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树立人生理想、使其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外,还担负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和校正。

学校正是有了这个系统的“芯片工程”,而使学校这部育人机器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转并产出人才。“第一初中”也由此成为湖北省教师跟岗学习基地。

不少到“第一初中”跟岗学习的老师,初到该校常常发出疑问:“第一初中”并没有很严格的查岗制度,为什么学校的工作落实得那么到位?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跟岗后,跟岗老师们就从中找到了答案。

投入:教育“维生素”永不嫌多

我有烈焰般蓬勃不息的翅膀,

我有熔岩一样炽热奔腾的理想,

我将永无休止地向着太阳飞翔,

我是一只太阳鸟,

我的天职就是追赶太阳。

一如“第一初中”老师所写的诗歌,“第一初中”的老师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制造不同的“维生素”用于学生。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音乐老师李克玲,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游戏和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教学,创造出一套新型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李克玲创造的欣赏课《鼓动非洲》荣获武汉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此外,她设计的教学案例《猎人合唱》也荣获湖北省一等奖。

其后,李克玲多次受省教育厅邀请,在省教育厅上公开教学观摩课,并在省教育厅实施的“国培计划(2010)——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中,特聘为授课教师。

有着“亦师、亦友、亦亲人”之称的何敏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备战中考,不顾肿瘤术后休息提前上班,却晕倒在晚自习辅导讲台上。

虽然医生为她诊断为脑梗塞,但何老师依然回到学校,回到学生中,誓与学生共中考。

英语老师袁桂丽,则用她独创的“袁氏快乐教学法”,让近20名学生获得市英语竞赛一等奖 。

校长付国屏说,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制造学生成长“维生素”的工厂,而每个老师也都应该成为研发员。8年来,他们学校正是因为不停投入制造各种各样的“维生素”,而使“芯片工程”得以健康发展。

减负:是由老师的增负带来的

“成绩差,习惯坏,两句话不对把人‘菜’。是我对我孩子刚入初中的总结。为此,我怀疑过孩子的人生是否有未来?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经过老师们三年的培养,孩子不仅成绩跃升前列,而且凡事礼貌在先。如果没有老师们辛勤的汗水……

这是“第一初中”,2010届毕业生家长写给学校的一封感谢信。

拿出这封感谢信,付国屏校长说,这名孩子刚入校没几天,他的办公室便成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投诉站。个别老师甚至要求校长出面,请这名学生的家长到学校面谈。

他与班主任商定后,决定为这名学生设定一个研究课题。课题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生活习惯培养,一部分为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学生竟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付国屏说,减负,对于寄宿学校而言,有着两重含义,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家长为孩子操心的心理负担。而减负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加负。

他说,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又无法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那么这种教师的做法就只能是少做一点作业。

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他们用教师备课的“重负”去赢得学生学习的“轻负”,并形成了“围绕目标,精设巧导,以情激趣,学练议讲,堂事堂清”的课堂教学模式。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6:28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中:引领学生幸福人生王玲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
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一所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幸福人生”,内涵就是创造“培养能够创造未来社会的人”的教育,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搭建平台。近年来,学校培养出市“百优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国家级、省、市优质课、说课等一批获奖教师。
学校始终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教学理念,把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和终生发展统一起来,坚决反对过度开发学生身心能量的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学校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激励者”,促进全体教师努力创设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的新型的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和归纳,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围绕目标,精设巧导,以情激趣,学练议讲,堂事堂清”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没有不会学的学生”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做到研究学生、服务学生、订单式培养,差异化成功。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困生进行分类辅导,精心教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不同的提高,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7:40 | 只看该作者
光谷实验中学 打造光谷教育新名片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创建于2008年,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适应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筹建的一所标准化初中学校。建校之初,该校就承担着打造光谷教育名片的重任;三年来,学校高位起飞,快速发展,不但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赞誉,更像磁石一样凝聚着人气,这所原本建在荒野中的学校迅速被万科城市花园、万科红郡等小区包围,迅速形成了以光谷实验中学为核心的小区群落,被光谷人亲切地誉为“身边的好学校”。

邀请“博士”进校园

全力挖掘“光谷”资源

昨日上午,记者顺着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走进光谷实验中学,一所气势恢宏的崭新学校呈现在眼前:宽阔的校园,气派的教学楼,标准的国家级运动场,新栽的成行树木……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该校陈建军副校长告诉记者: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除北京中关村外的第二家国家级创新示范开发区,2007年底,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大手笔建设光谷实验中学。新校区于 2008年9月如期开学,各种现代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信息技术设施全国领先;引进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地市级学科带头人25人,硕士研究生21人,快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光谷高新企业林立,高知人才济济。如何利用好光谷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让学校和高新企业互动双赢?学校领导班子动足了脑筋。5月12日,光谷人才中心副主任、博士汤蕊黛走进校园,在宽敞的阶梯教室内为广大师生讲课,进而拉开了该校“博士进校园、学生进园区”互动活动的序幕。从此以后,一批一批在光谷从业的博士生将进校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也将不定期地走进高新产业园区,亲身感受光谷,长大后立志建设光谷。

该校以“信息技术培养国际视野,体艺特长健全学生人格”为办学特色,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光谷教育新名片。

“陶美教育”为主线

人人争做“美德少年”

在星期一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八年级一班的张鼎同学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在家里的日常表现。张鼎说,我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而是有责任感、懂得体贴家人的小小男子汉。爷爷年老体弱,我经常帮他端茶倒水,还陪他聊天,耐心地教爷爷使用电脑、VCD等。妈妈生病需要做手术时,我赶紧砸碎自己的存钱罐,把全部的零花钱全部捧到妈妈的怀里……张鼎因为自己在校外的良好表现,被评为学校的“美德少年”。

光谷实验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健全人格,自主发展”的德育理念,在全区“幸福德育”的旗帜下,以“陶美教育”为主线,关心学生思想起步,重视行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

美德兴于陶冶。在歌声中陶冶,“红五月•春之声”合唱节,总是让校园歌声飞扬;在活动中陶冶,清明节前凭吊革命烈士,龟山塔下体验长征历程;在军营中陶冶,新生军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痛苦中经受考验,从而更加坚毅自强;在诗文中陶冶,“传承经典•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中华赞•中国情”诗词创作大赛,一股人文暖流席卷全校;在同伴中陶冶,“美德少年事迹报告团”的精彩演讲,让同学们深受感动……

感恩在行动,在“新春寄贺卡,感谢父母恩”活动中,参与率达到100%;爱心在发酵,在“情系汶川”“情系玉树”的地震捐款中,该校学生捐款5万多元;环保在行动,践行低碳我先行,捐卖旧报献爱心,废旧电池回收我响应;志愿者在行动,小红帽志愿队、白帽子志愿队、学生会志愿队、校运会志愿队、校庆志愿队纷纷成立……

减负布置“软作业”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连几天,八年级的王遥梦放学后都没有急于回家,而是拉上好友小丽一起在小区散步,当然,散步也不是主要目的,她们要完成今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见到老外礼貌地打招呼,并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同老外聊上几句。

原来,学校周边高新企业林立,学校周边马路上、小区里、公交站和商场里随处都有老外的身影,学校为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老师经常布置诸如“和老外自然而礼貌地打招呼”、“运用所学的词汇和情景对话内容同老外聊上几句”等软作业。王遥梦第一次鼓起勇气同老外打招呼,是七年级时在爸爸的陪同下才完成的。现在,她已经和来自澳大利亚的邻居皮特夫妇成了好朋友。

用实践活动实现快乐的学习,用软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武汉市“减负增效先进单位”,光谷实验学校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少布置作业,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学会学习、自主发展。软作业包括德育作业,比如陪父母聊天、给父母洗脚、社区服务等;有实践类作业,如制作风筝、观察春天等;有家务劳动作业,如帮父母做家务等;有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如语文的小调查报告、英语的日常对话与交际学,理化的小制作等;更有合作与探究,对身边的热点问题进行比较有深度的调查与探究。

软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仅近两年来,学校有21人在武汉市举办“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获奖,有7人获得中考加分优录的奖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38:29 | 只看该作者
铁四院学校“关爱教育”打造品牌特色

       武汉市铁四院学校是武汉市第二批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典范校。
  标准化建设第二年,武汉市铁四院学校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竞赛获奖,国家级21人次,省级35人次,市级268人次;中考成绩,重点率45.5%,普高70.8%,毕业率100%,升学率100%;荣获武昌区教育局颁发的教学质量奖。
  该校校长平先柏说:“我们实施的关爱教育就是——让学校成为教职工发展的乐园,不让一位同志事业受挫;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把遗憾留在校园。”
  “关爱”培育人文情怀
  武汉市铁四院学校有一个“学习型青年教师协作体”,这是平先柏校长为在教师文化中倡导关爱教育而实施的“青蓝工程”。他亲自拟定“协作体”的工作章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遴选“三师”,即:领导师傅、党员师傅、业务师傅。既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促使作为师傅的老教师不断谋求改变、防止固步自封。
  几年来,仅这一“协作体”就为学校贡献了7名学科带头人,1名“名师工作室”成员,9名区“优青”,1名区“百优班主任”,2名“武汉市优秀教师”, 还有2人获区教师五项技能二等奖。
  而在这种关爱理念和人文情怀中成长的铁四院学校的学生,也成了具有人文情怀与爱心的使者。
  今年即将毕业的九(2)班,有一位身患血友病的学生,名叫李嘉成,发病时关节处毛细血管出血,导致关节肿胀,不能长时间离开病榻。初中三年,他真正在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七年级半个学期,进入九年级后甚至只上过一天学。深受学校关爱教育理念影响的班上同学自发组成了“李嘉成帮扶小组”,每天到李嘉成家中送作业、讲新知识点;每到新年来临,折千纸鹤和色彩斑斓的纸星星、写贺卡寄语,鼓励李嘉成。
  在这样浓浓的同学情、师生爱中,李嘉成获得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考试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十名,多次获得“学习标兵”的称号,连续被评为武昌区三好学生和武昌区优秀共青团员。
  桥牌打出“校本特色”
  2008年4月,湖北省桥协和武昌区教育局授予武汉市铁四院学校“湖北省桥牌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该校成为湖北省第一家桥牌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桥牌校本课程显现出神奇效应:学生参加桥牌的学习培训后,以前坐不住的学生安静下来了;每天中午和傍晚的桥牌教室人满为患,不少孩子因此改掉了原先经常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的不良爱好;学生家长们对此赞不绝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而且,该校的桥牌校本课程的魅力已辐射到周边学校,武昌区教育局体卫艺中心特为此筹划了教育系统桥牌协会。
  在这样的训练下,铁四院学校学生桥牌队在全国青年桥牌锦标赛、中学生桥牌赛上屡获殊荣。优异的成绩,引起了高一级学校的关注——2010年,4名“桥牌特长生”被省实验中学提前录取;2011年,又有六名毕业生被省实验中学作为“武汉市桥牌后备人才”提前预录,另有六名毕业生被湖大附中提前预录。
  “关爱小屋”心理护航
  为保证关爱教育的科学推进,平先柏校长十分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课程开设,武汉市铁四院学校因此成为武昌区首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
  学校有一间专门进行心理咨询的“关爱小屋”,不知有多少学生在自己人生的迷茫处,受惠于和蔼端坐在“关爱小屋”中的人。这些老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除着迷茫中的学生的人生困惑,让厌学者不再叛逆、抑郁者不再自卑、狂躁者不再焦虑。
  一位性格桀骜不驯、骨子里充满叛逆的外地学生,在当地临近中考前,因为班主任的几句不好听的实话,他坚决不学习了,也拒绝参加中考。父母无奈,几经辗转,来到铁四院学校。班主任杨志援和心理咨询师赖文渊一道,解决了他的心理障碍,当年他以20.5的位置值考上重点高中。毕业后,他给赖老师赠言说:“小屋”屋小,“小屋”屋陋,吾师居之,何陋之有!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0:01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十一滨江中学:普通中学也能培养出中考“状元”

   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这是记者走进市十一滨江初级中学的第一感受。学校通过初中标准化建设,微机室、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形体训练室、劳技室、学生公寓等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学校的食堂也成为全市中学中唯一的“A级食堂”。
  走在校园里,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书声朗朗,运动场上龙腾虎跃,时时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而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更能感受到教师们与优美环境相协调的美好的精神面貌。
  学校一位教师曾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有关良心的事业。”十一滨江初中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研究生学历10人,本科学历108人,拥有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德艺双馨模范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80余人。学校坚持全员育人思想,培养教师“激励性”人格,激发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创造力,课堂内外师生交流情感、碰撞智慧,教学相长,关系和谐。这里不愧为“学生愉快学习的乐园,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
  学校每位老师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内涵,同时收获着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合并后的新校就诞生了首位中考“状元”。2009、2010年,十一滨江中学有近百名学生被推荐进入省示范高中,考入市十一中、市四中等省示范高中的人数达270余人,普高上线数达460余人。2009、2010年学校连续2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2009年,该校赵陈玮同学以7.3的最低位置值勇夺武汉市“中考状元”,真正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
  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去年中考成绩出来后,学校发现,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校园绕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离去。问其原因,家长说:“我和孩子都舍不得这个学校,是这里给了我和孩子希望,并且让我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原来他的孩子刘小平(化名)是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孩子从小没人带,染上了一些坏毛病,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入学,当时是十一滨江中学的领导毅然接纳了孩子,并安排到寄宿班学习。三年的寄宿生活,老师们把刘小平当孩子、家人、朋友般的对待,关心着他的方方面面,接受他的每个优点和缺点,让刘小平体会到了民主、平等、尊重、温暖。刘小平慢慢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在家孝敬父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级示范高中。
  初三(8)班学生李筝,家住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东方花城小区。当初李筝入学时,其父亲选了好几个学校,最后通过比较还是回到了离家最近的十一滨江初中。用其父亲的话说:“这里的教师敬业精神、育人环境都是一流的,我放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才上学不到3个月的李筝突然得了重病,学校师生多次看望并捐款上万元,为李家解了燃眉之急。经过精心治疗,李筝康复了,目前正读初三,成绩优秀。李父多次感慨地说:“学校不仅培育了我的孩子,还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我选对了学校。”
  少年军校闻名全国
  每年体育中考,来自外区的监考员对十一滨江中学学生印象都十分深刻:不仅有秩序、有礼貌,而且中考成绩也很突出。
  林校长透露,这是该校开办少年军校的成果之一。该校的少年军校是中南地区第一所,也是全国第二所少年军校,至今已办了21期。与一般学校短期军训不同,少年军校学生属自愿报名,在校就读的初二以上年级学生报名后经考核合格才能进少年军校学习,学生们把进入少年军校看作一种荣誉。军校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磨炼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自立自强、自护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实现了少年军校“教育一批、转化一批、提高一批、带动一批”的创办初衷。
  二十年来,少年军校曾多次接受过联合国亚太地区组织官员、中央文明委、团中央、全国关工委及省、市、区领导的检阅。第十六期少年军校学员还代表我省参加了由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少工委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在展示评比中,少年军校学员夺得检阅分列式、生存技能大赛和少年军校艺术节大赛三项最高奖奖杯,捧回了“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奖牌。
  林校长说:凡参加了少年军校训练的学生,不仅中考体育成绩都很好,身体素质也好,且个头也比未参加军校训练的高。
  2009年8月,在硚口“强东兴西”教育战略的推进下,硚口西部两所优质学校——古田路中学和罗家墩中学进行资源重组,形成新生的市十一滨江初级中学。校长林正基告诉记者,资源重组虽只两年,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却与日俱增。两所质量虽好、硬件不够硬的学校重组后,不仅硬件变好了,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1:06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七里中学小班打造“精致教育”

    主动试水“小班教学”
  七里中学小班化办学的尝试,始于2008年秋季。
  为什么进行小班化办学?校长胡义年有自己的思考。
  “一是武汉市生源总量逐渐减少,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小班化办学必定会成为趋势,与其等待趋势成为事实再去尝试,不如提早着手,先人一步;二是小班化办学更符合教育的规律,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也是最难实现的规律就是因材施教,班级学生数量少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三是小班化办学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学校‘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成功教育办学理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小班化办学迎合了家长的需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遭到冷落。”胡义年说。
  据介绍,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七里中学的小班化办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齐发展同进步的共赢局面。
  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对初中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该校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学生人数少了,每天我都可以和每个学生说上一阵子话,师生之间亲近多了,学生的发展也理想多了。”
  学生人数不多,一周之内,教师即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喜好与个性特长,在教育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宽敞的教室里,只有35套学生桌椅,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身体伸缩空间;实验室操作,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实验器材,无需与其他同学共用,可以亲自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会得到教师的精批细改,一天之内至少有一次机会得到教师的面对面的辅导;每一次检测,每个学生当天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与点拨……在这样的班级里,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公平的。
  江幸,该校九年级的一名学生,在今年的4月调考中取得了506分的高分,跻身全区前50名。
  小班促进教师成长
  小班化教学,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研讨与实践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操作可以收放自如,教学目标可以很清晰地指向每一个学生,很快获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并即时调整。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该校的小班化教学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精心设计“教”的过程,而且更加悉心筹划学生“学”的过程,着力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流程中设计“四个点”,即兴趣点、互动点、思考点、创新点,以此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学习的意识。对课外作业的选择,老师们都要认真设计和研究,提倡通过课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最近三年,该校教师队伍中培养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武汉市优秀教师1人、武汉市优秀班主任8人、汉阳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优秀青年教师4人、区教育局“优秀青年教师”4人。最近三年,该校获得市区级各级竞赛评比一等奖教师共25人次。其中,2010年汉阳区优质课评比中,该校有4名教师获得一等奖。
  教师的成长,是该校小班化办学的最大收获之一,同时也为小班化办学提供了持久的推动力。
  办学水平因“小”提高
  小班化办学,极大地提高了七里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从2008年至今,该校学生的操行优良率达到90%,学生辍学率为0,8名同学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近30名同学获得汉阳区教育局颁发的各种荣誉。在各类学生竞赛中,学生54人次获奖。近三年的中考,该校一年一个台阶,每年都受到汉阳区教育局的表彰,被誉为汉阳区中考质量的“常青树”。
  今年九年级四月调考,该校有23名同学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52名同学达到市级示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近期,该校又传佳音,该校共有6名同学获得了省级示范高中分配生资格。胡义年校长说:“在小班化的办学中,我们将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为满足家长的这一要求尽最大的努力”。
  小班化办学,提高了七里中学整体办学水平,学校教师师德高尚、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勇创佳绩的“七里精神”在汉阳区教育系统广为弘扬。学校干群关系融洽,同事关系和睦,善于协同共事,一支“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教职工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标准化建设完成之后,操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硬件全部按标准到位,软件建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 周锐
  每个班,学生35人左右,单人单座;每天上课,学生有2至3次被老师提问机会;实验课,每个学生一套教学仪器,充分动手探究;活动课,学生人人都有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亲如兄弟姐妹,师生之间有如母女父子,一家人同成长共进步,其乐融融……小班化教育在武汉市七里中学已渐入佳境。
  七里中学位于汉阳区七里二村122号,创办于1991年,是直属汉阳区教育局的一所单设初中公办学校。该校为汉阳区五麒里社区、五麟里社区、五春里社区、旺达社区、七里一村社区、汇福园社区、桃花岛社区、麒麟社区、紫荆花社区、中兴社区、七里晴川社区、五福里社区、五红里社区、五檀里社区等14个社区服务,是汉阳区服务范围最大的初中学校。
  近三年,该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十五’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德育‘六有’基础建设先进学校”。因每年中考成绩优异,该校成为汉阳区“中考备考出经验,中考备考出成绩”的知名学校。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1:39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七里中学:年轻教师让人刮目相看黄燕(《湖北教育》杂志社执行主编、副编审)
七里中学从2008年实行小班化教学以来,每个班学生一直保持在35人左右。当时,生源锐减,教师疲乏,学校无奈之下,只好尝试启用从华师、湖大、江大毕业的新教师带小班。如今,这批老师与年长的教师较好结合,把这个年级的学生带出了令汉阳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前几年中考只有个把进省示范的,今年四月调考,23名学生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6名学生获得了省级示范高中分配生资格。
过去,汉阳的中考备考从来没有七里中学的声音,现在区中考备课组三个学科都有学校年轻教师的身影了。有了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希望七里中学会因这支年轻的专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2:51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生命教育”打造活力校园

  普通中学孕育清华学子
  十七初中的在校学生中,有超过50%的流动人口子女。生源的独特性让这里的班主任练就了一套独特的带班方法,在学生的转化方面,成绩令人称赞。2010年该校被评为硚口区唯一一所“减负增效先进单位”。
  2006届毕业生张超,家庭贫困,在老师齐心协力的帮助下以中考最低位置值被武汉四中录取,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张超回母校这样袒露心声:“在这里,我收获了关爱,练就了坚毅,保持着纯朴的心灵,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没有十七初中就没有我的今天!”
  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在十七初中,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们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学校努力以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必读》,涵盖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大量的传统文化精髓,学校每半个月还会进行不同年级的诵读经典比赛。学校还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让班主任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
  校长方荣清说:“传统文化犹如一汪明净的湖水,能够洗去学生心灵上的尘垢。也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学生走向前方。”
  三年如一日的诵读也让家长们受益匪浅,他们感慨道:“孩子以前在家里特别的叛逆,不懂事。现在学习了传统文化,变得有礼貌了,懂得感恩了!”
  发展特长放飞学生梦想
  十七初中非常注重艺术生的培养,学校采用“小班制”教学与重点指导的方式,让大批具有体艺特长的学生得到发展,为艺术特色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生源。
  在校园中,许多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找到了发展自己特长爱好的机会。
  学校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半小时,操场上,参加三跳的同学正在向上腾跃,跳绳在他们的手中划出了最美的弧线;腰鼓队的鼓手们有节奏地敲打着,声震天地,响彻云端;“校园集体舞”用优美的舞姿向人们展示着青春的活力……
  家校联合创建和谐教育
  十七初中的老师们知道,没有家长的支持,学校工作寸步难行,因此学校把和家长们的联系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而尊重家长,极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学校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培训,与家长共同探讨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研究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点,同时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
  学校每个星期五专设家长开放日,欢迎家长来听课,给学校提宝贵意见。因为家校工作突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2010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家长学校”。
  “天道酬勤”,成功属于勇于奋斗者。学校目前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作将全面启动。预计本年度末,展现在水厂地区的将是一所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标准化优质初中。记者 陈玲
  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创建于1965年,尽管是硚口区唯一一所因市政建设(地铁E3线、二环线建设)原因未完成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学校,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老师们对待学生的一片真心和爱心,也没有因此影响到学校的不断前进。
  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人数830多人,在职教职员工72人。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双学历)6人,本科学历55 人,同时中学高级教师18人,中学一级教师35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15人,市百优班主任1名,区优秀班主任8名。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3:59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第七十五中学率先试点“免费寄宿班”

市75中:“留守学生”——寄宿不花一分钱

2011年3月17日,75中将去年6月在该校率先试点的“免费寄宿班”在全校3个年级全面推开,并重点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外出打工留守子女”倾斜。学校全面试行“免费寄宿”制在全市还是首次。

75中是一所具有射击特色的初中学校,校周边“外来”、“外出”务工人员多,家长常年奔波于各地,孩子得不到妥善照顾,也面临“转学”之苦。去年试点的“免费寄宿班”,让家长、学生尝到甜头。来自河南信阳罗山县12岁的女孩凃玲,父母都在北京打工,一直与来汉打工做服务员的姐姐一起生活。姐姐要出嫁了,玲玲一下子成了无处可住的“孤鸟”。入住“免费寄宿班”后,玲玲不花一分钱住宿费,还得到了老师“全天候”的照料,成绩好了,人也长结实了。

据75中校长陈抗介绍:“推行免费寄宿学校,就是要让弱势群体孩子在整个初中阶段安心读书,只需交一日三餐20元的伙食费就行了,住宿、学杂费、管理费等全部由学校包干。若有孤儿、靠社会救济的特困学生,伙食费也可减免。”

据了解,75中特别将一栋闲置的教学楼改建成宿舍,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同时配备5名专职老师带班,早上7点至晚上10点全程跟踪。

集中规范管理,中午开饭有老师喊,晚自习有老师指导,机房定时开放,还可以免费培训射击特长。让家长在外头跑生计时,没了后顾之忧。

目前,该校推出“免费寄宿”计划,为“流动花朵”设置了“低门槛”:凡身体好、品行好,需要入住的学生,在校的、外校的,均可到该校教导处报名,随时安排插班入学,新学年正式分班。

嘉鱼女孩——难舍母校“去而复返”

学生高倩是湖北人嘉鱼人,她父母一直在武汉打工,高倩在初一年级时进入了75中学,担任班长。后来,由于诸多因素,高倩父母到广州另谋出路,高倩孤身一人在武汉,考虑到她日常生活和学习无人照顾和督促,家长将高倩送回老家嘉鱼上学。

但在嘉鱼学习两周后,高倩主动给家长和75中的老师打电话,要求重回75中上学。

家长问她为什么,高倩说:“75中的同学都很熟悉,老师对我非常关心,我真的不舍得离开啊!”考虑到高倩的意愿,家长和班主任在沟通时,班主任承诺:学校将会对高倩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将会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这样高倩又重新回到了75中就读。

在老师、同学的关心下,高倩虽一人在武汉,但每天过得非常开心。当年中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优质高中。

“少年枪王”——从这里放飞梦想

走进75中位于楼顶的射击训练场,只见墙上醒目地张贴着《枪支管理条例》和《射击房规章制度》,这里是75中的特色发展基地。

射击场由政府投入20多万元建成,是全市第一个校内专业射击场。学校开设“射击课”后,每年用于弹药消耗、枪支损耗等方面的费用近10万元,全部由江汉区文体局和学校“埋单”,学生和家长不用掏腰包。

“准备―握枪―举枪―放下”, 射击训练课上,教练谢老师一直在重复着这个口令,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一把气步枪有好几公斤重,让学生直臂持举,长时间练还真有点苦。虽然如此,但是射击课仍是体育课里最受欢迎的,许多初三学生也不忘来射击场练习。

“许多调皮的学生在射击运动中也变得安静了,”这是老师们对参加射击训练的学生的普遍印象。

毕业于75中的袁扬,现就读68中高二(6)班,曾获得武汉市青少年射击比赛10米气步枪亚军。“以前,我比较好动,上课总静不下来,学习成绩也属一般。”袁扬说,参加学校射击队的训练后,磨练了他的心智和毅力。学习文化课也比以前专心了,遇到困难也不那么容易放弃了。中考时,他顺利地考入了68中。      

10年来,75中射击队曾连夺三届市运会射击团体总分第一名,向省、市射击学校输送了20多名优秀苗子。其中,16岁的张煜已经多次进入国家射击队集训,他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75中世界冠军梦的学生。

武汉市第七十五中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在汉口自治街41号,是一所有近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初中学校。学校环境优美,现有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23人,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6人;研究生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教师数的86%,区学科带头人5人,区优秀青年教师4人,区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5人。

近年,江汉区教育局提出“优南强中壮北”教育发展战略构想,75中在区域内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合并了原武汉市第三十四中学和原武汉市第五中学。此后,学校通过两次“脱薄”、一次标准化建设,完成学校发展的“三级跳”。75中通过依法立校、依法治教和加强民主管理,获得了武汉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武汉市家长学校示范学校、武汉市传统项目(射击)特色学校、武汉市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校园场馆对外开放先进学校等殊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2-26 23:53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