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让“阳光”洒遍校园
提起市二十五中,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该校一直推行的“阳光教育”。多年来,在“阳光”的滋润下,二十五中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学校跻身“湖北省中小学办学综合实力50强”,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连续十年夺得武昌区“教学质量奖”;学生巩固率、合格率、中考升学率均达100%,省级示范上线率、普高率、一次性合格率位居同类学校榜首。 昨日,记者走进该校,听校长邹伦海讲述了他的“阳光之歌”。 2004年5月间,本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二十五中用“新三好”取代“旧三好”,开展“阳光少年”评比活动的消息。开展“阳光少年”评比,形象地讲,就是“让小草与鲜花均享阳光”,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子女,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邹伦海介绍,“新三好”的评价改革,创新的亮点颇多。 一是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学校便着手研制“阳光少年”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3个(即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60个。奖励办法分为“两类三级”,两类即综合奖和单项奖;三级即金星、银星、铜星。该校有一位叫小红(化名)的孩子,曾一度因择校失利而垂头丧气,就因评价的激励使之找到了希望,在2010年中考,她以7.3的满分位置值上了全市“状元榜”。 二是由刻板向活泼转变。 评价改革的力作——“阳光评语”,用宽恕温馨、委婉含蓄、生动活泼的言语取代模式化、刻板化的“老生常谈”,使人耳目一新。 该校严容老师为班上一名调皮的学生写的评语节选:“你长得虎头虎脑,一副机灵的样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很难得的聪明的学生,正因为你聪明,你才能不断想出一些玩的新花样,活跃着我们身边的气氛,也曾因不分时间、场合而影响同学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寥寥数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评语中委婉含蓄、柔中带刚的育人良苦用心。 和谐:课内与课外一样阳光 邹伦海说,“阳光教育”的本质是彰显生命,释放个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二十五中通过课堂、家庭与社区的有效链接,让阳光全面、全程照耀学生,其作法可概括为“小、低、近、多”。 “小”即小目标。教育是一项“比慢”的事业,其美好的愿景要靠无数个小目标来搭建,这也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而言的。 以政治学科为例,该校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将德育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让学生们做得到的小目标,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编制的《孝亲三字经》就是极好例证。“为人子、方少时、学传统、习礼仪、敬长辈、亲弟妹……”悦耳的诵经声,引导着青少年开启中华传统美德之门。 “低”即低起点。学校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所采取务实策略。学校提出:“不求每一个学生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不求每一位学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一位学生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 在二十五中,学生的出路并非只有功课好这一种选择,学校一直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不同特长的学生配制“营养套餐”,创设了展示特长的多重空间。 2006届毕业生杜雨舟同学十分心灵手巧,在学校开办的兴趣小组中屡创佳绩。学校鼓励他到北京参加建模比赛,又一举摘取全国中学生建模大赛桂冠,最后,他因这枚金奖加分而顺利进入省级示范高中就读。 近五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学科及科技、信息、音乐、美术、体育等竞赛活动,累计有千人(次)获奖。 共荣:老师与学生共同阳光 “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让老师与学生共同阳光”,这是对阳光教育成功的精辟概括。几年来,二十五中这个教师团队,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属性外,大多数老师还增添了其他的特质。 被名校、强校包围的二十五中,一心要冲出重围,正是这种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使老师们自觉地把自身荣辱与学校兴衰捆绑在一起,把每一个学生看得比什么都金贵,业内人士把这种执着称之为“大爱”。每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要为几位特困学生送书包、书籍。学校教学楼一楼,有一间特殊的“阳光教室”,是特意为双腿行走不便学生王焱安排的。三年如一日,几十位师生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帮扶,让王焱同学拥有了一段难忘的求学时光。 二十五中十分重视为老师们心灵加油,开展了快乐阅读、文化寻根、拥抱健康等人文活动,成立了戏曲社、瑜伽社、太极社等健身小组,让老师们在寂寞的教育事业中品味幸福、领悟人生。林晓红老师拥有优越的家境,本人完全有条件去获取更好的发展,可她却执着地留在了这所普通的单设初中,她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得省部级、市级一、二等奖就有十余篇,还被特邀参与相关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已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