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毛毛的夏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招生择校] 吐血推荐:小升初择校请别忽视了我们身边的好学校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4:28 | 只看该作者
document对象
【专家点评】市第75中学:给学生打点幸福的行囊 王一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主任)
在合并了原第34中和原第5中学后,第75中学通过两次“脱薄”、一次标准化建设,完成学校发展的“三级跳”。学校正以崭新的面貌践行“关爱城市留守学生,推行平民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走进75中的学生打点人生幸福的行囊。
学校在全市率先全面试行“免费寄宿”, 并重点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外出打工留守子女”倾斜,随时安排插班入学,新学年正式分班,住宿、学杂费、管理费等全部由学校包干,集中规范管理,正如校长陈抗所言“要让弱势群体孩子安心读书”,75中用实际行动为城市留守学生、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长营造了温馨的校园之家。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学校以特色兴校,建有由政府投入20多万元建成的全市第一个校内专业射击场,学校向省、市射击学校输送了20多名优秀的射击苗子,有的已多次进入国家射击队集训。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5:11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让“阳光”洒遍校园

提起市二十五中,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该校一直推行的“阳光教育”。多年来,在“阳光”的滋润下,二十五中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学校跻身“湖北省中小学办学综合实力50强”,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连续十年夺得武昌区“教学质量奖”;学生巩固率、合格率、中考升学率均达100%,省级示范上线率、普高率、一次性合格率位居同类学校榜首。

昨日,记者走进该校,听校长邹伦海讲述了他的“阳光之歌”。

2004年5月间,本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二十五中用“新三好”取代“旧三好”,开展“阳光少年”评比活动的消息。开展“阳光少年”评比,形象地讲,就是“让小草与鲜花均享阳光”,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子女,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邹伦海介绍,“新三好”的评价改革,创新的亮点颇多。

一是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学校便着手研制“阳光少年”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3个(即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60个。奖励办法分为“两类三级”,两类即综合奖和单项奖;三级即金星、银星、铜星。该校有一位叫小红(化名)的孩子,曾一度因择校失利而垂头丧气,就因评价的激励使之找到了希望,在2010年中考,她以7.3的满分位置值上了全市“状元榜”。

二是由刻板向活泼转变。

评价改革的力作——“阳光评语”,用宽恕温馨、委婉含蓄、生动活泼的言语取代模式化、刻板化的“老生常谈”,使人耳目一新。

该校严容老师为班上一名调皮的学生写的评语节选:“你长得虎头虎脑,一副机灵的样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很难得的聪明的学生,正因为你聪明,你才能不断想出一些玩的新花样,活跃着我们身边的气氛,也曾因不分时间、场合而影响同学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寥寥数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评语中委婉含蓄、柔中带刚的育人良苦用心。

和谐:课内与课外一样阳光

邹伦海说,“阳光教育”的本质是彰显生命,释放个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二十五中通过课堂、家庭与社区的有效链接,让阳光全面、全程照耀学生,其作法可概括为“小、低、近、多”。

“小”即小目标。教育是一项“比慢”的事业,其美好的愿景要靠无数个小目标来搭建,这也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而言的。

以政治学科为例,该校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将德育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让学生们做得到的小目标,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编制的《孝亲三字经》就是极好例证。“为人子、方少时、学传统、习礼仪、敬长辈、亲弟妹……”悦耳的诵经声,引导着青少年开启中华传统美德之门。

“低”即低起点。学校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所采取务实策略。学校提出:“不求每一个学生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不求每一位学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一位学生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

在二十五中,学生的出路并非只有功课好这一种选择,学校一直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不同特长的学生配制“营养套餐”,创设了展示特长的多重空间。

2006届毕业生杜雨舟同学十分心灵手巧,在学校开办的兴趣小组中屡创佳绩。学校鼓励他到北京参加建模比赛,又一举摘取全国中学生建模大赛桂冠,最后,他因这枚金奖加分而顺利进入省级示范高中就读。

近五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学科及科技、信息、音乐、美术、体育等竞赛活动,累计有千人(次)获奖。

共荣:老师与学生共同阳光

“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让老师与学生共同阳光”,这是对阳光教育成功的精辟概括。几年来,二十五中这个教师团队,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属性外,大多数老师还增添了其他的特质。

被名校、强校包围的二十五中,一心要冲出重围,正是这种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使老师们自觉地把自身荣辱与学校兴衰捆绑在一起,把每一个学生看得比什么都金贵,业内人士把这种执着称之为“大爱”。每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要为几位特困学生送书包、书籍。学校教学楼一楼,有一间特殊的“阳光教室”,是特意为双腿行走不便学生王焱安排的。三年如一日,几十位师生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帮扶,让王焱同学拥有了一段难忘的求学时光。

二十五中十分重视为老师们心灵加油,开展了快乐阅读、文化寻根、拥抱健康等人文活动,成立了戏曲社、瑜伽社、太极社等健身小组,让老师们在寂寞的教育事业中品味幸福、领悟人生。林晓红老师拥有优越的家境,本人完全有条件去获取更好的发展,可她却执着地留在了这所普通的单设初中,她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得省部级、市级一、二等奖就有十余篇,还被特邀参与相关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已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5:46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市第25中:让阳光照耀学生
董有建(武昌区实验中学校长)健康与快乐是人生幸福的两翼。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很容易让人产生时时处处受环境压迫的紧张感,身心易于疲惫,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折断两翼。二十五中以“阳光教育”为切入点,从校情和学情出发,通过课堂、家庭与社区的有效链接,让阳光全面、全程照耀学生,从而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和评价手段,改善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提升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增强了师生的幸福感。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6:28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红钢城中学:“减负增效”明星学校

优秀学子

见证“红中”办学成果

文化广场中参天梧桐树影婆娑,大树见证了红钢城中学近40年的发展和积淀。近几年,区政府、区教育局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该校初中标准化建设,学校办学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

红钢城中学规模不大,但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真不少。

刘欣——新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2002年从该校初中毕业。国庆60周年天安门阅兵仪式的前两天,刘欣与来自家乡的记者聊起母校时,真心流露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程珣——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初中毕业于红钢城中学,2006年中考以7.5满分位置值荣获青山区中考状元称号。

李威——初中毕业于红钢城中学,2007年由武钢三中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

近几年,该校学生中考,省、市示范高中升学率基本保持在47%-52%左右,普高升学率在53.3%-59.2%左右。

放弃择校

学生、家长都说“值”

九(6)班的曹显老家在广水,来武汉有几年了,三年前也曾“赶潮流”参加了武汉改制初中的招生并被录取,但是要交9000元的择校费,这对家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犹豫不决之际,姐姐曹媛说:不如跟我一样就上红钢城中学吧,我们上学、放学都在一起,红钢城中学的老师真的很好,很有责任心,教学上也很有一套,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老师对我们的讲解都很耐心,直到我们听懂为止。就这样,曹显放弃了择校,进入红钢城中学就读。

2009年中考,姐姐曹媛考入武钢三中理科实验班。今年5月,曹显获得武钢三中分配生资格,即将进入武钢三中读高中。

曹显的班主任、区优秀班主任、区“减负增效教学能手”、英语老师张琼告诉记者,曹显的妈妈几次谈到,她的一双儿女在红钢城中学读书,没有多花一分钱,享受到武汉市内学生一样的教育,孩子们被培养得很好,觉得很值得,当初没有择校的选择是很划算的。

曹妈妈比较女儿和儿子的学习,对曹显的评价是:似乎没有姐姐那样用功,没有尽全力在学习上。对此,该校黄宏才校长说,这正说明孩子还有很足的后劲,毕竟初中不是学习终结,在初中阶段主要是要养成好的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基础打扎实,如果现在就“擂”得太死,不仅容易产生厌学,进入高中还会出现后劲不足。这也是该校着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曹媛、曹显姐弟这样的外来人员子女,还是就近入学的区内普通市民的孩子、低保等贫困家庭的子女,红钢城中学都一视同仁,关心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多年来,从红钢城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无论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等方面均受到高中、中职等高一级学校的好评。

“减负增效”

提高老师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初中教育教与学的矛盾,红钢城中学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轻负高效”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了认识,并通过“三不增”和“三增”,保证“减负增效”的效果。

“三不增”,即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严格遵守市教育局统一的作息时间;不增加家庭作业的量,严格遵守市、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有关规定;不增加教辅资料,严格遵守市、区教育局关于不允许乱订滥订教辅资料的有关规定。

“三增”,即增加教师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该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多种途径培养教师,聘请特级教师等教学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外派教师参加省、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加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课堂作业),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重点提高教师“家常课”的效率与质量,体现课堂高效;增加教师对作业批改的要求和面批、辅导的次数,该校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做到“四精”(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多当面批改,及时辅导,保证以较少的作业达到较好的效果。

初三年级组长、“区十佳班主任”、数学老师唐彩燕告诉记者,布置的作业必须落实,这是夯实学生基础,取得教学成绩的保证,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对于做错的题目必须订正,多看,防止下次再出错。

武汉市红钢城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学校,服务于青山区冶金街、新沟桥街、红钢城街等街道居民和周边外来务工家庭。该校围绕“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轻负高效,能力为重”的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该校以其“减负增效”的办学特色在武汉市声名鹊起。

红钢城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46名,65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54人,学历达标率100 %,中、高级教师共39人。市、区“减负增效教学能手”、市、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教师”20余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为老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植根于爱”的思想。2010年8月,青山区教育局向全区中小学校发出了“外学四黄艰苦奋斗,内学红中减负增效”的号召。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7:41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红钢城中学:减负增效 深得人心邓超华(市政协委员、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减负增效”明星学校红钢城中学就值得称赞叫好!该校坚持不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讲求轻负担高效率的授课,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2010年全市教育学会年会在该校召开,就是很好的肯定。该校围绕“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轻负高效,能力为重”的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成绩非常突出。学校办学规范,办学成绩完全能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
该校办学质量得到主管部门充分肯定。2010年8月,青山区教育局向全区中小学校发出了“外学四黄艰苦奋斗,内学红中减负增效”的号召。近年来,该校获得了“武汉市教育管理年先进学校”、“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管理先进学校”、“青山区中考质量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48:23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钢城十三中:办一所没有“差生”的学校

      钢城十三中,是一所沉淀着历史烟尘的年轻学校。说她“沉淀着历史的烟尘”,是因为其前身是由企业创办的学校:一冶三中。2005年,一冶三中归入青山区,更名为武汉市钢城十三中。2007年,在武汉市标准化学校建设浪潮中,她再一次实现了新发展。

校长刘传启自称学校是“草根学校”,但却有着别样的魅力和坚韧的草根精神。在这里,学生、老师其乐融融,老师带着学生养花养鱼;在这里,没有“差生”一说,大家不看起点,只比进步;在这里,没有“农民工子女”,只有“新武汉人”。

魅力老师

让学生难舍离开

钢城十三中在许多学生眼里是一片乐土,这里的一切,尤其是老师,让众多学生依恋不舍。

该校七年级(2)班的小丽(化名)就是这样一个深爱着母校的学生。小丽的父母在学校周边经营了十几年的早餐生意。今年3月,租用的店面面临拆迁,为了生计,父母只好另找门面,可新门面离学校很远。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让小丽转学。得知这个决定后,小丽哭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我不想转学……别让我离开这个学校!”

考虑再三,妈妈最终决定还是让女儿留在十三中学习。整整两个月,因为没有门面,早餐店一直没有营业。直到不久前,妈妈求老乡帮忙,在学校附近重新租了一间小门面。

现在,小丽家的早餐店恢复了正常,她也可以继续跟自己喜爱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

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一个学生哭着求母亲说“不要让我离开这个学校”。小丽的班主任代恒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而我们的年纪和他们的父母差不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还长一些。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老师就像是他们的父母。”

“班上的学生并不多,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和他们沟通。”代恒说。

记者了解到,钢城十三中现有学生400余人,实行小班化教学,共有15个教学班,平均每班28人。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两年里,学校已初步形成“分层递进、合作参与、自主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能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刘传启说,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有四点准则:培养有前途的人、启用有实绩的人、奖励有贡献的人、整合现有的人。具体说,就是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一种敬业爱生的合力。

养成教育

班上选出“花长”“鱼长”

在该校九年级(6)班的教室外面,走廊里、窗户旁摆放着各种盆栽。盆栽旁边还放着一个小鱼缸,几条金色小鱼正自由自在地游着。

这些都是该班班主任崔怀元老师坚持了多年的成果。

“从初一刚进校开始,崔老师就开始在我们班上养花养鱼了,快三年了,我们和老师一直在坚持着。”班长陈文英说。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养殖”的快乐,崔老师还在班上选出了“花长”和“鱼长”,并将学生的名字贴在花盆下面,让每个学生养一盆花。

“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照顾一盆花,现在,每盆花都长得很好,没有人会乱去摘花。慢慢地习惯养成了,我们在学校外面也不会乱摘花草。”学生胡静洋说。

“养花养鱼,是对学生‘爱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不应只有书本,这些‘养成教育’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该校书记马骏说。

刘传启介绍:“养成教育”是要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的格局,通过各种“养成教育”活动系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自信教育

培养“新武汉人”

钢城十三中的进城务工子女比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在这所学校,农民工子女都有一个新的称号:“新武汉人”。学校对“新武汉人”这样定义:武汉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新的成长环境。每个人都是“新武汉人”。身份的确定,是树立自信心的第一步,敢开口说话是第二步:敢说家乡话的,勇敢;能说武汉话的,聪明;会说普通话的,时尚。

同时,学校坚持“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有的班级里,劳动委员就有5名,每个人负责一天的卫生管理。再如,九年级(6)班上,还设了“门长”、“拖把长”、“抹布长”的职位。

“进步奖”在各个班级的普及,也是该校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措施。该校詹辉老师介绍,在他带过的一个班上,曾有一名学生进校时是班上最后一名,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他在一次考试中进步了40多分,获得了进步奖第一名。“当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颁奖时,我第一次看到他抬起了头,那种笑容也是我从没见过的。”詹辉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一说,我们不看起点,只比进步。自信心的教育,对我们学校学生而言,非常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马骏说。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51:45 | 只看该作者
警予中学:秉承先烈精神遗产 打造校园德育新


    走进警予中学,迎面就是向警予的一座铜像,仿佛时刻在提醒着在校学生求知进取、报效祖国。
    53年前,如今警予中学所处的地方叫“余记坪”。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3月20日,志立于中国革命的向警予,因叛徒出卖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面对严刑拷打与投靠利诱,向警予坚贞不屈。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向警予在“余记坪”被反动派残酷杀害,时年仅33岁。
    走进警予中学的向警予纪念馆,向警予当年求学的动人故事,却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的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当年好不容易说服父亲同意她求学,但溆浦县的旧制是“学校只招男生不招女生”。向警予依然到学校报名,面见主考官。对方冷冰冰地抛出一句:“我们县里的学校从没收过女生,你知道吗?”“我知道。但是,校长,您不能让我当学校里的第一名女学生吗?我相信,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她语惊四座,让考官、校长破除了旧制。
    警予中学校长叶蓓说,向警予年轻的生命,虽然永久地定格在了“余记坪”,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警予学生”。
  创新
    “教学管理精细化,课堂生态高效化”
    质量立校,虽属教育之根本,但如何立校却各有不同。近年来,警予中学通过推行“教学管理精细化,课堂生态高效化”,找到了自己的教学创新之路。
    据校长叶蓓介绍,警予中学的成功,在于创新机制的成功,即:将“教学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引入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牢牢抓住“备课、课堂、作业和教研”四大环节,以集体二次备课措施堵死备课漏洞,年级老师备课需集体进行,备课成果在年级进行资源共享,而二次备课,则是对一次备课成果的教学反思,从中找出缺陷完善成果。
    在课堂上,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学生活动, 突出学法指导;关注课堂预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当堂达标;充分体现引导、激励、参与、表现、创造。
    在教研上,实施“四有”要求,即有问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
    视课堂为生态环境,在老师教导的同时、把学生对知识的争辩、切磋、探究引入课堂,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叶蓓说,学校志立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警予”品牌。秉承“用优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实现学生人格与知识的同步完善。
    2007年,学校由此而成为武汉市首批标准化初中。
  印证
    家长打心眼里感谢学校的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校成败的载体,为了印证学校的教学成果,昨天,记者通过学校花名册选择了一对双胞胎男生和他们的母亲进行了“印证”采访。
    就读于该校九年级(9)班的曹诗浩、曹诗瀚,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告诉记者,初来学校时成绩都不是很好,年级排名,两人都在百名以外,面对竞争两人都感到焦急,父母更是心存不安。
    但班主任和老师们在发现他们的问题,把他们留下来,从他们各自的作业本上找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纠正一个问题。而最令他们感动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老师们经常花时间为他们辅导,直到他们完全消化所学知识。三年中,老师们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到了学习自豪。
    通过老师们三年的努力,如今他们其中一人已进入年级的前40名,而另一人的进步也十分明显。
    “孩子的进步,让我惊讶。”双胞胎的母亲陆晓英告诉记者。陆晓英和丈夫文化程度都不高,她家也没钱请家教给孩子辅导学习,孩子的一切进步都只有依靠学校和老师。
    让陆晓英意外的是,在家中,两个孩子只要遇到老人上楼,他们都会主动让道,请老人先走,遇上腿脚不便的邻居,他们还会主动帮助。两个孩子由此受到邻居们的交口称赞。
    陆晓英说,有时,她和两个孩子一起坐公交车,她时常因忘记规定而从前门下车,每遇此时,两个儿子就会拉住她,坚持让她从下车门下车。此外,她还常常因无意中闯红灯、丢纸屑,而受到儿子的纠正。
    陆晓英说,面对两个孩子的文明习惯,她打心眼里感谢学校的德育教育。
    位于江岸区黄石路上的警予中学,原名黄石路中学,始建于1958年,1993年更改为武汉市警予中学。校名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亲笔题写。学校任课教师学历均本科以上学历,60%的任课教师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其中,25人被评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多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优秀教师”及“武汉市减负增效能手”等光荣称号。
    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合格学校、武汉市教书育人示范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岸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完成德育奋斗目标奖、中考完成目标立功奖、区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家长学校示范校、武汉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等荣誉称号。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53:41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第71中学倾力打造“爱的教育”

校内开起特殊补习班将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用爱的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关注每个学生,武汉市第71中学用心打造学生的“心灵港湾”。
    该校现有教职工94人,在职教师83人,其中高级教师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0人,心理咨询师4人,学科带头人12人,区“优青”10人,首席工作室成员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 14人,区级骨干教师17人,区中心备课组成员9人,全校师资水平全面达标。
  学生多是农民工子弟
    71中位置特殊,地处江汉区、江岸区、东西湖区交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目前学生近1000人,其中90%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这些孩子早已习惯了跟着父母四处搬迁,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成绩相比其他孩子要差得多。对老师们来说,教育这样的孩子付出的辛苦要比其他孩子高出好几倍。老师们不仅要关心学生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甚至要比孩子们的父母考虑得更多。多年来,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老师们可以自豪地说,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初二(5)班班主任王想林老师在该校任教近9年,从他手上毕业的学生,不少都考入了江汉区的名高中。
    多年来,让王想林印象深刻的学生有两名。
    小吴来自农村,在初一初二时,底子很弱,几门功课都不及格。“小吴数学成绩比较差,但是很喜欢学习。”课余时间,王想林经常给小吴“开小灶”搞一对一辅导,也让其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小吴。小吴在初三时进步非常大,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一中。
    另一名学生小马,家庭经济环境很差。在王想林的帮助下,71中学为小马减免了部分学费。临近中考填报志愿时,王想林又细心地提供意见,建议小马报读武汉一中的宏志班。有了王想林的指导,小马顺利地进入一中就读,成绩也很不错。
    “从这两个孩子身上看出,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我们当老师,教书是责任,是良心,必须多为孩子考虑。”王想林由衷地说。
    据介绍,每年71中的毕业生,除了一部分进入区里的优质高中,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孩子,也能保证顺利进入区里的优质中职学校就读,学得一技之长并找到好工作。
  校内开起特殊补习班
    71中的学生,家庭条件大部分都不好,有的孩子家里甚至小得容不下一张写作业的桌子。于是,一个特殊的初三免费补习班在学校诞生。
    这个班的学生一般在20个左右,补习时间是每天晚上,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并和班主任陈娟老师交流咨询,晚上9点钟后,他们再各自回家。有时候,由学生家长暂时代替陈老师的角色,轮流充当补习班的临时老师。
    陈娟老师说,这个补习班是从去年10月开始开办的。因为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好,自觉性又相对比较差,不少家长经常向陈老师要求,希望让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起初,由于考虑到孩子晚上回家的安全问题,陈娟有所顾虑:初三晚自习结束已经不早了,再把学生留校,能否保证孩子顺利回家?经过家长们多次的要求,陈娟最终打消了顾虑,开办起了这个特殊的补习班。
    为了既照顾自己的家庭又照顾好学生, 陈娟老师将10岁半的女儿带到学校的教工宿舍。
  将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其实,像陈娟老师这样对学生充满细心、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并不少。学生们的任何困难,学校都会尽量为他们提供帮助,尽量保证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爱的教育已经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006届学生小雍肢体残疾,但在71中读书的3年期间,他得到全体师生的关爱,他自强不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一中,现即将攻读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对有家庭困难的孩子,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免他们的经济负担:学校对23名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减免困难家庭的学杂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学校出资免费为困难学生提供校服……这些费用每年加起来近4万元。校方表示:“这些钱花在学生身上,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学校秉承“有教无类,立德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爱”的校训,坚持“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办学特色,强化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重点教育内容,编印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特色教育已经常态化,系列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近几年来,71中输送的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后劲十足,不少考入武大、华科大等重点大学。该校的学生在区内有“语言文明、举止规范、质朴勤奋”的良好口碑,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并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57:37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积玉桥学校 学生人手一本“存折”用来储存每一点进步


捕捉武昌积玉桥学校一天的“教学镜头”――
学生人手一本
“存折” 用来储存每一点进步  
积玉桥学校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
  武汉市积玉桥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服务于11000户居民。秉承“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为每一个家庭培植希望”的办学宗旨,依托“进步就是成功”的办学理念,强化管理,依法治校,迅速崛起。
  日前,记者走进该校,通过一天的观察,捕捉了学校日常教学的三个“镜头”,借以放大该校在“进步”和“快乐”上做出的文章。
  镜头一:
  将进步存进“银行”
  积玉桥学校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本存折,初看和银行存折几乎一样,其实,这是由“武汉市积玉桥学校进步银行”为孩子们特别印制的“进步存折”。
  校长祝正洲介绍,学校推行“进步存折”记录学生每一天的进步,存入的不是金钱,而是学生的在校表现。
  根据该校“进步银行”规定,每位同学获得任何一项班级肯定存入3分,校级奖励或表彰存入5分,获得区级奖励或表彰存入8分,省、市级奖励或表彰存入9分,国家级奖励或表彰存入10分。与此相反,获得任何班级处分或批评即支出1分,校级处分或批评支出3分。
  学校规定,每发生一笔交易都要填写“进步存款单”和“存款支付单”,由操作员审核并记账,分别由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处对学生申报情况进行审核。根据规定,达到50分为“进步秀才”,400分为“进步状元”、“进步大学士”、“进步翰林”等。
  “这本存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让我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该校六(1)班学生刘天成说。他在日记里写道:“这学期我要争取成为班里前三名的学生,这星期做作业不马虎,能够在进步存折上存入分数。”
  “进步存折”使用一年了,目前学校达到“进步秀才”的已经有 130人,“学校进步状元秀”上留下了孩子们快乐的笑容。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5:59:5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台北路学校 让孩子们的梦想在此起飞


同学们创作演出的2011年度盛典。
诚品图书馆里的学生读者。
小讲解员为同学讲解展览。  
  “诚品”图书馆
  一片温暖的“阅读海洋”
  校长室门边的小黑板上写着“每日微博”: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校办主任龚玄说,“每日微博”每隔几日就会更新,有很多都是日常积累的一些读书感悟。走在校园里,这种“感悟”并不少见,甚至出现在各班门前的标识牌上。
  校长张虹,是个热爱读书的人,更加在意引导学生“海量阅读”。读书,是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学校对口的周边社区,居住着众多来汉打工人员,因此该校90%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平民学校。因为家庭的局限,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有的家庭甚至连一份报纸都没有。
  为此,学校修建了诚品图书馆,为孩子们专设了一个阅读场所。走进整洁的书吧,蓝色的活动书架,红色的小圆桌,在充满童趣的小小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席地而坐,享受美好惬意的读书时光。各个班级还设立了“漂流书架”,班级藏书得以在年级内相互流通分享。学校每年的购书经费有6万元。
  张虹说,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学校专门引进购买了大量的绘本,近千册图文并茂的绘本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很有益处。
  浓厚的书香氛围,影响的不仅是孩子们。与诚品图书馆遥遥相对的,是专供老师阅读交流的诚品书吧,安静而精巧。
  “梦想剧场”
  每一个孩子都能当主角
  台北路学校各种展示活动有不少,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学生对各类活动的参与率达到100%。但最受孩子们追捧的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梦想剧场”,而且谁都有机会当“主角”。
  “梦想剧场”是一个并不太大的舞台,在教学楼的顶楼,与图书馆共一个空间。这个小剧场却花费了不少心思,可移动藤制座椅,特别定制的书桌可拼可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空间,最多可容纳几百人。
  校办主任龚玄介绍,按照教学计划,每个月,“梦想剧场”都要上演一到两个“剧目”,以年级、班级或学科为单位。“剧本”五花八门,有高年级同学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晏子使楚》、童话剧《白雪公主》、《小红帽》、英语歌曲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低年级小朋友的古诗联颂,更有师生都会参加的“我爱记歌词”大比拼。
  正在上初二的王志强是“梦想剧场”的常客,参加过演讲,演出过童话剧,他最近出演的角色是英语童话剧《白雪公主》里的皇后,至今让同学们津津乐道,说他“反串”演得真不错。这个有些腼腆的男孩说:“就是觉得挺好玩,可以多练习口语。”他说,演出时大家都在台下笑,他很紧张,但这没什么,对自己在语言方面的特长很有信心。
  金牌讲解员
  一次超越自我的契机
  作为武汉首个规模最大的涉台教育基地,台北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处处凸显“台湾元素”,尤重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包括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学校利用有限的空间开辟了传统文化主题墙,在走廊上和楼梯间的墙壁,孩子们的精心画作让人惊叹。光有这些还不够,如何让这些图画、文字传递出去?学校将这些任务交给孩子们,“诚品校园我的家,我的家园我来夸”活动,邀请每个学生争当校园讲解员,讲讲每段主题墙背后的故事,讲讲自己的学校。
  想当讲解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求记忆力好、普通话水平高。通过各班级推荐进入初赛,再参加全校的海选,每届选出适量的人数。讲解员要当好校园小导游,对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学校以及相关的台湾知识。能否晋级为“金牌讲解员”,就要看讲解员们的日常表现了。校园讲解员成为台北路学校的一大特色。对积级参与学校活动的孩子,不管成绩如何,都会获得相应“梦想指数”的奖励,“指数”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在毕业时获得一张特殊的荣誉毕业证书。

  台北路学校是1981年建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年轻的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武汉市减负增效管理先进学校、武汉市涉台教育基地、武汉市体卫工作先进学校、武汉市示范家长学校、江岸区级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如今的台北路学校综合排名已跻身江岸区前几位。
  学校校训从“诚品”入手,解读为“小信诚、大信立、人品真、学品优”。校长张虹感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幸福服务,而这包括学生、老师、家长。她希望这里走出的不仅是优秀的学生,还要是以后优秀的家长。
  精致、优雅,是这所学校给人的初步印象。台北路学校不大,被包围在密密匝匝的居民区中,但并不影响她的精致、整洁。漂亮的塑胶跑道,楼梯间一尘不染,学校的食堂也是井然有序……漫步校园,处处都有风景。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01:07 | 只看该作者
“孝亲教育”育孝子 “妈妈老师”送真情
杨园学校:三年实现“华丽转身”  
同学们表演“感恩的心”
  武昌区杨园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杨园学校过去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三十年。”熟悉该校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并不夸张。杨园学校是位于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交界处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当年的红砖矮楼,到如今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建设”,该校当年小学一年级学生文晓伟,也成了“江城十大孝子”,当年沙尘满地的校园,如今更是鲜花烂漫、绿荫遍地。
  日前,记者走进该校,听校长周少勤讲述该校的“华丽转身”之路。
  学校盛产“小孝子”
  最近三年,杨园学校先后有两个孝子被本报报道:文晓伟和杜彪。
  文晓伟目前是该校6年级的学生。还在他未上小学之前,家庭发生变故:母亲出走,父亲全身烫伤,无法下地行走。从那时候起,不满6岁的文晓伟就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
  多年里,晓伟每天必做的事情是:早上5点半起床,给自己和爸爸做早餐。由于没有钱,父子俩的早餐基本只有两样:面条和炒粉。吃完饭,晓伟自己上学;中午放学后,他得跑步回家,在附近的菜场买点菜,留着晚饭吃,中餐还是和早餐一样,或者不吃;利用中午时间,孩子还得做做家里的卫生,洗完爸爸和自己的衣服,然后匆匆跑到学校;晚上回家后,炒点菜和爸爸吃饭,做作业。
  杜彪来自新洲,父亲在杨园附近开了个做皮鞋的小店,母亲身体不好。父亲杜家良介绍,因为家里实在太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将儿子送到一家武术学校全托,洗衣等平时的生活都得小家伙自己打点。
  三年后,杜彪回到学校上学,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当时才8岁的他自觉干起家务。
  杜彪特别孝敬父母。有一次,他爸到外地进牛皮,妈妈感冒了。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喂药。妈妈睡不好,他就给她揉穴位,直到妈妈睡着后,他才开始写作业。
  两个孩子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二人最后都被评为“江城十大孝子”。
  记者了解到,该校一直注重对学生们的“孝亲教育”,提倡学生们主动尊重、孝敬父母。文晓伟、杜彪等“小孝子”的出现,正是这种教育生根开花的结果。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03:28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育才中学隐于闹市勤育才

管不了学生一辈子 但要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
育才中学隐于闹市勤育才  
强力打造办学特色成为全区“窗口”学校
学生在学校天文台进行观测。
  择校的学生回来了
  育才中学学生王均(化名)这几天特别高兴:凭刚公布的初三4月调考成绩,他可报考省级示范高中了。
  你也许想不到,王均是从市内一所名校“回流”到育才中学的。
  本来,按就近入学原则,王均当年小学毕业后,应对口上育才中学。可是他本人和家长都有些“看不中”家门口的这所学校,择校到了一所“名校”。
  然而,因不适应“名校”的学习环境,王均不但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心理也发生偏差。应家长强烈要求,育才中学于前年9月接收他回校就读。两年来,在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王均不但心理健康阳光了,学业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孩子有望上重点高中了,家长感激地对学校领导说:“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像育才中学这样适合我孩子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作为江岸区优质教育品牌“育才系列”的一员,育才中学曾经辉煌过。然而,因种种原因,学校的发展一度受阻,生源流失,就连本校教职工都对自己的学校信心不足,让自己的孩子择校到其他好学校就读。
  这几年,居于闹市的育才中学静心办学,着力打造健康育才、人文育才、优质育才、和谐育才,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优质公平教育模式。众多教职工选择了让孩子坚守在自己为之奋斗的学校。
  该校一位李姓老师的儿子性格内向,成绩中上等,去年小学毕业时曾为到底择校不择校大伤脑筋。经过慎重思考,他选择了将儿子留在自己的学校。他的理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年来,孩子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学科竞赛等,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孩子信心足了,人也开朗了,学习劲头也足了,学习成绩很快名列前茅。李老师很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把孩子留在育才的选择是对的。
  无独有偶,该校另一位陈老师的孩子今年读九年级,学习情况也类似。陈老师说,如果择校,孩子可能连省示范分配生资格都没有,但在育才却顺利被预录为二中分配生。

 强力打造办学特色
  采访中,校领导告诉记者, 在江岸区这样一个教育大区和教育强区,并不因为你叫“育才”,学生和家长就买你的账,要想留住学生是不容易的。为此,校领导一再强调,让老师们低下身段,想想所面对的学生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时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想,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模式。
  于是,育才中学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特色发展办学思路。
  育才中学自建校之初即创办英语特色教育,曾经享誉武汉三镇,是江岸区首批具备聘请外教资质的学校之一。目前,学校英语教研组是全市先进教研组,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张翊老师曾经市教育局选拔赴美留学。在积累了丰富的英语特色教育经验基础上,教研组摸索出“双线制”英语特色教育模式,即两套教材、两个老师、两个课堂、两种考核,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将英语特色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通过每周双语升旗、英语角、英语每日一句和丰富多彩的英语外教活动等,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接受英语环境的熏陶。
  健康教育是育才中学的第二大特色。学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关爱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建设,开展了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全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曾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通过品牌打造、特色发展,提升了竞争实力和办学品位,连年被评为区德育完成奋斗目标奖和中考立功奖,生源也稳步回升。
  近年来,学校稳定在30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的办学规模,重新成为“育才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成为全区“窗口”学校
  学校重新焕发出活力,教职工们也从中看到了自己人生发展的希望,不再想着要离开这个温暖而有朝气的集体了。
  该校徐老师是区优秀青年教师,曾被区内一所“公参民”学校相中,她借休假之名去该校上课。然而,不到一年,徐老师主动回到学校上班。她说:“学校和谐的氛围让我不忍舍弃,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增添了我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
  目前,该校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特级教师3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15人,中、高级教师比例达85%,拥有研究生学历的8人,市区以上优秀班主任15人,获得各级各类优质课、优秀论文奖励的教师达58人,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业务精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
  2005年,区教育局投资1200余万元,为育才中学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教学楼;2007年又投资百万余元实施初中标准化建设,使学校成为我市首批初中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之一;去年,区教育局再次投入60万元将整个教学楼翻修一新。现在,学校硬件设施现代,教育环境优雅,是闹市中一方教书育人的净土,逐渐成为全区“窗口学校”之一。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04:49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德才中学 社区学校也有“尖板眼”

德才中学英姿飒爽的射击队学生
  武汉市德才中学位于汉阳区二桥街水仙里233号,是一所为小区配套的公办单设初中。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835人,教职工87人,其中区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学历教师、高级教师26人。学校曾被评为“武汉市校园环境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绿色学校”、“武汉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汉阳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汉阳区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先进学校”、“汉阳区文明单位”等。2010年学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事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关爱“流动花朵”——
  社区学校上《新闻联播》
  德才中学创建于1997年,虽是一所年轻学校,但早在7年前已闻名全国。
  2004年2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一夜之间,德才中学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采访中,徐文静同学那句:“我来自于农村,我很优秀!”已成为当前“融合教育”最为经典的口号。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特色日益凸显,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学校办学成绩。
  2004年6月8日,当时的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率领省市区领导来校视察,称赞德才中学是全国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面旗帜。
  2005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特别批示:“感谢你们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所做的工作,这是贯彻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行动”。
  2008年12月1日,在教育部-世界银行项目《中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研究》课题结题会上,教育部领导也高度评价了德才中学融合教育的经验。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06:3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鲁巷中学华丽转身跻身“标杆学校”

“会管的管课堂,不会管的管门房。”
鲁巷中学华丽转身跻身“标杆学校”  
校长王华强在知识长廊旁向学生讲解文学知识。
校园里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作为武汉中国光谷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鲁巷中学耀眼的光芒越来越受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瞩目。
  “办一所理想的学校,让人人享受教育。”这是鲁巷中学校长王华强提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这所曾被周边家长“弃守”的单设初中,短短几年内华丽转身,成为全市初中标准化建设标杆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基础教育名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生源也稳步回升,校领导还常接到要安排学生就读的“条子”。
  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王华强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他对办好学校有自己的深层思考。他认为,一所有理想的学校要有品位、有文化底蕴、有优美环境。
  昨日,记者走访鲁巷中学,在校园里真切感受到,这种品位和文化底蕴从学校的每个角落散发出来,学校的每一棵花草都会“传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踏入校园,红绿相间的运动场看起来赏心悦目;教学楼前,一把硕大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竖立在中心花园;课间时,身着校服的学生在设施齐全的健身园舒展筋骨……
  教学楼的走廊里,精雕细刻的 “儒家经典”、“文学常识撷珠”、“前沿科技拾贝”等六大板块的知识长廊前,常有学生驻足品味,还拿展板上的知识互相考问。楼道里,百余幅诗画、警句名言和山水风景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根植于每一个鲁巷中学人的心中。
  一位来校参加活动的家长在看到知识长廊和诗配画后不禁感慨:这就叫润物细无声啊!
  “会管的管课堂”
  “会管的管课堂,不会管的管门房。”学校老师告诉记者,自王华强校长来后,学校取消了打考勤。因为“教书是良心活”,采取打考勤的办法管理老师,即使人在课堂,但课堂没效率也是白搭。
  学校英语组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毕业于华师大英语系的王华强有时还亲自指导他们采取多形式的教学实践,探索建立“英语课堂教学和谐美”的特色课堂,把美育和德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在王校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许多英语老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里实践理论,力争做到人人有特色,堂堂有高效。
  这样的探索使该校英语教研组成绩斐然:自2008年以来,该校英语教研组先后荣获“武汉市优秀学科备课组”及“武汉市英语学科备课组示范岗”;2009年在全国中小学英语能力竞赛中,舒于飞等70名同学分别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该校英语特色教育得到彰显。
  管好了课堂,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集体和骨干教师。除英语教研组外,还有省骨干教师周娇燕、市十佳班主任李世祥、市百优班主任王玉琳和赵纯等。老师们发自内心地说,一个齐整的教师队伍,不是靠打考勤打出来的。
  管好了课堂,学校的成绩也出来了。近年来的中考,学校的普高升学率均保持在60%,每年毕业的500余名学生,每3人中就有1人进省、市示范高中。学校升学率上去了,想来读书的学生也多了。一位老师透露,附近一所大学的子弟,原来都择校到别的学校,现在绝大多数都选择到鲁巷中学来就读。

 豪言“抢占海陆空”
  鲁巷中学陈列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口号:“四模在鲁中,抢占海陆空。”“四模”指空模、车模、建模、海模。
  一所普通初中,何以敢豪言“抢占海陆空”?这源于2007年在该校举行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总决赛。
  2007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总决赛,交由从未办过国家级大赛的鲁巷中学筹办。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全校师生表现出的科技意识及在比赛中获得的成绩,让全国的同行刮目相看:鲁巷中学不仅夺取了总共6枚金牌中的一枚,还拿了3枚银牌和数个优秀奖。央视为此前来做了相关采访。
  此次决赛为鲁巷中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激发了全校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此机遇下,王华强提出了“抢占海陆空,四模在鲁中”的豪言。从此,涵盖车模、海模、空模、建模、电子制作、电动机器人等科技项目的科技小人才培训及选拔赛活动在校内大范围展开。全校 500余名学生参加科技训练,由该校学生组成的代表队频频代表湖北省出征各类国家级科技大赛。从2008年至今,该校已有一百余人次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得大奖。去年,全市享受中考加分优录的70名科技小人才中,鲁巷中学就占了25名。这是迄今为止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超越的战绩, 学校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赫赫有名的科技教育强校。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08:49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鲁巷中学:树品牌有方略
湛卫清(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副所长、博士)

鲁巷中学地处光谷腹地,附近高校林立,科技氛围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是一所倍受家长青睐、社会影响广泛的“品牌学校”。该校成就学校品牌的秘诀是:培育学校文化、锻造科技特色。如果说文化育人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是科学教育重要内容的话,那么鲁巷中学的教育理念则正好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品牌学校的标志是以质量为根,以特色为本,以文化为基,鲁巷中学以自己的实践探索,诠释着学校品牌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11-30 09:26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