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烨婉 于 2012-5-25 15:55 编辑
第七问:如何对付孩子学语文时的牢骚
孩子在学语文时,总有这样那样的牢骚。我这里择其共性,简要回答一下,大家也可以据此答复孩子:
孩子说:现在这些阅读题都是出题人自己想出来的,作者本人都没这个想法。你看,韩寒、郑渊洁都曾经讽刺过阅读题的出题方法。连作家本人都这么说,为什么还要我们做阅读题?
老应答:小家伙,你可能并不知道,文学理论上有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作者都只是文本的第一作者,当一个文本转到另一个人手中,这位阅读者便可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对文本内涵进行再解读。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能完全拥有对文本的解释权。因此,鲁迅曾有一句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就通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即使是作家本人出面反驳,也不能完全否定阅读题的意义。
孩子说:既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还要我们做阅读题?我就不能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吗?
老应答:小家伙,你可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但你心中的“哈姆雷特”是戴着镣铐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你阅读的这个文本后面,还有几道题目,它们个个是充满心机和设计的语言,就想镣铐一样,限制着你对文本的理解。比如,词句理解题吧,你本来可以从任一角度欣赏文本的文采,但有些题目却要你选择一个动词进行分析,记住哦,是“一个动词“,所以,你分析了两个动词不给分,分析了一个非动词也不会有分,这“一个动词”就是你发言的关键所在。再如阅读题最后一题谈作品感受,这种题目一般都有这样一个要求——“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你的答案一定要死扣文章主旨或是主要情节,要含带文章的关键词,不能当真随意发挥。
这种围绕主题和“Key words”来进行答题的训练,其实是语言能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和任何一个人谈话、写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主题,都必须将笔墨集中在你想呈现的“Key words”上。你是不是很讨厌老人家漫无边际的说教?原因是他们的陈述没有主题和“Key words”,只是絮絮叨叨。你想不想和别人谈笑风生?那么,你的陈述就必须要有主题和“Key words”。而这种功夫的训练,就始于这些讨厌的阅读题。
孩子说:我不想写作文,现在的作文都是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连开头结尾接哪几句话,老师都给你规定好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老应答:小家伙,我很同情你的处境。但抱歉的是,任何语言的学习,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191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英语系教授威廉•斯特伦克完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为《风格的要素》。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罗列了18条英文写作的“规则”,如“使段落成为文章的单元: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主题”、“通常,在每一段落开始要点题,在段落结尾要扣题”、“使用主动语态”、“陈述句中使用肯定说法”等,这些琐碎的写作“规则”,清晰而明了,被人誉为“英文写作的圣经”。
其实,你只要看看这本书,就不难发现,对语言形式的追求,是所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形式的追求都或多或少有些“死板”和“霸道”。请看下面的例子:
威廉•斯特伦克在《风格的要素》中列举的第15条规则是:使用相同的结构表达并列的意思。为此,威廉•斯特伦克近乎“死板”和“霸道”地举出了一些句子:
(1)从前,科学是通过教科书的方式传授的,而现在则采用实验室的方式。
反面例句:Formerly , science was taught by the textbook method , while now the laboratory method is employed .
正面例句:Formerly , science was taught by the textbook method ; now it is taught by the laboratory method .
(2)到了不是说,而是做的时候了。
反面例句:A time not for words , but action .
正面例句:A time not for words , but for action .
请你看看我划线的部分,威廉教授几近繁琐地列举了这些句子给我们对比。尽管这些“死板”和“霸道”的规则会对我们平日里松散的表达产生制约,会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难度,但却是我们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不二良策。
现在回想语文老师对你写作文时那些“霸王条款”——开头要写排比句、结尾要有结合现实生活的抒情表态等,是否也能体会出威廉•斯特伦克式的良苦用心呢?
孩子说:我不想写作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素材。
老应答:小家伙,你又在讲漂亮理由。你真的没有素材写入作文吗?我告诉你一个数字。假设你是一个除了语文书,而什么书都不读的人,也接受不到其他任何信息,那么,你通过语文书接触的名人名事就多达100多个,怎么会没有作文素材可用呢?其实,所谓没有作文素材可用,完全是一种借口:一来,你有逃避心理,压根就不想在大脑里搜寻素材,不想写作文;二来你有依赖心理,一写作文就想翻作文素材书,想上网百度;三来你有出奇心理,总想写出一鸣惊人的事例博取高分。其实,你并不缺乏素材,缺乏的是耐心组织素材的决心,缺乏的是组织素材的形式。
请看2009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尽力而为就好》。想想,你有没有好的素材可用?
我下面顺手写一个片段:
面对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尽力了,尽管他没能凭自己的力量移动两座大山,却用“尽力而为”的精神感动了天帝;面对高高在上的炎炎烈日,夸父尽力了,尽管他始终没能追上太阳,却用“尽力而为”的精神感动了世人……
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这些例子都是你课文中学过的。你只要静心思考一番,还会找到许多类似事例用于写作,素材真有那么难积累吗?我觉得,你还是要摆脱自己的逃避心理、依赖心理和出奇心理才是。
原文来自 应如是新浪博客
|